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急性激越和敌对是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本综述中,我们讨论在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上述症状的发生率、临床评估策略、治疗方案以及目前国内外针对这些症状的治疗指南。在现有的方法中,有使用肌肉注射的抗精神病药物和最近获得批准的口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急性激越和敌对,我们详细讨论了支持这些方法的最新证据,并强调各个抗精神病药物之间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背景:抗精神病药物合并电抽搐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还不确定。目的:对电抽搐治疗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的相关中英文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15年5月20日前发表的关于抗精神病药物合并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由两名研究人员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独立筛选和评估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5.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22项随机对照研究,其中在中国大陆开展的研究有18项。本研究对22项研究中的18项研究共1394例样本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相比于单独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合并ECT治疗达到各研究特定的临床改善标准的比例要显著高(RR=1.31,95%CI=1.22-1.41)。根据推荐GTADE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标准(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该疗效评估的证据质量是中等。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头痛的参与者比例在合并治疗组中显著更高(RR=9.10,95%CI=3.97-20.86,基于8项研究517例样本)。合并治疗组中出现记忆受损的患者的比例也高(RR=6.48,95%CI=3.54-11.87,基于7项研究577例样本)。这些不良反应的证据质量被评定为非常低。结论:有关抗精神病药物合并ECT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很少。该meta分析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合并ECT可以改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大多数研究提供的方法学信息不全,存在发表偏倚(更偏向于合并治疗组结果相对好的研究),有关不良反应、认知受损和整体功能的证据质量较低,这使我们需要对结果的效度有所质疑。  相似文献   

3.
背景:元认知训练(metacognitive training,MCT)是一组全新的针对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方法,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实其疗效。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估M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方法:使用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的方法筛查文献,从而识别出有关MCT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这些RCT都满足预先规定的纳入标准。本研究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偏倚工具评估各种偏倚的风险性,并使用Cochrane Review Manager 5.3版和R 3.1.1版进行数据合成。结果:54项不重复报告中的10项试验被纳入,但评估结果方法上的差异限制了可能被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数量。综合分析了四项在试验结束时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的研究,发现MCT组比对照组有一个较小的降低,但具有统计学意义。但综合四项在试验结束时使用精神病症状评定量表(Psychotic Symptom Rating Scales,PSYRATS)的错觉分量表的研究,发现两组间无显著差异。将那些无法汇集的各研究的其它结果进行定性的综合分析,显示出一些有利于MCT的趋势,但多数发现两组之间是没有差异的。结论:纳入的RCT试验数量有限、各试验结果评价的方法和时间的多样性、以及方法学上的问题使我们无法得出一个关于使用M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性的结论。我们需要更多的使用标准化的结果评估方法、使用意向性治疗(intention-to-treat ITT)分析、以及在干预后对参与者进行有规律的定期随访的随机试验,从而确定MCT是否应该成为一个值得推荐的精神分裂症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背景: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是一种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促进身心的平衡和康复。这一运动已用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辅助治疗。然而,还没有关于太极拳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的报告。目的: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数据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来检验太极拳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两位评估者各自系统地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中用太极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RCT研究,并进行研究项目的选择、数据提取、质量评估和数据合并。采用Review Manager(版本5.3)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Cochrane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来评估证据的强度。结果:在中国大陆和香港进行的6项RCTS研究中,共有483名参与者,其中干预组215例,对照组268例。试验平均持续16.0(6.2)周。我们发现在研究期间,干预组阴性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5项试验,6个治疗组,n=451,SMD:-0.87(95%CI:-1.51,-0.24),p=0.007;I2=90%],其中2项研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的阴性症状分量表评估,另外3项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估。此外,研究期间研究组与对照组间阳性症状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4项试验,5个治疗组,n=391,SMD:-0.09(95%CI:-0.44,0.26),p=0.60;I2=65%],其中2项研究用PANSS阳性症状分量表评估,2项用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所有纳入的RCT研究均未报告不良反应。根据GRADE评估,主要结局指标的证据强度很低。结论:抗精神病药辅以太极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的数据尚不足,难于得出该疗效如何的明确结论。此外,纳入研究的随访时间相对较短,所有的研究评估结局指标时都没有使用盲法。需要有高质量的随机试验才能做出临床建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APP)的情况,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收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使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病情严重程度量表(CGI-SI)评估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在患者出院日记录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患者(单药组)与接受APP患者(APP组)的临床特点,描述APP中具体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共入组801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364例(45.4%)使用APP。与单药组相比,APP组发病年龄更小、本次住院时间和总病程更长、住院次数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PP组中78.0%的患者为同时使用两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常见的联用方式为利培酮(47.3%)、氯氮平(44.5%)和奥氮平(40.1%)联合另一种抗精神病药物。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接受APP方案的患者发病较早且病程迁延;两种SGA联用是APP中最常见的疗法,APP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利培酮、氯氮平和奥氮平。  相似文献   

7.
徐健 《四川精神卫生》1998,11(4):263-264
抗精神病药物的合理及规范应用不仅能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达到最佳的疗效,且可使副反应减少,对首次住院的患者更为重要。现将本院1995年至1997年首次住院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十年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同时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上述共病情况之一就是双相障碍合并强迫症,这在以双相障碍为主要诊断的患者中比较常见。但是,关于这种共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很少,在中国尤为如此。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样本的横断面研究,因此它们在对理解这种共病情况的病因和病程作用有限。对有限的文献进行回顾发现这是双相障碍中一种相对严重的、难治性的亚型,只有少数情况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共病障碍。要阐明这种共病的病因、预后以及合适的治疗方法,则需要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背景:阴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难点之一,抗精神病药物对其疗效较差。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MS)是一项新型脑皮质刺激技术,被认为是一项安全而有前景的精神障碍治疗方法,近年来临床研究及新的治疗模式增多,r TMS治疗阴性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需要更新。目标:探索r TMS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我们从以下数据库搜索了相关的临床对照试验: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EBSCO、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于2017年1月2日。按照预先定好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文献,提取数据后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风险评估偏倚工具评估各种偏倚的风险性。结合GRADE(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推荐分级方法为参照标准,进行主要结局指标证据水平的分级。结果:总共检索到3500篇文献,最终29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合计样本量1440例。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合并使用r TMS可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SMD=-0.40,95%CI=-0.62~-0.18)。根据Cochrane风险评估偏倚工具对疗效的评估的偏倚进行评估,其中6篇研究评价为高偏倚风险,其它为无法判断。根据GRADE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标准,该疗效评估指标的证据质量是中等。r TMS治疗的可接受性较好(RR=0.75,95%CI=0.49~1.15,基于28项研究的1492例样本),但接受r TMS治疗的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的比率更高(RR=2.20,95%CI=1.53~3.18,基于23项研究的1296例样本)。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合并使用r TMS治疗可以一定程度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可接受性较好,不良反应较轻。但是本研究存在发表性偏倚,且研究的异质性较高,所以对结果进行解释时需要慎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4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43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51例),进行为期8周的疗效比较。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以及药物依从性量表分别于入组前和入组第1、2、4、6和8周末时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BRM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临床总有效率: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83.7%,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82.3%;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非典型药物组的不良反应较典型组少,药物依从性较典型组高。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依从性好,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1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碳酸锂合并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典型组,43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组,51例)治疗,随访1年。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以及药物依从性量表分别于入组前和入组第1、2、4、8、12个月末进行评定,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BRM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典型组和非典型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9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组在12个月末依从性优于典型组(P<0.05)。结论碳酸锂合并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相当,但后者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项非侵入的脑刺激技术。它被认为是一项安全而有前景的精神分裂症幻听症状的治疗方法。然而尚无系统综述对tDCS治疗幻听的效果进行评价。目标:探索tDCS对于有幻听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我们从以下数据库搜索了相关的临床对照试验: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和台湾电子期刊服务网等数据库,时间截止于2016年2月13日。根据预先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文献。纳入文献的质量经过偏倚风险评估,主要结局的证据等级水平采用GRADE评定,应用Rev Man5.3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总共检索到415篇文献。最终3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合计样本量87。其中2篇的研究评价为低偏倚风险,1个研究为无法判断。3个纳入研究均为小样本量、主要结局指标结果不一致,主要结局指标的证据等级被评为低水平。结论:已发表的文献样本量均小,而且主要结局指标的结果不一致。我们无法从这些研究中得出一致结论。关于tDCS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幻听症状的疗效评价,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相似文献   

14.
背景: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抑制剂在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动物模型和人类患者中已被证实可以有效地治疗认知障碍。石杉碱甲(Huperzine A,HupA)是一种来自于被称为蛇足石杉(Huperzineserrata)的石松属传统中医药,是一种强有力的AChE抑制剂,已被用于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但有尚无关石杉碱甲对MDD的强化治疗作用的meta分析。目标:对有关石杉碱甲强化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两位评估者独立检索9个英文和中文数据库,选择符合预先确定的纳入标准的相关研究,提取有关疗效和安全性的数据,并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拟合合成。结果:纳入了三项中国低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总共n=238),这些试验比较了单用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与抗抑郁药和石杉碱甲的联合治疗,试验中的被试从16岁到60岁。研究中石杉碱甲辅助抗抑郁药治疗的平均时间仅为6.7周。这三项研究都是公开标签未使用盲法,所以他们的总体质量评定为差。总体样本的Meta分析发现两组抑郁症状的改善没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加权差为-1.90,95%CI可信区间为-4.23至0.44,p=0.11)。然而,石杉碱甲辅助治疗组比单用抗抑郁药治疗组在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有显著改善(如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韦氏记忆量表修订的评估)。组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有关在接受抗抑郁药的MDD患者使用HupA辅助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可获取数据不足,难以得出有关其疗效和安全性的明确结论。汇集国内3项低质量的RCT数据没有发现采用辅助使用HupA治疗抑郁症状的优势,但辅助使用HupA与更快改善经常伴随MDD出现的认知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背景:园艺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手段逐渐引起重视,但目前研究很少,也缺乏相应的规范化治疗方案。目标:探讨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疗效,探索园艺疗法在精神卫生中心规范化实施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5年12月在本院康复病房符合入组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10例,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试验组合并园艺治疗,在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康复治疗师的带领下进行园艺治疗,每周3次,每次90min,共12周。具体内容包括对花卉进行配土、栽植、浇水、施肥及修剪;对田园进行泥土翻耕、播种、浇水、施肥、拔草及捉虫以及花草的观赏、蔬菜的采摘、烹饪、品尝。每次课程结束前10min由患者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治疗师总结并点评。两组在基线、治疗4周末、治疗12周末予以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评估。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婚姻、文化、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平均剂量、在治疗前PANSS得分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试验组PANSS得分在治疗4周末、治疗12周末随访时较对照组得分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t=-4.03,p0.001;t=-5.57,p0.001);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F=253.03,p0.001;对照组F=67.66,p均0.001),两组阳性症状量表和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得分在治疗4周和治疗12周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周随访t=-3.69,p0.001;t=-3.67,p0.001;12周随访t=-3.55,p=0.001;t=-3.34,p0.001),自身前后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阳性量表试验组F=13.76 p0.001;对照组F=5.12,p=0.02;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试验组F=156.40,p0.001,对照组F=56.72,p0.001)。两组之间阴性量表得分在治疗12周末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p=0.007),自身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F=103.94,p0.001;对照组F=34.03,p0.001)。结论:药物治疗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症状,但药物治疗合并园艺治疗的效果更加明显;其中对于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6.
背景:躁动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是一个重大挑战。电休克疗法(ECT)对各种精神疾病是一种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治疗,但ECT对精神分裂症的躁动治疗的相关meta分析还尚未报道。目标:系统地评估单一使用ECT或ECT合并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APs)的对精神分裂症的躁动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系统文献搜索。两名独立评估者筛选研究、提取结果数据与现有数据的安全性、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合成。采用建议、评估、开发、和评价的工作组等级(GRADE)来判断主要成果的证据的总体水平。结果:一共确定了中国有七个RCTs,包括ECT单一使用(4个RCTs有5个治疗组,n=240)和ECT-APs合并使用(3个RCTs,n=240)。研究对象平均年龄34.3(4.5)岁,平均治疗时间为4.3(3.1)周。所有7个RCTs非盲法,并且根据Jadad量表7项RCTs均被评为低质量。样本的Meta分析发现与APs单一治疗相比,单一使用ECT或ECT-APs合并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的躁动子因子评分改善均无显著性差异(ECT单一使用: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0.90,95%confidence interval(CI):(-2.91,1.11),p=0.38;ECT-APs合并使用:WMD=-1.34,(95%CI:-4.07,1.39),p=0.33)。然而,PANSS总分(WMD=-7.13,I~2=0%,p=0.004)和兴奋子因子评分(WMD=-1.97,p0.0001)、ECT治疗14天后的PANSS总分(WMD=-7.13,I~2=0%,p=0.004)和第7天和第14天的兴奋子因子评分(WMD=-1.97to-1.92,p=0.002 to 0.0001)均显示单一使用ECT优于APs单一治疗。ECT-APs合并治疗结束时(WMD=-10.40,p=0.03)和治疗后7天(WMD=-5.01,p=0.02)的PANSS总分显示均优于APs单药治疗。头痛(p=0.0001,number-needed-to-harm(NNH)=3,95%CI=2-4)是唯一的ECT单一治疗后不良反应,并且ECT单一治疗组比APs单药治疗发生的更频繁。根据GRADE方法,主要结果的证据水平被评为"非常低"(37.5%)和"低"(50%)。结论:基于中国7个RCTs合并的数据发现ECT单一治疗或ECT-APs合并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躁动治疗中并没有优势。然而,ECT单一治疗或ECT-APs合并治疗均与PANSS总分减低显著有关。需要高质量的RCTs验证目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过去10年中,奥氮平即使被指出具有代谢副作用但依然被广泛应用于精神卫生服务中。服用奥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服药时间比除了氯氮平外的其他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s)更长,而原因不明。目的:该前瞻性研究旨在比较奥氮平与其他除氯氮平以外的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s)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药物停药率的影响。方法:共有1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起始治疗就采用奥氮平或其他SGAs,对他们进行评估入院前和出院前的症状、自知力、用药态度、副作用、体重和空腹血脂和血糖参数。出院后一年的随访电话包括是否定期服用精神药物。结果:平均72.8天的住院治疗后,奥氮平和其他SGA组表现的症状改善水平相似,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平均减少28.7。采用PANSS的G12项目和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估后奥氮平组自知力方面有了更好的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和体重增加引起的代谢副作用更多,而药物停药率比其他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组低。结论:虽然奥氮平和其他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一般症状的改善相差不大,但是奥氮平比其他SGAs明显改善了自知力并且停药率也较低,这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患者服用奥氮平的时间会更长。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与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有关,但尚不清楚这些认知功能的改变是否会随着药物治疗而改变。目的汇集中国的随访研究,确定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P300成分改变的关系。方法手工和电子检索1982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国进行的、以中文或英文发表的文献,内容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变化。2位评定者对12项符合Meta分析纳入标准的研究独立进行分析。12项研究中有17个样本的P300波幅峰值具有同质性,因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汇集的标准化效应值(pooledstandardized effect size,PSES);但P300潜伏期数值具有异质性,因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PSES。采用Egger’s和Begg’s检验及倒漏斗图分析发表性偏倚。结果汇集样本的611例受试者中,治疗前后完成P300潜伏期和波幅测试的502例(82.2%)纳入Meta 分析。发现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P300波幅微小但显著的增加有关(PSES=0.39, 95% CI [0.26, 0.51], z=6.14, p<0.001)及P300潜伏期微小但显著的减少有关(PSES= -0.29, 95% CI [-0.51, -0.07]; z=2.58; p=0.010)。无显著的发表偏移。结论既往西方的Meta分析主要是基于横断面研究,与此不同,中国的这一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随访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P300波幅和潜伏期均随药物治疗而改变。提示P300成分,特别是P300波幅,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监测认知功能变化的有价值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的精神分裂症治疗常常只是部分有效。目的:评估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使用辅助性内观疗法可能带来的益处,该疗法是一种源于日本、基于内省的认知方法。方法:在急性精神病性症状缓解后,235例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112)或干预组(n=123)。前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住院康复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接受辅助性内观疗法,每天2小时,每周5天,为期4周。对所有患者在出院后进行12个月的随访。在基线、干预1个月后以及随访12个月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以及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Attitude Questionnaire,ITAQ)分别对患者进行评估。对评估者使用盲法,隐瞒患者的分组情况。结果:在12个月的随访中干预组只有13例(10.6%)复发,但是对照组有23例(20.5%)复发(X2=4.50,p=0.034)。使用修正的意向治疗分析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内观疗法组的PANSS、PSP和ITAQ总分均在12个月的随访中比对照组有更显著的改善。尽管两组之间药物剂量(氯丙嗪等效剂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入组到随访终点,干预组的平均剂量显著减少而对照组的减少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结论:本研究有力支持了内观疗法作为辅助治疗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是有效的。相比于常规治疗,辅以内观疗法可以维持急性治疗期间所取得的精神病性症状改善的疗效、提高对疾病的自知力、提高社会功能,并在一年的随访期内减少复发。这值得我们在更大、更多样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样本中进一步研究这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位36岁的中国女性因出现狂躁、被害妄想和自杀意念3天被送至某综合医院急诊。六个月来患者易醒、过度警觉并出现躯体症状。入心身病房后,体检发现该患者满月脸、突眼,且双腿有紫纹,因此考虑急性精神症状继发于库欣综合征。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水平升高,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发现左肾上腺肿块,证实了该诊断。使用小剂量喹硫平(75-125 mg/d)和阿普唑仑(0.4 mg/qn)来控制精神病性症状并改善其睡眠。将一个良性的非ACTH依赖性肾上腺肿瘤手术切除后,患者的皮质醇和ACTH水平恢复正常,其精神症状也在一个月内逐渐减少,此时该患者出院。患者出院后一直门诊随诊,维持喹硫平治疗(因为担心停药对睡眠和情绪稳定的影响),总时间持续1年左右,剂量从50mg渐减至25mg至减停。这时她的精神症状已经完全消失。该病例中,病人具有库欣综合征的特殊症状,因此相对容易诊断;但在库欣综合征中急性精神病性症状可能会危及生命,也可能不出现库欣综合征的典型躯体症状(如果皮质醇增多症不严重),所以临床精神科医师在鉴别难以解释的急性精神病时,应该始终考虑将库欣综合征纳入可能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