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3篇
临床医学   294篇
内科学   2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14篇
外科学   795篇
综合类   608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260篇
  3篇
中国医学   306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235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184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人为提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外侧克氏针出针点的可行性及其相应的置入方法。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161例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外侧针构型病例术中透视图像中最外侧针的出针点和入针点位置,测量最外侧针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角度。第二阶段(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基于第一阶段的研究结果,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两名小儿骨科医生尝试人为提高最外侧针的出针位置(预期组),另外两名外科医生继续按照常规流程置针(对照组),对两组各项治疗参数进行比较。结果第一阶段参与回顾性研究的161例患者中,47例(29.2%)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骨干-干骺端交界区(metaphyseal-diaphyseal junction,MDJ)上边界线以上,其中40例最外侧针(85.1%)由肱骨小头骨化中心(ossific nucleus of the capitellum,ONC)外侧或骨化中心外1/3置入(正位像),于骨化中心后1/3或骨化中心后方置入(侧位像)。冠状面和矢状面钢针平均角度分别为58.4°和90.5°。第二阶段,预期组中有47例(65.3%,47/72)患者的最外侧针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而对照组中仅32例(36%,32/89)出针点位于MDJ上边界线以上。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34,P<0.05)结论在单纯外侧针构型中,人为提高最外侧针出针点可行。钢针路径位于正位像肱骨小头骨化中心外侧、外1/3及侧位像在肱骨小头后方或后1/3位置时更容易获得高位的出针点。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观察采用杠杆原理进行骨折复位与传统骨折复位方式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患者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复位方式,观察组采用杠杆原理进行骨折复位。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功能评分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均明显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杠杆原理进行骨折复位能快速有效复位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并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一期肱骨远端内翻截骨、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处自体骨植骨内固定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并肘外翻的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共收治10例肱骨外髁陈旧性骨折不愈合继发肘外翻畸形患儿,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5~14岁,平均10.5岁;右侧8例,左侧2例;患儿受伤时间为3~10年,平均6年;提携角20°~40°者8例,40°~50°者2例。所有病例肘关节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其中3例有尺神经麻痹症状。术前测量患侧的外翻角及对侧的提携角。均采用一期肱骨远端内翻截骨克氏针内固定,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处自体骨植骨,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0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12~60个月)。患儿原骨折不愈合处及肱骨远端截骨处均达到骨性愈合,肱骨截骨端骨性愈合时间5~12周,平均7周;肱骨外髁骨折端愈合时间7~24周,平均11.9周。9例患侧提携角恢复正常,1例患侧提携角20°,但肘关节功能正常。术前患侧肘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2.5±20.8)°,术后1年时平均为(129.0±12.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9,P 0.001)。3例尺神经麻痹症状消失,1例空心拉力螺钉断裂,予再次手术。结论采用一期肱骨远端内翻截骨、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处自体骨植骨、空心拉力螺钉+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儿童陈旧性肱骨外髁骨折并肘外翻畸形,术后肘关节外观、功能、稳定性恢复好,可避免二期手术,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比较锁定钢板加缝线技术与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肱骨大结节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探讨优化肱骨大结节骨折的内固定方式。方法选择信阳市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5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半螺纹松质骨空心钉固定,观察组采用小型锁定钢板固定并辅助不可吸收缝合线缝合肩袖于钢板上。两组术后外固定时间、康复锻炼方式相同,术后随访半年。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内固定失效率,失效后大结节骨折块上方移位距离,肩峰撞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内固定失效率、肩峰下撞击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固定骨折块辅助不可吸收缝合线缝合肩袖于钢板上,这种手术方式骨折稳定性明显高于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方式,并且患者术后可以更早接受更大强度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依据闭合复位外侧运用交叉克氏针相关张力带原理实施固定手术治疗干预对策用于内侧柱塌陷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针对本医院25例儿童闭合复位外侧运用交叉克氏针相关张力带原理实行固定手术治疗干预,固定手术治疗之前及固定手术治疗之后即刻Baumann角测量度数、随访总体时长、骨折愈合所用时长、最后一次随访时肘关节活动具体范围情况、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固定手术治疗之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治疗后Baumann角测量度数相比固定手术治疗之前减小(P<0.05);随访总体时长(18±3)个月,骨折愈合所用时长(4.9±0.5)周;屈曲角度(129.4°±10.2°),伸直角度均数值(15.1°±2.3°),旋前角度(78.1°±3.3°),旋后角度(78.4°±4.1°);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情况88%;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儿童内侧柱塌陷型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外侧运用交叉克氏针相关张力带原理开展固定手术治疗干预显示较佳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肱骨骨折诊断效能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的60例肱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普通X线片和MSCT三维重建对肱骨骨折分型诊断的准确率及后者在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评价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肱骨骨折诊断效能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X线检查分型准确率为81.67%;MSCT检查分型准确率为95.00%,显著高于X线检查(P<0.05)。结论MSCT三维重建可直观清晰地显示肱骨骨折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肱骨骨折手术误伤桡神经4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中下段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致桡神经损伤并不少见.我院1992~2002年共有4例手术误伤桡神经,现就有关资料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8.
交锁髓内钉治疗长骨骨折98例临床体会及并发症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骨骨折临床较常见,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各有优缺点.交锁髓内钉是常用方法.我院自1998年2月-2003年6月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长骨骨折98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益斌  童松林 《中医正骨》2021,(4):75-77,80
目的:探讨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35例内固定术后出现并发症的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9例,女16例;年龄34~67岁,中位数51岁。初次内固定方式为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13例、空心螺钉内固定9例、锚钉内固定10例、张力带联合锚钉内固定3例。初次内固定术后并发内固定失效21例、肩峰撞击征7例、肩袖再撕裂4例、腋神经损伤3例。骨折延迟愈合15例、不愈合2例。根据初次手术的内固定方式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支具外固定、拆除原内固定物、重新内固定、修复肩袖组织等处理,肱骨头缺损区均植骨。观察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5例患者,并发症处理采用支具外固定6例、二次手术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3个月,中位数11个月。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17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4周,中位数8周。支具去除或二次手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肩肘外科(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本组患者肩关节ASES评分(80.9±5.7)分。结论:对于肱骨大结节骨折,内固定术后发生并发症主要有忽视对肩关节周围组织损伤的评估和修复及内固定方式不当两大原因。术前对损伤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手术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重视对肩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发生术后并发症的肱骨大结节患者,根据初次手术的内固定方式及并发症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可促进骨折愈合和肩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2003年6月~2007年1月,我科采用手术方法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5例,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