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6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144篇
耳鼻咽喉   19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372篇
口腔科学   34篇
临床医学   264篇
内科学   313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712篇
预防医学   32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45篇
  1篇
中国医学   145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阻抗值与电极位置的关系及电极阻抗的总体变化特点。方法对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100例(100耳),于术中、术后3天、术后1月(开机时)及术后3月测试电极阻抗值,分析结果。结果①100例患者总体及不同分区电极阻抗均值术中时最低,开机时(术后1月)升至最高,开机后(术后3月)呈降低趋势,三个时间点均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术中、术后1月与术后3月均为蜗顶区电极阻抗值最高,与蜗中区及蜗底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蜗顶区1号和2号电极的阻抗值在术后3天即已升高,与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极阻抗值总体变化趋势为术中最低,术后1月(开机时)升至最高,开机后下降。蜗顶区阻抗值术后3天即明显升高且始终较蜗中区和蜗底区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上对于轻中度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其中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是目前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且临床效果理想。本研究探讨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01-01—2018-03-31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经阴道分娩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产次、治疗前盆底Ⅰ和Ⅱ类肌肌张力及合并临床症状等因素组间均衡的原则选择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单纯盆底肌功能锻炼,观察组联合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盆底肌电压及肌力、简易女性性功能及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盆底肌电压为(14.1±1.3)μV,大于对照组的(6.1±0.4)μV,t=37.199,P0.001;Ⅰ和Ⅱ类纤维盆底肌力分别为(4.2±0.3)和(4.2±0.5)级,均高于对照组的(1.4±0.1)和(1.0±0.2)级,t值分别为56.000和37.582,均P0.001。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性欲望(t=31.136,P0.001)、性兴奋(t=26.830,P0.001)、性高潮(t=79.171,P0.001)、阴道润滑(t=76.012,P0.001)和性交疼痛(t=30.589,P0.001)评分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生活满意度为(4.3±0.3)分,高于对照组的(1.7±0.2)分,t=46.034,P0.001。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最大尿流量为(11.2±1.0)mL/s,高于对照组的(9.0±0.6)mL/s,t=11.931,P0.001;膀胱顺应性为(36.2±2.1)cm H_2O,大于对照组的(24.1±1.8)cm H_2O,t=27.668,P0.001;最大逼尿肌压力为(17.0±2.0)cm H_2O,大于对照组的(12.0±0.6)cm H_2O,t=287.747,P0.001。结论针对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者实施生物电刺激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盆底肌肉功能及膀胱功能,提高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食管癌同期放化疗患者的营养现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我院2016年7月~2017年4月收治的69例根治性剂量联合同步化疗的食管癌患者分别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肿瘤患者专用综合营养评估工具(PG-SGA)、实验室检查、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在放化疗前、20GY、40GY、放疗结束后进行营养筛查及营养评估。RTOG量表对患者进行放射性食管炎症状记录。结果 用NRS-2002行营养风险筛查,在患者放化疗开始后风险发生率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PG-SGA在放化疗过程中动态评估患者,其营养不良发生程度逐渐增加,到放疗结束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为75.4%,与放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射剂量达20GY后,患者体重(58.06±10.77)kg、去脂体重(42.96±7.49)kg、骨骼肌(22.99±4.37)kg、白蛋白(40.16±3.85)g/l、前白蛋白(199.20±52.12)mg/l、转铁蛋白(1.84±0.33)g/l,血红蛋白(125.72±12.68)g/l,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67,2.92,3.93,7.04,4.41,7.70,6.82;P <0.05),并在后续每周评分中各指标仍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 食管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疗期间营养不良问题严重,治疗结束后有2/3人达到严重营养不良,影响预后和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生物电阻抗矢量法评估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容量负荷,探讨高容量负荷状态对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透析前收缩压(6次透析治疗前平均收缩压值)>160 mmHg的血液透析患者。用生物电阻抗矢量法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并根据患者容量状态分为容量增加组和非容量增加组(包括容量正常和容量下降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细胞内液比例(ICW)、细胞外液比例(ECW)、体细胞质量、瘦体重、干瘦体重及其占总体重的百分比、脂肪含量占总体重的百分比、阻抗/身高、容抗/身高、相位角、疾病指数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共51例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入选本研究,容量增加组19例,非容量增加组32例(容量正常27例,容量下降5例)。容量增加组患者的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磷较非容量增加组显著下降,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容量增加组的细胞外液比例、疾病指数显著高于非容量增加组(均P<0.01);相位角、阻抗/身高、容抗/身高显著低于非容量增加组(均P<0.01)。临床追踪20个月,容量增加组患者血压达标率(透析前收缩压<160 mmHg)低于非容量增加组(26.3%比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容量增加组患者全因死亡率高于非容量增加组(26.3%比1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提示两组生存率的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容量负荷增加的血液透析合并高血压患者细胞外液增加明显,营养状态评估指标较非容量增加的高血压患者明显下降,而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可能与患者微炎症状态有关。容量负荷增加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更加难以控制,临床预后可能不及非容量增加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6.
7.
8.
9.
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作为一项新兴的功能性成像技术,具有无损伤、便携、图像监护等突出特点。肺功能成像是目前EIT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监测肺通气及血流灌注。本文对肺EIT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及其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未来EIT技术在儿科临床急救领域的推广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取系统营养联合节律运动对肝代谢异常人群干预效果的研究。方法选取56名肝代谢异常人群的受试者,每天按时进行系统营养和节律运动联合干预3个月,采用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技术(FibroScan)、生物电全身健康扫描系统(DDFAO)技术,对比干预前后肝脏脂肪衰减度、肝脏硬度以及肝脏区域的生物活性值。结果相比干预前,干预后受试者肝脏脂肪衰减度、肝脏硬度、肝糖原活性值显著降低(P<0.05),肝左叶及胆管区域活性值、肝右叶区域活性值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系统营养联合节律运动可显著降低受试者肝代谢异常的风险,对预防肝代谢异常和促进肝脏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