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构建人类染色体重塑复合物SWI/SNF(Switch/Sucrose NonFermentable)中重要组份ARID1A(A-T rich interaction domain)的突变过表达载体,并检测野生型ARID1A基因及突变型ARID1A基因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overlap PCR技术构建在野生型质粒pcDNA6-ARID1A基础上构建结构域缺失突变体pcDNA6-ARID1A/△ARID以及pcDNA6-ARID1A/△DUF3518;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野生型质粒以及构建的突变型质粒转染到肝癌细胞HepG2中进行过表达;通过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对野生型及突变型ARID1A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结果 经双酶切后SDS-PAGE分析以及测序验证,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cDNA6-ARID1A的突变型质粒pcDNA6-ARID1A/△ARID以及pcDNA6-ARID1A/△ DUF3518;通过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的方法验证,ARID1A及ARID1 A/△ARID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成功过表达,而ARID1A/△ DUF3518蛋白可能降解.结论 成功构建ARID1A功能域缺失型突变体,并在肝癌细胞株HepG2中稳定过表达ARID1A及ARID1A/△ARID;ARID1A/△ DUF3518蛋白的缺失暗示DUF3518结构域可能起着稳定蛋白结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移行上皮反应基因TERE1蛋白的跨膜结构,并预测分析其重要蛋白结构域功能.检测TERE1在细胞中表达定位.方法 采用不同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TERE1的蛋白跨膜结构及重要结构域功能.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绿色荧光蛋白-移行上皮反应基因(pEGFP-TERE1)重组质粒,转染人膀胱癌细胞系T2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ERE1在细胞中表达定位.结果 TERE1蛋白为多次跨膜的蛋白,保守的区域形成3个环loop 1、loop 2和loop 3;N端和loop 1合有高度保守的位点;以loop 2和loop 3之间的区域采用PROSITE软件分析显示UbiA类异戊烯转移酶家族具有一致性序列.采用菌液PCR、双酶切鉴定和DNA测序验证pEGFP-TERE1重组质粒构建成功.TERE1主要在T24细胞浆中表达.结论 TERE1为多次跨膜的蛋白,保守的区域形成3个环,UbiA类异戊烯转移酶家族具有一致性序列.TERE1主要在T24细胞浆中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表达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Spike蛋白的受体结合域,并探讨其表达动力学和纯化条件。方法:以PCR扩增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Spike基因的受体结合域片段,产物连接到pMD-T载体,再亚克隆至供体质粒pFAST—HTB,经序列测定确认基因正确克隆,进一步将其转座入Bacmid中,在昆虫细胞S西中进行表达,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并通过镍离子螯合树脂纯化重组蛋白。结果: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表达出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Spike蛋白的受体结合域片段,当感染复数(multiplicityofinfectiin,MOI)为2时,重组病毒感染细胞56h后,重组蛋白的表达量达到峰值。结论: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Spike蛋白的受体结合域片段在昆虫细胞表达系统中得到了有效表达,并可通过镍离子螯合树脂纯化重组蛋白。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柯萨奇-腺病毒受体(Coxsackie and adenovirus receptor,CAR)是具有复杂生物学功能的黏附分子,已被证实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有关,但具体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以CAR蛋白结构的功能解析作为切入点,构建不同CAR胞内域缺失突变的表达载体。方法:利用定点缺失突变策略构建了CAR胞内PKC、CK2、TYR磷酸化位点的缺失突变体及胞内域完全缺失的突变体pTOPOTailless。利用三步PCR法扩增获得CAR胞内段不同突变体的基因片段后,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 pcDNA3.1/V5/His,通过双酶切及测序进行鉴定后,采用脂质体法分别转染至低表达CAR的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细胞中,并用Werstern blot检测细胞转染后CAR的表达水平。结果: CAR胞内段不同突变载体成功构建。各突变体转染SKOV3细胞后,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不同CAR胞内功能域缺失突变表达载体,并在卵巢癌细胞SKOV3获得了满意的表达,为后续研究CAR及其胞内不同功能域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的TLR-3、TLR-7、TLR-8、TLR-9可以识别微生物核酸,并引起天然免疫反应。另一方面,这也可能由于识别自身核酸而导致自身免疫反应。TLR-9是Ⅰ型膜蛋白,主要功能域有胞外富含亮氨酸重复域,跨膜区和胞内TIR结构。其胞内域可以加强对病毒核酸的识别和保持对自身核酸的耐受,但细胞对其调节转运和定位还不是很清楚。  相似文献   
6.
BAG 1基因是BAG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 ,于 1995年发现[1] ,可以通过其功能域与多种信号因子 (如Bcl 2 ,热休克蛋白Hsp70和Hsc70 ,RAF 1激酶等 )相互作用 ,目前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 ,深入研究BAG 1基因结构、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对揭示细胞生长调控机理及肿瘤发  相似文献   
7.
核因子-κB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1986年,Sen和Baltimore首先从B淋巴细胞核抽提物中,检测到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κ链基因增强子κB序列(5'- GGGATTTCC-3')特异结合,并能促进κ链基因表达的核蛋白因子,称之为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此后,NF-κB在许多领域被受关注.近来发现,NF-κB能与调控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分化和生长、细胞粘附和细胞凋亡所必需的许多细胞因子、粘附因子等基因启动子或增强子部位的κB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启动和调节这些基因的转录,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细胞的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小管间质炎症损伤中的作用,以及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DC浸润及体外成熟与功能的干预调节。 方法 (1)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双染与图像分析,观察P-选择素及CD1a+CD80+DC在肾组织表达和分布变化。(2)从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中诱导扩增DC,并于成熟过程中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分子表达;RT-PCR检测细胞NF-κB P50P65 mRNA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T细胞刺激能力;以及ELISA测定MLR上清液IL-12 p70分泌含量。 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UUO大鼠从第1天起,随着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的小管间质表达,CD1a+CD80+DC以肾间质为主浸润;至第7天P-选择素上调且CD1a+CD80+DC显著聚集,两者明显相关且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经PsL-EGFmAb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下调,CD1a+CD80+DC浸润减少,且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减轻。(2)经TNF-α刺激炎性状态下,培养人DC成熟过程中基本不表达或低表达P-选择素,但持续高表达与P-选择素同属C型凝集素的DC-SIGN。经PsL-EGFmAb处理后,可明显抑制DC-SIGN及细胞内NF-κB基因表达,并相应抑制DC黏附共刺激分子表达IL-12分泌及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 结论 DC也是肾小管间质炎症病变启动因素,针对P-选择素功能域的单抗对其浸润具抑制作用。此外,该单抗对人DC成熟与功能有调节效应,提示与抑制作为DC模式识别及黏附受体的DC-SIGN有关,并可能通过影响NF-κB途径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细胞凋亡在维持机体正常发育以及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凋亡参与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含胱天蛋白酶富集功能域凋亡抑制因子(ARC)是迄今为止唯一在心脏特异性高表达的抗凋亡蛋白,并可通过其抗凋亡能力发挥心肌保护作用。本文就ARC的结构和特点、ARC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