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19篇
基础医学   213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121篇
皮肤病学   19篇
神经病学   24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83篇
综合类   25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28篇
药学   105篇
中国医学   63篇
肿瘤学   1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8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N-乙酰-5-羟色胺(N-acetylserotonin,NAS)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RIRI)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成年Sprague Dawley大鼠54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RIRI组(24只)与NAS组(24只);采用高眼压法建立大鼠RIRI模型,依据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将RIRI组与NAS组大鼠又分为6 h、12 h、24 h及72 h四个亚组。NAS组于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NAS(5 mg·kg-1),RIRI组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通过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学变化,并记录各组大鼠视网膜厚度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AS对RIRI大鼠视网膜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HE染色显示,正常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分界清晰,形态正常,神经细胞排列整齐;RIRI组大鼠再灌注后6 h视网膜各层出现水肿,以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较显著,神经节细胞数较正常组减少;随后视网膜水肿进一步加重,神经节细胞继续减少;NAS组大鼠在再灌注后6 h、12 h、24 h 视网膜水肿程度较 RIRI组轻,NAS组在再灌注后72 h视网膜厚度较 RIRI组厚,NAS组各时间点神经节细胞数均较 RIRI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组几乎未见 Fas+细胞。再灌注后6 h,RIRI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内核层开始出现少量 Fas+细胞;再灌注后12 h,RIRI组视网膜 Fas+细胞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后24 h视网膜Fas+细胞数达到高峰,棕色阳性染色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纤维层;再灌注后 72 h 视网膜 Fas+细胞较再灌注后 24 h 减少。NAS组在再灌注后6 h、12 h、24 h、72 h 视网膜 Fas+细胞数均较 RIRI组各时间点减少,再灌注后24 h,Fas+细胞数达较高水平,随后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正常组视网膜可见 FasL 全层低表达。RIRI组再灌注后 6 h,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存在少量 FasL+细胞;再灌注后12 h FasL蛋白表达逐渐增多;再灌注后24 h FasL+细胞数达高峰,可见深棕色的细胞膜及细胞质染色细胞分布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及神经纤维层;再灌注后72 h FasL蛋白的阳性表达逐渐减少。NAS组再灌注后6 h、12 h、24 h、72 h 视网膜FasL+细胞数均少于 RIRI组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NAS可通过抑制RIRI大鼠视网膜细胞Fas、FasL蛋白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对大鼠视网膜细胞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Fas/FasL在各阶段婴幼儿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检测Fas/FasL在各阶段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Fas/FasL在婴幼儿血管瘤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nVision法免疫组化染色和RT-PCR检测Fas/FasL蛋白及mRNA在各阶段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①增生早期和增生中期,部分血管瘤细胞表达Fas;增生晚期,阳性细胞明显增多,Fas mRNA表达最强;消退早期,仍有少量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Fas,之后Fas表达迅速减弱。②最早期细胞团中没有FasL(+)细胞;增生中期,血管瘤组织中出现少量FasL(+)细胞;增生晚期FasL(+)细胞显著增多,FasL mRNA表达最强;消退早期之后,FasL(+)细胞迅速减少以至消失。结论 Fas/FasL与婴幼儿血管瘤演变过程有密切联系,Fas/FasL介导的血管瘤细胞凋亡可能是婴幼儿血管瘤自行消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对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Fas、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用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复制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l,3,7d。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分别检测缺血皮质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益气活血方组Fas、FasL蛋白表达显降低。结论:益气活血方可能通过抑制Fas、FasL蛋白表达,减轻气虚血瘀证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4.
介入治疗前后宫颈癌组织局部Fas/FasL系统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前后宫颈癌组织内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Fas/FasL的动态变化,对介入治疗前后癌组织局部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进行初步探究。方法:对21例宫颈癌介入治疗前后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as和FasL的表达率及表达强度。结果:介入前、介入后第7天和介入后第14天3个时间点两两之间的比较:除了介入前与介入后第14天相比两种细胞Fas和FasL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介入后第7天和第14天时FasL淋巴细胞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介入治疗能有效地逆转癌组织局部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Fas/FasL系统的表达,促进肿瘤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RSA)绒毛滋养细胞FasL的表达与正常者有无差异。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RT-PCR法,检测RSA患者和正常早孕妇女的绒毛滋养细胞FasL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的表达,并进行图象分析和比较。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绒毛合体滋养细胞和细胞滋养细胞的胞浆和胞膜上均有FasL表达,FasL在2组的定位无差异,但正常组绒毛滋养细胞FasL表达(PU=18.03±4.69)强于RSA组(PU=13.59±3.73),P<0.050。RT-PCR结果表明RSA组绒毛组织FasL在mRNA水平的表达为0.18±0.05,低于正常组0.27±0.0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不明原因RSA患者的绒毛滋养细胞FasL表达弱于正常者,滋养细胞FasL的表达减少可能在复发性自然流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FasL启动子调控的报告基因表达质粒的构建及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扩增FasL启动子并构建带有FasL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评价在皮质酮(啮齿类动物体内的糖皮质激素)作用的睾丸Leydig细胞中,由FasL启动子调控的荧光素酶的表达活性。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分析Leydig细胞中FasL启动子转录调控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DNA重组技术构建由FasL启动子调控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质粒。此重组质粒经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瞬时转染入Leydig细胞中,36h后细胞经皮质酮处理,并于48h时收集细胞。测定荧光素酶的相对表达活性。结果(1)酶切及测序证实成功扩增FasL基因启动子并构建了带有FasL基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表达质粒;(2)皮质酮处理的Leydig细胞中FasL启动子调控的荧光素酶表达质粒的表达活性显著增高。结论构建成功的带有FasL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可准确地评价FasL启动子在凋亡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31I对甲状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每个患者特异性基因决定的个体辐射敏感性不同,使得每个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不一,因而疗效差异较大.针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剂量治疗才可以提高131I治疗的效率,降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病率.通过目前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些基因的蛋白表达产物(Fas/FasL、Bcl-2等)与细胞凋亡和射线诱导凋亡的联系,使对凋亡基因表达产物的体外监测成为可能.也许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以使我们在131I治疗过程中实现对不同的个体给予恰当的个体剂量.  相似文献   
8.
FasL、抗人DR5单克隆抗体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FasL、Anti-DR5 mAb对肿瘤细胞Hela、BGC823、MCF-7、1.342、H9101、D6的杀伤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RT-PCR、MTY比色法、电泳、DNA倍体分析、Western blot等方法。结果:H9101、Hela细胞株DR5 mRNA水平有表达,D6细胞无表达;H9101、1.342细胞株Fas mRNA水平有表达,D6细胞无表达。H9101、1.342细胞株对FasL、Anti-DR5 mAb敏感并呈剂量依赖性;MCF-7、BGC823细胞株对FasL敏感,对Anti-DR5 mAb相对敏感。Hela对FasL相对敏感,对Anti-DR5 mAb敏感;D6对两种凋亡诱导剂耐受。结论:FasL、Anti-DR5 mAb能不同程度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其机制与Fas、DR5、Caspase-8、Bc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血清IL 18、sFas和sFasL水平间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选择烧伤总面积(TBSA)≥ 30 %的严重烧伤患者 30例 ,其中死亡 3例 ;正常对照组 4 5例。采用ELISA法对不同时相点 (伤后 1、3、5、7、14、2 1、2 8和 35天 )患者血中IL 18、sFas和sFas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患者血清IL 18、sFas和sFasL水平均呈显著性上升 (P <0 0 1~ 0 0 5 ) ,并分别持续至伤后 2 8,2 1和 2 1天 ;感染组患者血清IL 18、sFas和sFasL水平均显著地高于非感染组 (P <0 0 1~ 0 0 5 ) ;死亡组患者血清IL 18水平下降 ,而sFasL水平则升高。患者血清IL 18和sFasL水平与烧伤面积相关 ;患者血清IL 18、sFas和sFasL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患者血清IL 18、sFas和sFasL水平与烧伤严重程度及伤后感染密切相关 ,在烧伤后免疫功能及凋亡调控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