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7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4篇
  2篇
中国医学   3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分别从理论及临床应用方面加以阐发,不断充实升降浮沉理论,使其日臻成熟与完善。李东垣《脾胃论》所载补中益气汤,亦被后世奉为治疗“中气下陷”证的主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了“大气下陷”一词,并针对此证创立了专方升陷汤。两者同为“气陷”证而设,然其内涵又有不同。依据升降浮沉理论于脏腑、药物之用,通过补中益气汤与升陷汤的组方思路探析,比较治则治法之不同,分析其所治气陷证之别。升降浮沉理论贯穿于此二方的理论思想和制方用药方法,对充实、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具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作用,用以治疗气虚发热、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或气虚下陷所致之症。笔者临床用其治疗多种疾病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之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5.
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医家李东垣所著<脾胃论>是其脾胃学说的代表作,其中"升清降浊"理论是该书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一理论至今对我们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补中益气汤源自金元补土派李东垣《脾胃论》,该方由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等药物组成。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发热、饮食无味、少气懒言、体倦肢软及内脏下垂、久泻久痢等证,临床运用确有良效。现将临床运用该方治验的病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从《脾胃论》看李东垣的药物煎服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谢卫红 《光明中医》2009,24(8):1430-1431
<脾胃论>之随时用药论中的"时"有多重含义,可以是时间季节的改变,也可以是患者病因的变化,还可以是患者伴随症状的不同,亦可以是脏腑归经以及舌苔脉象的变异,同时表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更应该引起重视,也明确提出"寒"为主要致病因素,治疗应以"脾胃为先".  相似文献   
9.
郭荫楠 《山西中医》1989,5(3):22-23
本方见于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书中。是一首治疗脾胃失和,湿热挟杂的常用方剂,具有立法严谨,选药精当的特点。现将其主治功效与应用体会,陈述如下。一、药味组成与主治本方由十六味药组成(人参、茯苓、甘草、半夏、白术、泽泻、羌活、独活、柴胡、白芍、陈皮、黄连、防风、生姜、红枣、黄芪)。初看药味繁多,寒温同用,似有难解之感。细审该方正是反映了李东垣重视脾胃升降的学术思想。正如清代医学家汪訒庵所说:“东垣治疗,首重脾胃,而益胃  相似文献   
10.
笔者得《金匮要略》枳术汤和《脾胃论》枳术丸两方启迪 ,取枳壳、白术各60g为枳术汤 ,治疗老年人消化道蠕动迟缓 ,每获良效。1咽食不畅咽食不畅 ,病因多杂 ,老年人在排除食道癌后 ,见于食道蠕动迟缓者为多。王某 ,男 ,71岁 ,农民 ,咽食梗阻不畅3个月。3个月来每次咽食时 ,均感滞阻难下 ,劳累后症状显著。早轻暮重 ,口不干。食道钡餐透视示 :食道蠕动迟缓。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缓。患者胃气不足 ,降顺力乏 ,因虚致滞。故重用枳术汤加味治之 ,生白术60g,炒枳壳60g,党参10g,茯苓10g,炙甘草5g,制半夏8g,砂仁5g(后下) ,木香5g,陈皮5g,水煎服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