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8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7篇
综合类   110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7篇
中国医学   41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考察酸浆种质资源分布情况。方法直接到酸浆种质分布区域调查收集种质材料,用GPS仪精确定位采样点的地理位置,测定经纬度和海拔高度,对于所采集的每一份种质样本做好详细的记录。结果共进行考察点为95个,其中收集到了酸浆种质的采集点为63个,采集点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结论酸浆的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东北三省的酸浆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根据实地调查,依据宿萼及果实的形态差异,可以划分为多个种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筛选出十堰的天师栗中高多态性SSR位点评价天师栗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合有效药用成分含量,构建十堰地区天师栗核心种质库。方法 收集十堰地区114份天师栗种质资源,以七叶树基因组为参考,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筛选出高多态性SSR位点,对天师栗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HPLC测定不同种质干燥娑罗子中七叶皂苷的含量。采用最小距离逐步聚类取样策略(LDSS),根据遗传多样性保留程度初步筛选出核心种质,并对该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T检验,选择与原种质差异不显著的核心种质为最佳核心种质结果 筛选出13对高多态性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十堰地区天师栗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分化较小,存在着较大的基因流,114份种质资源未分为不同的亚群,周家坝和辽叶居群间具有较近的遗传亲缘关系,且周家坝居群娑罗子中的七叶皂苷A及七叶皂苷B含量普遍较高。最终筛选出的核心种质共23份,占总种质资源的20.17%,其中周家坝12份样本、辽叶6份样本、普龄5份样本。结论 将SSR分子标记与主要有效药用成分结合,采用LDSS取样策略构建十堰地区天师栗种质资源核心种质库的方法具有可行性,能够有效的保存与管理天师栗种质资源,也为当地天师栗品种改良、新品种选育研究等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3.
展望分子谱系地理学在道地药材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作者在介绍分子谱系地理学的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分子谱系地理学推断的3种植物遗传分化模式--异域片断化、受距离影响的有限基因流和分布区快速扩展与道地性形成的相关性;阐述了基于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的道地药材分子鉴定对以往分子鉴定局限的突破;阐明了分子谱系地理学在道地药材产地变迁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论述了分子谱系地理学在解决道地药材栽培中种质退化问题等方面的作用.这些方面的应用展现了分子谱系地理学在道地药材研究中的应用前景,为道地药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建瓯市并殖吸虫及媒介宿主的种类与感染情况。方法在调查点捕捉各种螺类与蟹类,检查其所携带的并殖吸虫并计算感染率。结果发现可充当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的螺类有放逸短沟蜷、福建拟钉螺、建瓯洱海螺、小桥拟钉螺,其感染率分别为0、0.15%、0.42%与0.15%。充当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的溪蟹有福建华溪蟹、福建马来溪蟹、角肢南海溪蟹,其感染率分别为46.60%、14.29%与12.50%。并殖吸虫虫种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泡囊狸殖吸虫3种。其中,泡囊狸殖吸虫为新发现虫种。结论建瓯市并殖吸虫及媒介宿主物种资源丰富,为全省开展并殖吸虫病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提供了病原线索。  相似文献   
5.
浅谈药用植物良种选育的目标和常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药用植物的品质退化进行品质改良,选育优良品种,是优化中草药品质的根本途径。优质、高产、稳产、熟期适应、抗性强、适应性相对较广是各种药用植物育种的共同目标,但不同药用植物品种的侧重点和具体内容各有变化。在药用植物的良种选育工作中,确定育种目标是基础。通常用以下途径进行良种繁育:1.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2.引种驯化;3.良种选育;4.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相似文献   
6.
生物技术在现代中药材生产领域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生物技术在中药材种质保存与鉴定、育种、种苗与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为中药材的现代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地区菱属植物的DNA分子鉴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曙琳  丁小余  常俊  沈洁  唐凤 《中草药》2004,35(8):926-930
目的 对野生菱和栽培菱种rDNA ITS片段进行分析,探讨该片段在两大群体中的系统学及鉴别研究意义。方法 对菱的rDNA ITS区进行了PCR扩增、测序,运用clustal、Mega 2.0等软件对ITs区进行序列分析鉴别。结果 获得rDNAI TS1、ITS2和5.8S rDNA完整序列,10个居群菱的ITS1与ITS2序列的长度分别为234~236 bp和220~221 bp,5.8S区均为164bp,不同居群的碱基差异为0.22%~2.94%。变异位点数为16个,信息位点数6个。用NJ法根据ITS序列数据构建系统发生树。结论 尽管菱属各居群间rDNA ITS的差异百分率较小,其亲缘关系较近,但根据ITS序列的特征可以很好地鉴别野生菱、栽培菱,菱属植物有可能都起源于同一种野生类居群。  相似文献   
8.
甘肃陇西道地药材蒙古黄芪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志国  马世震  陈桂琛  张鼎新  李毅  周昌范 《中草药》2004,35(11):1289-1293
目的 规范蒙古黄芪种植、加工,使蒙古黄芪生产达到优质高产无公害的标准,与国际接轨,使中药走向世界。方法 通过对陇西县及其毗邻地区黄芪产区的种植历史、基本生态环境、种质资源、良种选育的调查和试验,并取样对活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 改变了产区传统生产中存在的不足,形成了蒙古黄芪规范化种植规程。结论 通过规范化种植生产出来的蒙古黄芪具有优良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怒江地区民族医药考察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怒江州为著名的三江并流区域之一,其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大量的野生药用植物,其种质资源之丰富,特产药材之多,令人惊叹。据现有资料统计有药用植物2000余种,据《怒江中草药》记载,现已查明的药用资源有166科、502属、689种。怒江地区为多民族杂居地区,除傈僳、怒、彝、纳西、普米族之外,还有白族、藏族和汉族。这一区域的民族医药源远流长,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堪称云南民族医药的一枝奇葩。就对怒江地区民族医药所进行的初步考察做一概述,以窥其一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怀山药种质资源的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技术。方法以B号怀山药带芽茎段为材料进行玻璃化超低温保存,并采用培养法检测保存后材料的成活率,从而筛选出最佳的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结果B号怀山药带芽茎段玻璃化超低温保存较佳的技术体系是继代生长60d的怀山药无菌苗置4℃冰箱低温锻炼7d;在无菌条件下切取1~1.5cm的带芽茎段,转至含5%蔗糖 3%甘露糖的培养基内,置4℃冰箱预培养2d;用60%的PVS1(22%甘油 13%乙二醇 13%聚乙二醇 10%二甲基亚砜)在0℃处理60min,再用100%的PVS1在0℃条件下处理60min,随即迅速投入液氮;保存24h后,在37℃水浴中快速化冻,用含7%蔗糖的MS培养液洗涤4次,每次停留10min;转至再生培养基(MS KT2mg/L NAA0.02mg/L)再培养,成活率可达75%以上,再生苗与常温苗形态指标差异不大。结论本试验成功地建立了怀山药种质资源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技术体系,为怀山药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