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石柱国 《现代养生》2014,(23):54-55
大雪时节话养生 大雪,在阳历12月7日前后,是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从其字面理解,就是说天气更冷了,降的雪要比小雪更大一些,地面有厚雪,就是雪大的一种象征。此时,我国辽阔的大地上纷纷披上了冬日的盛装。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  相似文献   
2.
古人迎春     
正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  相似文献   
3.
3月6日和21日分别为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惊蛰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民间有谚语云:惊蛰至,春雷动。  相似文献   
4.
芒种     
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相似文献   
5.
晓京 《开卷有益》2014,(11):71-71
<正>立冬立冬之时,天寒地冻,万物活动趋于休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极易引发感冒,同时,也是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心脑血管疾病的复发期和加重期。特别是脑中风,在气候寒冷、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的情况下,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统流速度减慢,血管收缩时间相对延长,极易诱发脑中风,需要从饮食方面积极防治,以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6.
八月七日将迎来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后一时暑气难消,同时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为了抵御秋老虎,立秋后饮食上该注意那些方面呢?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其实八月的天气依然炎热,甚至有说法"立秋前后才是整个夏天最热的时候",因此我们要多吃蔬菜、水  相似文献   
7.
<正>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进入这一时节,天地万物活动都趋向休止,准备蛰伏过冬。在我国古代,立冬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此时,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  相似文献   
8.
立冬     
《现代养生》2011,(21):1
立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准备冬眠。  相似文献   
9.
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每年5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  相似文献   
10.
谷雨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每年4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谷雨时节,南方地区"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低海拔河谷地带业已进入夏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