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轴线后部眶容积增大与眼球内陷比值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眼眶爆裂性骨折伴有眼眶扩大患者的后部眼眶容积、观察眼球内陷出现的时间及程度,研究后部眶容积扩大与眼球内陷的关系比值,为病情预测和眶内填充手术提供比较精确的参考数据。方法:将96例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早期病例组(60例、受伤时间1周以内)和晚期病例组(36例、受伤时间3个月以上),早期组除进行后部眼眶容积测量外,分别于1周、2周、3周测定眼球突出度(相差>1mm为阳性),记录眼球内陷出现时间,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晚期组测量后部眶容积增大值和眼球内陷量,对其相关性采用Pearson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结果:早期组60例患者中,(58.33%)例患者在1周内出现眼球内陷,4(880%)例在2周内出现内陷,3周时有5(388.33%)例呈现出内陷;2周时出现眼球内陷的例数与1周时有显著性差异(χ2=62.484,P<0.001),2周时出现眼球内陷例数与3周时无差异(χ2=1.563,P>0.05),1周时出现眼球内陷例数与3周时有显著差异(χ2=76.885,P<0.001),后部眶容积增大与眼球内陷的比值约为1.0,两者之间呈正相关(r=0.994,P<0.001),即后部眶容积每增加1ml,产生1.0mm的眼球内陷。结论:眼球内陷通常于伤后2周~3周出现,3个月时趋向稳定;后部眶容积增大与眼球内陷产生比值为1.0,呈正相关;后部眶容积扩大与眼球内陷比值可预测发生眼球内陷的可能性和程度,为手术矫正眼球内陷提供可靠、精确的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CT重建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椎弓根螺钉最佳入钉点,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高速螺旋CT共扫描检查40例国人的200个L1~L5脊椎。重建后测量400个椎弓根的入点坐标(x,y),即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x)及与横突中线的垂直距离(y)。结果:x坐标从L1~L5逐渐增大,男性大于女性(P<0.05);y坐标从L1到L4逐渐下移,在L4与横突中线接近重叠,但L5突然上升,与L2节段水平相当,L1~L5y坐标基本上都在横突中线以上,但每组数据变异较大。就y坐标而言,椎弓根轴线投影点与传统入点比较均有差异。结论:横突中线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重要参照标志,但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并不在横突中线上,不同个体、节段之间y坐标存在的较大差异是高误置率发生的重要原因。对个体而言,术前常规通过CT测量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数据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并发膝内翻畸形的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TKA),如何达到假体稳定并具有良好的力学轴线和韧带平衡,直接影响到术后膝关节的稳定性及功能,本文就此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标准位X线片上胸腰椎椎弓根轴线的放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标准正位X线片上T9~L5椎弓根轴线的放射学表现。方法:10具T9~L5脊柱标本,解剖成单个椎体。直视下沿椎弓根轴线置入导针。测量分析下列数据:标准侧位X线片显示导针达到椎体后壁及椎弓根中段时,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在椎弓根投影内的距离与椎弓根投影最大横径的百分比。另选4具T9~L5脊柱标本,根据上述数据,X线分步监测椎弓根螺钉植入。结果: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位于椎弓根中段时的百分比为(49.16±1.84)%~(51.83±2.53)%,各节段及左右侧椎弓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针位于椎体后壁时的百分比为(61.13±6.09)%~(74.68±6.13)%,左右椎弓根之间、T10 ̄T12之间、T9与L1 ̄L5之间差异分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T10 ̄12与T9、L1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植入72枚螺钉,68枚位于椎弓根中心,4枚穿破椎弓根,穿破率5.56%。结论:标准正位X线片导针在椎弓根投影内的比值能间接表达椎弓根轴线,可为经椎弓根手术确定正确的进针轨道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应用双下肢全长摄影对不同体位下肢负重轴线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38例,均拍摄两组双下肢全长正位片,一组以骨盆正中,下肢呈中立位为标准,另一组以膑骨正中,胫骨覆盖腓骨小头内1/3为标准方案。比较两种体位下的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等数据,并评估两者图像质量。术后随访,比较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结果骨盆正中以及髌骨正中下摄影获得的股骨侧弓角(FB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以及近端内侧角(mMP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但机械股胫角(m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体位下患者摄影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疼痛、功能、活动度、屈曲畸形和稳定性评分较术前均显著上升(P<0.05)。结论骨盆正中体位的双下肢全长摄影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可正确展示患者本身该有的下肢力线,减小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误差,同时可以优化下肢力线在不同摄影体位的角度测量。  相似文献   
6.
<正>骨外科病房常收治胸腰椎骨折的患者,从急诊科到病房,拍X线片、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手术前后等搬动患者,为患者换衣服、床单、翻身、沐浴都会引起疼痛,临床上常采用传统的双人或3人平抬搬运患者,在搬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术中体位与术后早期颈椎中立位生理轴线重建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8月51例采用PRESTIGE LP椎间盘假体行单节段CDR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患者取仰卧位,颈枕置于颈后部维持颈椎前弓。男28例,女23例;年龄30~64岁,平均45岁。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混合型颈椎病12例。病程3~48个月,平均15个月。手术节段:C4、55例,C5、642例,C6、74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侧位X线片,分别测量颈椎整体序列(C2~7)、目标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及目标椎间隙的Cobb角。计算术中与术前的角度差(差值)及术后早期(3个月)与术前的角度差(改善值),对不同平面Cobb角差值和改善值进行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中及术后3个月时颈椎Cobb角均显著增大(P<0.05)。其中颈椎整体序列、目标FSU及目标椎间隙的Cobb角差值分别为(6.72±9.13)、(2.10±5.12)、(3.33±3.75)°;术后3个月Cobb角的改善值分别为(6.30±7.28)、(3.99±5.37)、(4.29±5.36)°。目标FSU的Cobb角改善值与目标椎间隙Cobb角改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1,P=0.698),与颈椎整体序列Cobb角改善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3,P=0.012);目标椎间隙角度改善与整体序列角度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7,P=0.061)。颈椎整体序列、目标FSU、目标椎间隙的术中颈椎Cobb角差值与术后早期颈椎Cobb角改善值3对变量之间均存在线性相关及线性回归关系(P<0.05)。结论 CDR术中颈椎位置保持在较术前中立位轻度后伸的位置是术后早期颈椎维持正常生理前凸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用计算机X摄影和数据处理获得正常成人下肢负重轴线。方法:选择平均年龄为25岁的志愿者160人,男女各80例。志愿者的筛选标准:没有下肢疾病、畸形和手术病史,步态正常,没有下肢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等病史。两下肢站立负重位,髋、膝、踝各摄片1次,由计算机软件合成得到下肢全长图像,并计算出下肢负重轴线角(A角)、胫骨内倾角(B角)和负重轴线与股骨解剖轴线之间的夹角(C角)。结果:男女A角各为(178.5士1.7)°和(179.0±1.5)°,即存在轻度的内翻;男女B角分别为(94.1±1.8)°和(94.1±1.2)°,即男女的膝关节线都有大约4°左右的内倾;男女C角各为(5.7±0.6)°和(5.8±0.7)°。结论:本研究得到的男女A角和C角与国外报道的西方人数据差异没有显著性。但男女膝关节B角要大于西方人B角,这可能是中国人容易发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动态分析了34例冠心病病人、6例原发性心肌病病人和25例正常人右前斜30°(RAO30°)左室造影影象,计算局部射血分数(EFR)和轴线缩短率(%△a),并以%△a做为一种定量指标评价室壁运动。此法简单实用,影象无需重叠,相对地不受胸廊和膈肌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力学轴线与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下肢力学轴线改变与膝关节骨关节炎 (OA)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人群 5 6名 (112只下肢 ,年龄 13~ 40岁 ,平均 2 4 8岁 )和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 5 0例 (87只下肢 ,年龄为 5 4~ 83岁 ,平均 6 7岁 ) ,根据FTA角的不同 ,将膝关节骨关节炎组分成 4组。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 ,测定FTA角、颈干角、股骨干倾斜角、胫骨干倾斜角、关节间隙角和股骨力学轴偏位角。结果 正常人群组FTA角、关节间隙角和股骨干倾斜角与OA第 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胫骨干倾斜角和颈干角与OA第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初期OA人群组颈干角、关节间隙角和股骨干倾斜角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OA中后期的改变主要是关节间隙角和胫骨倾斜角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