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7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107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89篇
临床医学   828篇
内科学   259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74篇
综合类   1437篇
预防医学   17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23篇
  6篇
中国医学   10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323篇
  2010年   278篇
  2009年   308篇
  2008年   328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308篇
  2004年   293篇
  2003年   298篇
  2002年   237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85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160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起搏治疗遗传性长QT间期综合征2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VVI起搏治疗遗传性长QT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对23例有尖端扭转性室速发作,且经正规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遗传性长QT综合征患者,植入了VVI起搏器.随访这23例患者术后心电图及心脏事件发生率. 结果:QT间期平均值由术前(638.0±55.7)ms缩短至术后的(471.3±48.9)ms,QTc平均值为由0.627±0.07缩短至0.519±0.06.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由术前的(0.353±0.46)次/年降至术后(0.111±0.24)次/年,(P=0.039).其中77.5%的患者随访期间无晕厥或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90.91%患者存活.2例患者因尖端扭转性室速恶化为室颤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VVI起搏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长QT综合征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治疗长QT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3.
杨巍  赵春丽 《医学文选》2006,25(2):247-247
甲氰咪胍为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短期治疗时毒性低、副作用少,常见有头痛、头晕、肌痛、嗜睡、腹泻、皮疹、恶心等,但对心脏起搏传导系统的影响报道较少。我们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遇到甲氰咪胍致心律失常1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64岁。自觉头晕、胸闷3月,加重1周入院。动态心电图为窦性心动过缓。白天心率平均45~50bpm,夜间最慢心率28bpm,频发室性早搏,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植入V VI起搏器。此图为植入起搏器术后1天记录。窦性心动过缓,频率为48~50bpm,延迟出现的QR S波群前有钉样起搏  相似文献   
5.
AAI起搏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原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4):306-307,312
AAI起搏系单腔心房起搏,属于重要的生理性起搏。近年来,我国AAI起搏器植入量有逐渐增多的趋势,目前约占起搏器植入总量的10%~15%。因此,AAI起搏心电图也随之增多.成为起搏心电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一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心尖部起搏4年后,出现起搏心律与室性早搏形成二联律,频发室性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提示为电极周围折返所致,予更换为螺旋电极至右室流出道,废弃原电极,但未予拔除,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齐强 《起搏与心脏》2003,17(2):158-158
患者女性,61岁。因病窦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起搏器与电极导线连接后末观测到起搏心电图即结束手术。术后2h发现起搏器呈VVI起搏方式,不能感知、起搏心房。手术探查,重新连接起搏器与心房电极,起搏器呈DDD起搏方式。提示:肉眼观测电极尾端插入到位且拧紧起搏器接口螺丝,仍应结合起搏心电图判断起搏器与电极导线是否连接良好。  相似文献   
8.
膈肌起搏术及其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膈肌起搏术及其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王贵怀王忠诚一、历史回顾对于失去自主呼吸的患者,采用膈神经电刺激技术使膈肌持续有节律地收缩,从而取代呼吸机的作用,称为膈肌起搏术。历史上,Caldani在1786年第一次证明膈神经电刺激可引起膈肌的运动。Hufelan...  相似文献   
9.
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40例随方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合理程控起搏参数在生理性起搏治疗病窦的远期随访中的意义。方法 植入起搏器 AAI 12例 ,DDD2 8例 ,起搏方式为 AAI、DDD、DDI、DVI或 DDD伴自动模式转换 ,慢 -快综合征 ( BTS)患者同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定期检查心电图、Holter、胸片 ,平均随访 2 2 .3± 2 1.4月。结果 术后原有与心动过缓相关的症状均消失 ,随访中 12例 AAI起搏患者未发生房室传导功能及起搏感知功能障碍。 19例 BTS中 AAI 7例 ,DDD 12例 ,术后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降低。心房误感知触发心室 3例 ,远期起搏阈值增高 3例。经程控改变起搏模式、房室延迟、感知灵敏度、输出电压等予以矫正。结论  AAI/DDD是病窦理想的起搏方式 ,起搏器植入后应加强随访 ,根据患者基础心脏病、心功能、症状、慢性起搏阈值等合理程控起搏参数 ,对于优化治疗方案、确保起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21岁,G1P0,孕43周.因晕厥2次,阴道流水10余天,下腹痛12 h入院.入院后查 :T 37 ℃,P 46次/分,心律不齐,心音低钝,未闻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追问病史,患者平素心率只有36次/分,并在当地医院治疗10余天.产检:宫高29 cm,腹围90 cm,胎位 ROA, 胎心128次/分,宫口容一指尖,胎膜已破.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度-AVB).入院诊断:(1)G1P0孕43周;(2)胎膜早破;(3)妊娠合并Ⅲ度-AVB.处理: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行剖宫产结束分娩,术后7天拆线,10天转内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