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80篇
  免费   391篇
  国内免费   158篇
耳鼻咽喉   2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120篇
口腔科学   38篇
临床医学   1965篇
内科学   1274篇
皮肤病学   13篇
神经病学   220篇
特种医学   5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850篇
综合类   2691篇
预防医学   38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870篇
  18篇
中国医学   180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70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242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254篇
  2014年   494篇
  2013年   454篇
  2012年   721篇
  2011年   768篇
  2010年   659篇
  2009年   681篇
  2008年   529篇
  2007年   555篇
  2006年   446篇
  2005年   423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69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11 h"入院。患者11 h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心前区疼痛,每次持续约10 min,可自行缓解,伴肩背部放射痛,伴大汗,无心慌,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无一过性意识不清及晕厥,无呼吸困难,无发热、畏寒,无咳嗽、咳痰,患者急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溶栓治疗,患者疼痛缓解,为求系统诊治,遂来我院。有吸烟史30余年,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神志清,双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在急性I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0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51例进行急性I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温度差异将患者分为A组(18~22℃,20例)和B组(23~28℃,31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和术后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住院时间均比A组降低(P<0.05),术后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减少(P<0.05)。结论急性I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的不同温度,中低温(23~28℃)显示出更少体外循环机工作时间和术后永久性神经损伤的发生情况,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99mTc-DTPA肾动脉显像评价Stanford不同分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左、右侧肾功能及总体肾功能受损程度,帮助临床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8日至2019年7月19日,在本院核医学科行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的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48例,评价患者双肾血流灌注、总肾小球滤过率(GFR)和分肾的GFR,比较Stanford主动脉夹层A型(简称A型)患者和主动脉夹层B型(简称B型)患者之间总肾功能及分肾功能,血肌酐、血尿素氮及血尿酸水平的差异。结果:B型患者术后总GFR低于A型患者(67.5 vs.80.6 m L/min,P<0.05),其中以左肾功能受损为著(30.9 vs.40.3 m L/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动态显像对主动脉夹层术后患者早期评价肾功能有重要价值。主动脉夹层B型患者GFR较A型减低,且左侧肾GFR减低更明显,临床可以早期采取干预措施,改善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心电图特点,并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总结我院收治1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病例,总结其心电图特点,结合病史症状等特点,分析患者误诊原因。结果 14例患者中正常心电图4例;左室高电压6例(2例伴ST-T改变);1例表现为Ⅱ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Ⅱ、Ⅲ、a 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1例V1~V3 ST弓背向上段抬高,表现非特异性ST-T段异常4例,心房纤颤1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6例因胸痛及心电图异常初步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1例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初步诊断脊髓病,1例因左侧偏瘫初步诊断脑梗死,1例初步诊断急腹症,另外5例初诊即怀疑主动脉夹层,后进一步检查确诊,其中1例死亡后尸检确诊。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复杂性,无特异性,有类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特点,易漏诊及误诊,应警惕此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门诊以急性心肌梗死(AMI)为首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患者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率.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首诊为AMI的AAD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 15例均以胸背痛起病,12例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3例表现为广泛导联ST段压低,12例心肌酶升高,3例心肌酶正常,门诊急诊均以AMI为首诊收治入院,所有患者入院后查血D-二聚体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后均经食道超声(TTE)和/或增强CT发现假腔或夹层撕裂漂浮物,证实了AAD的诊断.结论 AAD累及冠状动脉时,可继发AMI,出现与原发AMI不易鉴别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心肌酶指标的改变,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给予溶栓等不适当治疗,对急诊以AMI收治的患者,入院后应警惕合并AAD的可能,行相关辅助检查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柔比星(Dox)介导的血管损伤在促进主动脉夹层(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胸AD全弓置换患者1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心脏移植术患者3例为对照组,2组均于术中取AD血管标本。另取3周龄雄性C57BL/6J野生型小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WT组)、β氨基丙腈酯(BAPN)组(第3周开始饲喂含0.25%BAPN小鼠维持饲料)、BAPN+Dox组(根据体质量每周腹腔注射3mg/kg Dox,连续5周,第3周开始饲喂饲料同BAPN组),5周后,游离小鼠主动脉,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组织P53蛋白表达,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实验组P53蛋白较对照组明显升高(0.76±0.05 vs 0.39±0.11),凋亡细胞明显增多[(38.3±8.7)%vs (12.6±1.2)%](P0.01)。BAPN+Dox组死亡率明显高于BAPN组(100.0%vs 66.7%);BAPN+Dox组组织P53蛋白较BAPN组显著升高;VSMC凋亡明显增多,且2组P53蛋白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凋亡均较WT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Dox介导的血管损伤可能通过诱导VSMC凋亡,促进A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pontaneous coronary artery dissection,SCAD)是指因冠状动脉内膜自发性撕裂或冠状动脉壁内出血造成的内膜和中膜分离,导致假腔形成,对真腔造成压迫,影响或阻断冠状动脉血流的较为少见的冠状动脉疾病[1-2]。SCAD在年轻女性及缺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患因素的患者中更为常见,是女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8.
9.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心血管系统的急症,病情变化快,死亡率极高,未就诊的患者50%于2 d内死亡,70%于7 d内死亡.除内科保守治疗外,外科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关于AD的术后监测治疗资料报道较少,现将我院18例患者术后治疗体会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20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现将我院1998年1月~2005年5月确诊为主动脉夹层而首次误诊的20例患者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32~76(57.6±8.2)岁。原患高血压病16例,收缩压平均为(186±18.4)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平均为(92.3±11.5)mmHg,2例为马凡综合征,2例曾行主动脉瓣膜置换术。1.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中突出症状为疼痛,20例患者中16例表现为剧烈疼痛,2例表现为晕厥,1例表现为右下肢瘫痪,1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体检:(1)血压与休克表现不平行,本组14例患者有皮肤湿冷、颜面苍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