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81篇
  免费   382篇
  国内免费   1131篇
耳鼻咽喉   83篇
儿科学   145篇
妇产科学   506篇
基础医学   1365篇
口腔科学   387篇
临床医学   2119篇
内科学   650篇
皮肤病学   104篇
神经病学   311篇
特种医学   361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803篇
综合类   5352篇
预防医学   1204篇
眼科学   426篇
药学   1529篇
  6篇
中国医学   626篇
肿瘤学   2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59篇
  2014年   502篇
  2013年   596篇
  2012年   746篇
  2011年   1026篇
  2010年   930篇
  2009年   954篇
  2008年   1116篇
  2007年   1100篇
  2006年   1034篇
  2005年   1028篇
  2004年   1079篇
  2003年   892篇
  2002年   736篇
  2001年   609篇
  2000年   437篇
  1999年   362篇
  1998年   265篇
  1997年   291篇
  1996年   253篇
  1995年   267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49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对比地诺前列酮栓和宫颈扩张双球囊导管对羊水偏少足月孕妇的引产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3月该院就诊的88例羊水偏少足月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药物组和球囊组,分别使用欣普贝生和双球囊引产,监测并对比两组产妇相关引产方法使用情况、促宫颈成熟疗效情况、分娩方式及两组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情况。结果地诺前列酮栓的使用成功率为97.7%,高于宫颈扩张双球囊导管使用成功率的9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的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球囊组(P0.05),药物组阴道分娩率高于球囊组,药物组缩宫素使用率低于球囊组(P0.05);从引产到分娩时间药物组比球囊组短(P0.05),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健康状况球囊组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两种引产方法均对羊水偏少足月孕妇的引产有显著效果,各有自身优势,地诺前列酮栓使用成功率高,可有效促宫颈成熟、增加阴道分娩率、减少缩宫素使用、缩短引产到分娩时间,但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围产期健康产生影响较大,具体效果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快速纯化大鼠大脑皮质原代星形胶质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方法取新生2日龄SD大鼠大脑皮层,每2只为一组,将剥除软脑膜的大脑皮层剪碎,添加0. 25%胰蛋白酶-EDTA溶液500μL,37℃消化15 min,将细胞悬液接种于未用多聚赖氨酸处理过的培养瓶中,37℃、5%CO_2细胞培养箱中孵育15 min后,将细胞以5×10~6个/m L接种于L-多聚赖氨酸包被的T75培养瓶中。待细胞长满瓶底,200 r/min 37℃恒温摇18 h,加入1 m L 0. 25%胰蛋白酶,待大部分细胞悬浮后收集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对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法进行星形胶质细胞纯度鉴定,并以MTS法测定传代后细胞增殖活力。结果星形胶质细胞纯度达到(97. 86±0. 91)%,细胞传代后生长情况及增殖活力良好。结论该方法可以高效获取原代及传代的大鼠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3.
雷帕霉素对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雷帕霉素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与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得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上,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1.0、2.0、5.0ug/m^3)雷帕霉素分别培养6、12、24、48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I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以进一步鉴定EPCs,并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然后分别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来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结果EPCs数量随雷帕霉素浓度与作用时问增加而减少,其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亦随雷帕霉素浓度与作用时间增加而降低。结论雷帕霉素降低EPCs的数量、增殖能力、迁移能力、黏附能力和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丁华 《中原医刊》2006,33(22):69-70
目的探讨羊水过多的症状、诊断、治疗、原因等临床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羊水过多的临床资料。结果农村产妇羊水过多年龄多在25岁左右,初产多于经产,多发生在孕30周后,慢性多于急性,经产科检查与B超检测而确诊。其中1例双胎,2例胎儿畸形。早产2例,引产1例,剖宫产4例,阴道分娩5例,合计女婴10例,存活7例,男婴3例,存活2例。结论羊水过多的诊断难度不大,治疗需根据胎儿有无畸形、羊水过多的程度、孕周时间等决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所报治愈此例新生儿泪囊炎不同于常见病便,发现在患儿出生后的当天双眼泪囊区有避限性隆起,触之有波动感,考虑可能系羊水栓塞所致。因属少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两种不同分离、传代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体外培养大鼠胚胎神经干细胞(NSCs),比较不同分离、传代方法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取怀孕15d的大鼠,分别用机械分离法和含0.01%EDTA的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海马区细胞,均以1×106/mL的活细胞密度接种到无血清的NSCs培养基中培养,分离纯化至P5代。以含10%胎牛血清(FBS)和2%多聚赖氨酸的DMEM/F12诱导分化,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机械分离组获得的活细胞及培养后的神经干细胞球数目明显多于胰蛋白酶消化组,其细胞贴壁率却高于胰蛋白酶消化组。取神经干细胞球及诱导分化后的细胞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分别呈Nestin、β-tubulin-Ⅲ、GFAP和O4阳性反应。结论大鼠胚胎海马区有NSCs存在,离体培养时能分裂增殖,并能被诱导分化。机械分离法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各有利弊,可以根据实验情况交叉采用两种不同的分离方法,以稳定高效地培养出NSCs。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所致围产儿患病和死亡率的升高,已逐渐引起产科临床的重视。为降低围产儿的病死率,现将我院自1997年~2001年分娩的妊娠高血压综合症患者258例作一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足月分娩儿进行对照,以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对围产儿的不良影响及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羊水栓塞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2005年收治的3例足月待产引起的羊水栓塞的发病诱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羊水栓塞占同期足月住院分娩的1/10000,3例均有明显的诱因,即羊膜腔内压力过高、血窦开放、胎膜破裂,2例发病急,病情危险,最后导致死亡,1例发病虽急,但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痊愈。结论:羊水栓塞根据发病的诱因,典型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常可正确诊断,一旦确诊,应立即抢救产妇,主要原则是:改善低氧血症;抗过敏、抗休克、防治DIC和肾功能衰竭,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9.
羊水过少可发生在妊娠各期,但以晚期妊娠常见。妊娠晚期羊水量低于300毫升者,称为羊水过少。近年来随着B超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羊水过少的检出率增高,其发病率有所上升,已引起产科工作者的重视,羊水过少是胎儿危险的信号,尽早作出诊断和处理,可降低围生儿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回顾分析我院从2003年6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50例羊水过少的围生儿及新生儿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MNNG诱导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甲基硝基亚硝基胍(MNNG)对不同培养时间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作用的变化,确定培养细胞发生转化进而增殖的最佳诱导时间。方法 将23~28d虫龄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小盖玻片上,培养于含20%小牛血清及常量抗生素的RPMI-1640常规培养基中。将接种培养第4、5、6、7、8d的细胞分别设为5个实验组及其相应的对照组。实验组用含终浓度为3μg/ml 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48h,对照组用不含MNNG的常规培养基处理相同时间,嗣后换用常规培养基培养4周,再改用含5%小牛血清的培养基继续培养。MNNG诱导后每周取各组培养细胞固定、制样,每组随机取3张小盖玻片进行电镜扫描观察,连续取样11周。结果 经MNNG诱导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表面出现形态各异的结构,既有与对照组类似的表面较光滑和有乳突的培养细胞,也有表面光滑如玻璃珠状的细胞,还有具长纤突、微嵴、皱褶、微绒毛、蜂窝和仙人球状等形态的细胞;实验1组培养至第5周即出现大量分裂细胞。结论 MNNG诱导培养第4d的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培养至第5周可发生转化而出现分裂、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