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内分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36例恶性黑色素瘤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并分析ER与性别、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36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ER的阳性率为58.3%(21/36),ER表达率与性别无关(P〉0.05),ER阳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9个月,阴性组22个月,两组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率约58.3%。ER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ER阴性患者,ER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提示恶性黑色素瘤有内分泌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雌激素受体(ER)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内分泌治疗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36例恶性黑色素瘤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并分析ER与性别、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36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ER的阳性率为58.3%(21、36),ER表达率与性别无关(P>0.05),ER阳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9个月,阴性组22个月,两组生存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率约58.3%.ER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ER阴性患者,ER对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提示恶性黑色素瘤有内分泌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严重创伤大鼠血清中β-内啡肽(β-EP)、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右后1/4截肢造成严重创伤模型,于术后1 d、3 d、5 d、10 d及15 d通过放射免疫技术(RIA)测定大鼠血清中β-EP、TNF-α、IL-10含量.结果严重创伤早期β-EP、IL-10、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EP于8 d后恢复正常水平,TNF-α于2周后恢复正常,而IL-10增高持续至15 d后.结论动态观察β-EP、TNF-α和IL-10变化有助于评价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4.
1病例简介 患者,女,64岁,因右下腹疼痛,发现右腹包块两个月余,大便带血5 d入院.体检:右中下腹触及5 cm×4 cm大小质硬包块,表面光滑、活动,无压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FHIT基因失表达与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及14例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以6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和15例肺良性病变组织为对照)中FHIT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6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Fhit蛋白失表达率为48.3%,而癌旁正常肺组织和肺良性病变组织失表达率为0.0%,其差异有显著性(P=0.000)。(2)Fhit蛋白在鳞癌中失表达率为61.3%,腺癌的失表达率为33.3%,差异有显著性(P=0.034)。(3)Fhit蛋白在有吸烟史患者失表达率明显高于无吸烟史者(P=0.001)。(4)Fhit蛋白在癌旁非典型增生组织区失表达率为78.6%,与癌旁正常肺组织及肺良性病变组织相比,其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1)Fhit蛋白失表达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早期、频发事件。(2)Fhit蛋白失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组织学亚型和吸烟史有关。(3)Fhit蛋白失表达可能与肺癌早期发生及环境致癌过程有关,Fhit蛋白有望成为肺癌早期检测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严重创伤大鼠血清中β-内啡肽(β -EP)、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右后1/4截肢造成严重创伤模型,于术后1d、3d、5d、10d及15 d通过放射免疫技术(RIA)测定大鼠血清中β-EP、TNF-α、Ⅱ-10含量.结果 严重创伤早期β-EP、Ⅱ-10、TNF-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β-EP于8d后恢复正常水平,TNF-α于2周后恢复正常,而IL-10增高持续至15 d后.结论 动态观察β-EP、TNF-α和IL-10变化有助于评价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方光明胶囊对视网膜光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手术显微镜光源持续照射造模,以形成实验性SD大鼠视网膜光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灌胃不同剂量(高、中、低)的复方光明胶囊混悬液,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并于灌胃前、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观察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造模后,空白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中、低剂量组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增加,各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治疗后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光明胶囊对视网膜光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酸蚀粘接系统(G-BOND)应用于牙颈部楔状缺损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患者、174颗患牙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采用自酸蚀粘接系统,对照组采用全酸蚀粘接系统.观察治疗后1周、6个月及12个月的疗效,并采用改良的美国公共健康部制定评定系统(USPHS)[1]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试验组在术后敏感程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边缘密合度、继发龋、充填体脱落、牙髓病变及牙龈炎症等疗效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G-BOND自酸蚀粘接剂临床疗效与全酸蚀相似,但操作更简便省时,应用于修复楔状缺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