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世纪以来,因道路交通事故致死的人数已超过3200万.而同期死于战争的人数约2350万。目前全球每年因车祸致死的人数已超过100万.伤约1500万。在美国每年有14万以上的人因创伤而致死.3人中有1人发生非致死性创伤。1~34岁因创伤致死人数大于同年龄段所有疾病致死人数的总和.而且创伤还是1~44岁人中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在这些创伤中,约一半是交通伤。在我国创伤为第4位死因,创伤中约半数为交通伤。交通伤已成为我国意外伤害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Pavlik支具治疗婴儿髋关节脱位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 6个月以下髋脱位患儿初次治疗年龄与Pavlik支具应用时间之间的关系 ,探讨患儿各初次治疗年龄组和各Pavlik支具应用时间组髋臼指数和Y -协调指数的变化情况。方法 本研究共随访了 1994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间我院采用Pavlik支具治疗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 30例 (4 2个髋关节 )。随访期限为 9.4~ 81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 32 .9个月 ,初次就诊年龄介于生后 0 .5 3~ 8个月之间 (6个月以上者只有 1例 ) ,平均初次就诊年龄为生后 2 .9个月 ,Pavlik支具应用的时间为 3~ 9个月 ,平均应用时间为 4 .7个月。结果 本文所得的复位成功率为 91.2 % ,无一例患儿发生股骨头坏死。 6个月以下患儿各初治年龄组的支具应用时间之间差异不显著 ,各支具应用时间组的患儿初治年龄之间也没有差异。支具应用 6个月时 90 .5 %的患儿可以去除支具。具有完整资料的34个脱位髋关节初次治疗时的髋臼指数均值为 30 .6 2°,其标准差为 6 .5 6°。本次随访所得髋臼指数的均值为 18.75° ,其标准差为 5 .78°。髋臼指数的前后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本次记录的反映髋关节脱位治疗前后股骨头与髋臼同心情况的Y 协调指数 ,在初次治疗时其均值为 0 .94 ,标准差为 0 .0 6 ;而在随访时所得的均值为 0 .8  相似文献   
3.
欧洲小儿矫形外科学会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 (CPT)是小儿矫形外科一种罕见 ,且治疗十分困难的疾病。其发生率为 1/ 14万~ 1/ 19万。男女比例相当 ,左侧受累稍多于右侧 ,双侧同时受累者十分罕见。病因不明 ,约有5 0 %的患儿同时罹患神经纤维瘤病(NF) ,其他患儿尚存在遗传及机械因素[1] 。近年来 ,欧洲小儿矫形外科学会(EPOS)通过多中心研究对该病有了新的认识。现就该组织对先天性胫骨假关节的病理解剖、分类、治疗方法及预后和功能评价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一、病理解剖特点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大体病理解剖特点包括[2 ] :胫骨向前向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脊柱滑脱是一种成人常见脊柱疾病,儿童发病率极低,报告7例儿童脊柱滑脱采用椎弓根钉棒置入内固定材料及后路腰椎体间Wiltse方法并髂骨原位植骨治疗,随访1年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①对象:1996-01/2006-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脊柱滑脱患儿8例,男4例,女4例;年龄为8~14岁,平均12.25岁。按滑脱程度分类,Ⅰ度滑脱为7例,Ⅳ度滑脱为1例。②方法: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由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提供,型号:GB1Z,材质:钛,生产批号:200511028009。4例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3例患者采用后路腰椎体间Wiltse方法 H形髂骨原位植骨融合术治疗;1例患者未手术治疗。患儿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③评估:远期随访应用放射线影像技术观察手术前后脊柱形态的改变以及材料和宿主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①8例患者中7例获得随访,最短随访时间为13个月,最长达11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6.6个月。②4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者中,3例患者脊柱滑脱完全复位,术后脊柱稳定性为75%(3/4),1例患者脊柱滑脱85%复位,术后3周复查X射线片显示出现再滑脱;3例采用后路腰椎体间Wiltse方法 H形髂骨原位植骨融合术后长合良好,无滑脱加重,无骨不连出现。 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材料治疗脊柱滑脱患儿是目前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COL1a1、COL3a1在发育性髋脱位患儿圆韧带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求发育性髋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DDH)患儿与正常儿圆韧带中Ⅰ、Ⅲ型胶原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方法]选取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6对发育性髋脱位患者及正常儿配对比较.采用半定最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COL1a1、COL3a1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COL1a1在DDH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COL3a1在DDH组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DDH患儿圆韧带中Ⅰ型胶原在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较正常同性同龄儿降低,可能是导致DDH患儿髋关节松弛的原因.DDH患儿髋关节松弛町能与Ⅲ型胶原含量无关.  相似文献   
6.
背景先天性无肛术后患儿大便失禁常常会引起心理、生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障碍.目的采用生物反馈训练方法对先天性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进行排便训练,以期改善患儿术后的排便功能.设计自身对照实验.单位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对象纳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外科1998-01/2004-10收治的无肛术后有大便失禁的患儿20例,其中完全大便失禁4例,稀便失禁7例,污便9例,均为随访病例.中低位无肛畸形9例;高位无肛畸形11例.方法利用直肠肛管向量测压与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等客观检测手段,对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经自行收缩肛门和排便习惯训练1个月后,再选择适宜的矫治大便失禁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生物反馈训练.①加强肛周肌肉力量的生物反馈训练2次/d,待3周后患儿能正确进行肛周肌肉收缩训练,可使用便携式生物反馈训练仪回家继续训练.②改善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生物反馈训练,要反复进行扩张气囊的训练,建立一种正常的排便反射,只要直肠扩张,肛门外括约肌就会出现反射性收缩,防止大便失禁.③每日三餐后30min内进行排便习惯的训练.④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训练每次持续10min,2次/d,连续三四周.主要观察指标①患儿的最大肛管压、肛管的向量容积和肛门外括约肌肌电的振幅变化.②训练前后患儿直肠肛管反射的阳性率.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例患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肛管的最大压力值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24.88±16.58)和(18.18±13.71)kPa,(11.87±5.61)和(5.76±3.84)kPa,P<0.05].②肛管内的向量容积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608.10±131.06)和(452.17±69.43)cm(cmHg)2,(139.17±130.02)和(117.01±74.35)cm(cmHg)2,P<0.05].③肛门外括约肌肌电振幅中低位畸形和高位畸形组训练后比训练前增加[(324.12±67.78)和(266.18±49.38)μV,(152.20±37.42)和(114.08±51.41)μV,P<0.05].④直肠肛管收缩反射的阳性率训练后高于训练前[90%(18/20),55%(11/20)].结论经生物反馈训练后无肛术后各组肛周肌肉力量、直肠感觉性与肛门外括约肌协调性、排便习惯、肛门外括约肌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以中低位畸形最明显,最大限度的改善了肛门外括约肌功能,起到了治疗大便失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脊柱滑脱是一种成人常见脊柱疾病,儿童发病率极低,报告7例儿童脊柱滑脱采用椎弓根钉棒置入内固定材料及后路腰椎体间Wiltse方法并髂骨原位植骨治疗,随访1年后的临床效果.方法:①对象:1996-01/2006-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脊柱滑脱患儿8例,男4例,女4例;年龄为8~14岁,平均12.25岁.按滑脱程度分类,Ⅰ度滑脱为7例,Ⅳ度滑脱为1例.②方法: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由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提供,型号:GB1Z,材质:钛,生产批号:200511028009.4例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进行治疗;3例患者采用后路腰椎体间Wiltse方法 H形髂骨原位植骨融合术治疗;1例患者未手术治疗.患儿家属对治疗知情同意.③评估:远期随访应用放射线影像技术观察手术前后脊柱形态的改变以及材料和宿主的生物相容性.结果:①8例患者中7例获得随访,最短随访时间为13个月,最长达11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56.6个月.②4例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者中,3例患者脊柱滑脱完全复位,术后脊柱稳定性为75%(3/4),1例患者脊柱滑脱85%复位,术后3周复查X射线片显示出现再滑脱;3例采用后路腰椎体间Wiltse方法 H形髂骨原位植骨融合术后长合良好,无滑脱加重,无骨不连出现.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材料治疗脊柱滑脱患儿是目前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求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hip,DDH)和对照组儿童血小板源生长因子A(PDGF-A)在关节囊中的免疫组化分布规律与水平差异,并比较PDGF-A 在mRNA水平的表达差异,以探索髋关节松弛的原因.方法 共收集了髋脱位患儿64例和对照组儿童14例,二组之间成功配对8组,进行配对研究,每组配对条件为性别相同、年龄相近,采用S-P法免疫组化技术和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关节囊中PDGF-A的分布规律与水平差异,以及在mRNA水平的差异.运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并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可见分泌PDGF-A的成纤维细胞于关节囊内贴近关节侧的滑膜层呈强阳性表达,内部纤维层阳性表达细胞稀疏,强度明显减弱.8例患儿与对照组配对比较,纤维层中有阳性表现的成纤维细胞数占成纤维细胞总数的百分比(配对T检验P<0.001)和局部染色的灰度值(配对T检验P<0.05)在二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DDH组关节囊PDGF-A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减少(配对T检验P<0.01).结论 PDGF-A的分布减少和表达异常很可能与DDH患儿的髋关节松弛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A (PDGF-A) in the hip capsule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DDH).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4 patients with DDH and 14 control childre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mong them,8 pairs of DDH patients and their controls were chosen for this study.The tissues were collected during surgery.The PDGF-A in the hip capsule was detected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 (SP method) staining.RT-PCR was used to study the mRNA expression of PDGF-A.Results High expression of PDGF-A was observed in the synovial layer with fibroblast regularly arranged parallel to the joint surface.PDGF-A expression was decreased in the fibrous layer of the hip capsule.The percentage of positive fibroblast and gray-scale density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fibrous layer of the DDH patients compared to controls (P<0.05).The mRNA expression of PDGF-A was also decreased in the DDH patien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s (P<0.01).Conclusions The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PDGFA in the hip capsule may involv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DH.  相似文献   
9.
髋臼周围损伤对髋关节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髋臼软骨及周围骨膜损伤对髋关节发育的影响。方法:4-5周龄白兔20只,切除其右饲髋关节部分髋臼软骨(A组)及臼缘上方骨膜(B组),左侧作为对照。用X线、形态学及组织学方法观察髋关节发育状况。结果:右侧全部出现髋关节发育不良,半脱位发生率:A组80%,B组40%。对照侧发育正常。结论:髋臼软骨及臼缘上方骨膜破坏可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和半脱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关节松弛,很可能与细胞外基质成分有关。转化生长因子β2调控Ⅰ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关键性细胞因子,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分裂,并能分泌胶原蛋白,是骨科学中纤维异常相关研究的方向之一。 目的:观察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和正常儿转化生长因子β2在圆韧带中分布规律与其mRNA及蛋白质表达的差异,探索髋关节松弛的原因。 方法:选取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6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者与正常儿进行配对比较,采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圆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2及其mRNA的分布规律与表达差异。 结果与结论: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2的成纤维细胞贴近圆韧带关节侧的滑膜层,内部纤维层转化生长因子β2阳性表达细胞稀疏。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纤维层中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2的成纤维细胞数数量明显减少(P < 0.01),圆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2 mRNA表达也明显减少(P < 0.01)。由此推测,圆韧带中转化生长因子β2的分布减少和表达异常很可能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的髋关节松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