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不同诱导化疗疗效对非高发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同期化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2—2017年间初治的 210例Ⅲ-ⅣB期(排除T3-4N0M0期)鼻咽癌患者资料,根据不同诱导化疗疗效分为有效组(完全缓解 14例+部分缓解 165例)和无效组(稳定 31例+0例进展)。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与无效组相比,有效组 3年总生存率较高(89.2%∶74.2%,P=0.005),3年无复发生存率较高(93.0%∶81.9%,P=0.010),3年无进展生存率较高(80.2%∶58.1%,P=0.005),但无远处转移生存相近(84.1%∶69.7%,P=0.070)。多因素分析显示诱导化疗疗效是影响总生存、无复发生存、无进展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诱导化疗疗效可预测非高发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预后,诱导化疗后无效患者预后更差,或许需要对这些患者采用更高强度的治疗方案以及更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iniehromosome maintenanceprotein7,MCM7)基因RNAi(RNA interference)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 MCM7基因表达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重组逆转录慢病毒载体MCM7-shRNA,以MCM7基因沉默重组慢病毒颗粒(LV-shRNA-MCM7)感染SMMC-7721细胞,作为实验组;以对照慢病毒颗粒(LV-shRNA-NC)感染SMMC-7721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常规培养,不做任何处理。通过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转染细胞株。3组细胞分别接种至裸鼠皮下,建立人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裸鼠成瘤情况、移植瘤生长情况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4周后测定肿瘤体积和质量,并用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中MCM7的表达情况。结果 MCM7-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裸鼠接种癌细胞后第6天均有肿瘤形成,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肿瘤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瘤体平均体积分别为(27.72±7.80)、(81.86±10.91)和(79.75±16.61)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949,P<0.05;实验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的瘤体平均质量分别为(0.19±0.06)、(0.501±0.14)和(0.509±0.1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1,P<0.05。实验组MCM7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253±0.198,阴性对照组1.213±0.548,空白对照组1.201±0.744,实验组相比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91,P<0.05;实验组MCM7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07±0.015,阴性对照组1.116±0.062,空白对照组1.088±0.040,实验组相比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2.778,P<0.05。MCM7蛋白在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均为100%(10/10),在实验组中为30%(3/10),实验组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61,P<0.001。结论慢病毒沉默SMMC-7721细胞MCM7基因表达能有效抑制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MCM7基因可能成为肝癌基因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3.
肝静脉闭塞病(VOD)是移植早期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早期的诊断治疗对高危患者非常重要。既往人们的诊断主要局限于临床和影像学,近几年来,血液学的检查尤其是纤溶酶原活化物抑制物-1和透明质酸对于VOD的早期诊断,低分子量肝素对VOD的预防性应用与去纤苷对重度VOD的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就当前VOD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进展进行了综合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照射的范围对长期生存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2000— 2007年间 201例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行预防性照射患者资料,比较照射范围差异对生存影响,并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Kaplan Meier法计算OS率,Logrank检验差异。结果 5年随访率为97.0%。全纵隔、全纵隔+胃左区、全纵隔+双锁骨上区、中上纵隔+双锁骨上区、全纵隔+双锁骨上+胃左区照射的 5年OS率分别为21.7%、37.1%、38.7%、34.8%、19.8%( P=0.4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仅仅术后N分期为预后影响因素(P=0.009)。预防性照射后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1例、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34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0例。结论 胸段食管癌根治术后预防性照射范围应包括中上纵隔和双锁骨上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MRI图像融合在脑胶质瘤术后精确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首诊为脑胶质瘤的36例患者行术后IMRT,采用标点法(L)+手动融合法(M)+互信息法(MI)进行图像融合,并分别根据CT图像及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及OAR,成组t检验体积差异。计算CT及MRI图像上相应标记点的距离误差,并采用体积法及几何中心法计算其体积交叠度及中心位置距离。结果 采用L+M+MI法进行图像融合有着较高融合精度,融合误差均<2 mm。Ⅲ—Ⅳ级胶质瘤组GTVCT比GTVMRI减少,分别为(74.62±46.91)、(105.99±58.86) cm3(P=0.042);CTVCT比CTVMRI也减少,分别为(304.03±130.05)、(387.94±150.12) cm3(P=0.040)。融合前后视交叉中心位置变化最小(1.32±1.42) mm,CTV中心位置变化最大(7.99±11.06) mm,其次为GTV、脑干。结论 CT-MRI图像融合有助于减少靶区勾画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有水肿区存在及术后病灶残存患者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38岁。因全身乏力、齿龈出血于2004年6月在外院就诊。血常规:WBC 13.9×109/L,Hb 49g/L,BPC 5 ×109/L;骨髓检查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2型;免疫分型为髓系表达;染色体46XX,t(8;21)(q22;q22);基因检查见部分AML1/ETO融合基因改变。诊断为AML-M2型。先后给予标准剂量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1个疗程,IA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采用多西紫杉醇联合放射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甲状腺乳头状癌TPC-1细胞系,初步探讨多西紫杉醇对TPC-1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及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8.
清热解毒法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临床观察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清热解毒法在治疗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43例用自拟清热解毒法治疗。对照组46例用常规西药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在出现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时的放射治疗剂量及粘膜炎的程度等两个方面的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出现时的放射治疗剂量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试验组IV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较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清热解毒法可以延缓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出现的时间,同时还降低了重度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配对分析以适形调强放疗为基础的不同治疗模式对非高发区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河南省肿瘤医院初治的行根治性放疗的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筛选出51对患者(单纯放疗组和同期放化疗组各51例)进行配对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存率及急性不良反应。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4.1%、93.6%、96.7%、90.9%。单纯放疗组与同期放化疗组相比,5年总生存率(95.9%vs. 92.2%,P=0.894)、无局部复发生存率(94.1%vs. 93.3%,P=0.976)、无区域复发生存率(95.8%vs. 97.6%,P=0.572)、无远处转移生存率(91.4%vs. 90.2%,P=0.7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不良反应方面,与单纯放疗组相比,同期放化疗组呕吐、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和黏膜炎的发生率显著升高。结论:对于T1~2N1M0期鼻咽癌患者,同期化疗的加入并未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且急性不良反应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治疗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的复发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观察治疗过程中免疫因子的变化。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GBM患者51例,给予阿帕替尼和TMZ治疗。阿帕替尼500 mg/d口服,第1~14天;休息7天,开始口服TMZ 150 mg/(m2·d),连续口服5天,28天为1个周期。连续服用直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采集外周血,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可溶性PD-1(soluble programmed death-1,sPD-1)、可溶性PD-L1(soluble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sPD-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表达。每4周行MRI增强扫描,测量肿瘤体积。  结果  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33.33%(17/51),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72.5%(37/5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PFS)为5.9个月,2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24.9%。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Ⅰ~Ⅱ级高血压和乏力。肿瘤体积的变化与用药后血清中sPD-1、sPD-L1和IL-6的变化显著相关(r=?0.846,P=0.001;r=0.874,P<0.001;r=0.769,P=0.003);与IL-10的变化弱相关(r=0.538,P=0.071)。  结论  阿帕替尼治疗TMZ耐药的GBM安全有效,且治疗中免疫因子发生变化并与疗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