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00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优化人原代胰腺导管癌(PDAC)细胞及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的分离及培养方法,验证CAFs对原代PDAC细胞的体外生长以及其对高度免疫缺陷模型NOG小鼠体内成瘤的影响,以探索人源性异种移植瘤(PDX)模型构建的新方法。方法首先原代培养手术切除的PDAC组织。以原代PDAC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观察CAFs和原代PDAC细胞共培养对PDAC细胞传代生长活性的影响。最后在NOG小鼠肩胛部注射混合培养的原代PDAC细胞和CAFs,观察PDX模型建模情况。结果原代PDAC细胞在体外单独培养传代少,均在5代及以内停止生长;与CAFs共培养可促进原代PDAC细胞生长活性,可稳定传至10代以上。NOG小鼠体内注射混合细胞(原代PDAC细胞+CAFs)建模2~3周即可形成肿瘤,而注射CAFs无肿瘤形成。混合细胞法建模有13例(92.9%)成瘤,单一细胞法有9例(64.3%)成瘤,可能因为样本量少,二者成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并且肿瘤细胞注射后2、4、6、8周时混合细胞法建模的肿瘤体积均明显大于对应观察时间点单一细胞法建模的肿瘤体积(P<0.01)。结论CAFs对原代PDAC细胞生长传代具有促进作用,原代PDAC细胞与CAFs共培养法可显著提高PDAC原代培养稳定传代,原代PDAC细胞与CAFs混合培养的细胞注射可提高NOG小鼠PDX建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胰肠吻合方式与术后胰漏及吻合口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期间我院行PD的5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26例PD患者行胰肠吻合的方式:胰管空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吻合(简称黏膜对黏膜吻合)359例,其中149例硅胶引流管内置(简称引流管内置),130例硅胶引流管引流至体外(简称引流至体外),80例硅胶引流管未放置(简称引流管未置);胰腺空肠端侧套入式吻合165例(简称套入式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胰肠侧侧吻合2例(简称侧侧吻合),均未放置硅胶引流管。结果526例PD患者术后共发生胰漏34例(6.46%),胰肠吻合口出血8例(1.52%),死亡32例(6.08%)。①黏膜对黏膜吻合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4.18%(15/359)比11.52%(19/165),χ2=10.029,P=0.002〕;黏膜对黏膜吻合与套入式吻合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7%(6/359)比1.21%(2/165),χ2=0.159,P=0.691〕。②黏膜对黏膜吻合术式中,引流管内置者和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均分别明显低于引流管未置者〔2.68%(4/149)比11.25%(9/80),χ2=7.132,P=0.008;1.54%(2/130)比11.25%(9/80),χ2=9.410,P=0.002〕;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胰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引流管内置者与引流至体外者的吻合口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4/149)比1.54%(2/130),χ2=0.433,P=0.510〕。结论黏膜对黏膜吻合方式胰漏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套入式吻合方式,但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胰管内硅胶引流管内置或引流至体外均能降低术后胰漏的发生率,但是对于吻合口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200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公布的资料显示[1],美国现有糖尿病患者2080万,还有100万人处于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重组生长激素(rhGH)及γ-干扰素(IFN-γ)对肝硬化蛋白合成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Proctor改良法,建立CCl4致大鼠肝硬化模型,合格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S,1 mL·d-1,sc)、阳性对照组(马洛替酯100 mg· kg-1·d-1,ig)、rhGH组(rhGH 0.8 IU· kg-1·...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管开口部位炎性病变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胰腺炎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 对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28例慢性阻塞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13例患者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伴有反复急性腹痛,经影像学检查显示胰管全程扩张改变,外科探查明确诊断为胰管开口部位炎性病变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胰腺炎.对此1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探查发现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对术后的状况包括疼痛复发、生活质量、胰腺的影像学变化和血清胰腺酶学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13例患者均具有典型的慢性阻塞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但12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有别于十二指肠乳突、壶腹或胰腺导管内肿瘤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胰腺炎的图像特征,手术探查和影像学揭示多数患者的胆胰共同通道过短或存在胰腺分裂畸形,对12例患者实施十二指肠乳突、壶腹及胰管开口切开成形术或副乳突切开成形术,术后随访结果显示均未再伴有胰腺酶学升高的急性腹痛发作.结论 以胰管扩张为主而不伴有胆管慢性梗阻是胰管开口炎性病变导致的慢性阻塞性胰腺炎的影像学特征,十二指肠乳突炎症或副乳突炎症时容易在过短的胆胰共同通道或胰腺分裂畸形的患者中引发胰管开口的狭窄而发生慢性阻塞性胰腺炎,纠正胰管开口狭窄、改善胰管引流的局部成形术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Frey手术治疗慢性胰腺炎(C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6月至2009年10月期间32例行Frey手术的CP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缓解率,着重了解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结果 32例患者术后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9.4%(3/32)。其中2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经对症处理后痊愈;1例患者术后第4天出现胰瘘,经禁食、营养支持治疗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1±2)d。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3个月,16例(50.0%)患者疼痛完全消失,14例(43.8%)患者疼痛明显缓解,2例无效,术后疼痛缓解率为93.8%。5例糖尿病患者术后病情无加重,术后新发糖尿病患者3例。3例术前伴消化不良、脂肪泻患者中,1例术后口服胰酶制剂后症状缓解,2例无变化;新增脂肪泻患者4例。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指证的前提下,采用Frey手术治疗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标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96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扩大组(行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1例)和标准组(行标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5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和随访情况,并根据肿瘤患者生命质量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命质量进行量化比较.所有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方差分析,2个或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 在两组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瘤平均直径及淋巴结转移数目等基线情况无差异的情况下,扩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364 min(310~650 min)、680 ml (0~1800 ml)和13.5 d(10~76 d),明显高于标准组的315 min(260 ~306 min)、305 ml(0 ~ 1000 ml)和9.2d(7~3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4.22,3.82,P<0.05).扩大组患者1级、2级和3a级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 2/41)、20%(8/41)和41%( 17/41),而标准组患者分别为25%( 14/55)、49%(27/55)和7% (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6,8.87,14.10,P<0.05).两组患者3b级、4a级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4,0.88,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1、3、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术后1年生命质量评分及术后平均肿瘤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13,0,F=0.49,1.03,t =0.32,P>0.05).结论 标准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够为普通胰头癌患者带来最佳的风险效率比,只有对于那些术前或术中发现有第16组淋巴结肿大且肿瘤能够达到R0切除的患者,才谨慎选择扩大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手术后胰瘘带管出院患者的门诊随访要点,分析患者再次入院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我院胰腺切除术后胰瘘携带引流管出院后于门诊随访患者共47例,分析患者再次入院的危险因素。结果47例患者中门诊随访再次入院12例(25.5%),其主要入院原因包括积液伴感染加重5例(41.7%),引流管意外脱落3例(25%),腹腔出血2例(16.7%),肠瘘1例(8.3%),消化道梗阻1例(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P=0.048)、体质量指数过低(P=0.019)、出院时引流液浑浊(P=0.049)是胰瘘患者带管出院后再次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需重视胰腺术后胰瘘带管出院患者的观察治疗,尤其是高龄、体质量指数过低、出院时引流液浑浊者,需警惕腹腔感染加重、引流管意外脱落、腹腔出血等导致再次入院的外科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续宝 《华西医学》1995,10(3):346-350
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刘续宝综述张肇达严律南吴和光审校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Fitz首次描述并给予急性胰腺炎(Acutepancreatitis,AP)定义已经过去一个世纪,仍缺乏中断AP病变发展的特异性治疗,重要的原因是发病机制的许多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CTLA4Ig)与西罗莫司(SRL)联用阻断共刺激通路对异种胰岛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 取C57BL/6小鼠,腹腔注射链佐星,制成糖尿病模型.采用随机单位组设计分组法将糖尿病小鼠分为7组,各组均于小鼠左肾包膜下移植SD大鼠胰岛300胰岛当量.CTLA4Ig组分别于移植当天及移植后第2、4、6天腹腔注射CTLA4Ig 0.5 mg/d;SRL组分别于移植当天及移植后第1、2天给予SRL灌胃,0.2 mg·kg-1·d-1,其后隔天用药1次,共用2周;MRI组分别于移植当天及移植后第2、4天腹腔注射仓鼠抗小鼠CD154单克隆抗体(MR1)0.5 mg/d;CTLA4Ig和SRL联用组(SRL联用组)、CTLA4Ig和MRl联用组(MR1联用组)以及CTLA4Ig、MR1和SRL联用组(三药联用组)各药物的剂量与用法同上述各组;对照组仅行胰岛移植,不予以药物.观察至移植后200 d,通过监测受者血糖水平来判断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各组移植物的存活(即无排斥反应)时间.发生排斥反应者,或未发生排斥反应、移植物存活时间>200 d者,取移植胰岛,行HE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对照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7 d,该组最终均发生排斥反应.SRL组、MRl组和CTLA4Ig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4 d、98 d和77 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三组中分别有90%(9/10)、62.5%(5/8)和83.3%(5/6)的小鼠发生排斥反应.SRL联用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数为130 d,明显长于上述4组(P<0.01),有50%(3/6)的小鼠发生排斥反应.MR1联用组以及三药联用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中位数均>200 d,分别有42.9%(3/7)和25%(2/8)的小鼠发生排斥反应.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发生排斥反应时,其移植胰岛破坏严重,可见大量CD4+和CD8+淋巴细胞及巨噬细胞浸润,并可见IgG、IgM和补体C3沉积.其它组发生排斥反应者的组织学改变与对照组相似.SRL联用组存活200 d的小鼠,其移植胰岛组织中未见或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染色阳性,未见IgG、IgM和补体C3沉积.结论 短期联合使用CTLA4Ig和SRL能显著延长小鼠体内大鼠来源的胰岛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