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毛老虎 Hyptis suaveolens(L.)Poit.别名山薄荷、假藿香,为唇形科山香属植物.民间用于治感冒头痛、胃肠炎、痢疾、腹胀;外用治跌打肿痛、创伤出血、痈肿疮毒、虫蛇咬伤、湿疹、皮炎等疾病.毛老虎中的挥发油具有很高的活性,Olayinka等[1]曾报道毛老虎叶子挥发油有抗菌活性,能抗2种革兰阳性和4种革兰阴性细菌,而且叶子用来治疗腹痛、胃痛、发烧等疾病.毛老虎中的挥发油成分相当复杂,Pino等[2]提取毛老虎叶子挥发油经GC-MS分离鉴定出109种化合物;黄秀香等人分别用微波提取法[3]和水蒸气蒸馏法[4]提取了毛老虎中的挥发油,分离鉴定了78种成分.  相似文献   
3.
毛老虎叶子挥发油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取毛老虎叶子挥发油并分析研究其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馏出液先用;醚萃取得到挥发油(Ⅰ),再用乙酸乙酯进一步提取得挥发油(Ⅱ),并通过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鉴定出化学成分78个,其中挥发油(Ⅰ)鉴定出68种化合物,挥发油(Ⅱ)鉴定出25种化合物。结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1.8-桉树脑、石竹烯、2,6,6-三甲基二环[3.1.1]庚-2,3-二醇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测定全血、尿液中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
  方法  以乙基百草枯为内标,含体积分数10%高氯酸的乙醇溶液沉淀蛋白,加入硼氢化钠-氯化镍还原体系,在60℃下还原反应40 min,经1.0 mL乙酸乙酯萃取,在GC-MS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下测定。
  结果  百草枯、敌草快在质量浓度范围0.05~2.0 μg/mL(全血)、0.02~2.0 μg/mL(尿液)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5~0.999 9,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04~0.008 μg/mL,加标回收率为94.1%~11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1%~6.6%。全血、尿液中百草枯和敌草快在4℃冰箱中至少可以保存7 d。
  结论  该方法简单准确、灵敏度高,能够满足全血和尿液样品中百草枯、敌草快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毛老虎Hyptis suaveolens(L.)Poit.别名山薄荷、假藿香,为唇形科山香属植物。民间用于治感冒头痛、胃肠炎、痢疾、腹胀;外用治跌打肿痛、创伤出血、痈肿疮毒、虫蛇咬伤、湿疹、皮炎等疾病。近年国外有研究表明毛老虎叶挥发油有抗菌活性,能抗2种革兰阳性和4种革兰阴性细菌,而且叶常被用作抗癌物,用来治疗腹痛、胃痛、发烧等疾病,对毛老虎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国内报道尚少。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应用价值,用微波法来提取,微波具有穿透力强、选择性高、加热效率高等特点。微波辐射(MWI)可以大大加快反应速度(最高达1240倍),反应时间以分、秒计。微波技术应用于植物细胞破壁,有效地提高了收率,亦取得了令人可喜的进展。本实验用微波法提取毛老虎挥发油,用GC—MS分析其成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供一种新型提取牡荆挥发油的方法。方法采用微波辐射法提取牡荆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16个化合物,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石竹烯(20.14%)、4-羟基-苯甲酸(21.16%)、桉叶油素(12.79%)。结论通过微波辅助萃取法可以高效提取牡荆挥发油。  相似文献   
7.
牡荆叶茎和花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牡荆花、叶、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牡荆花、叶、茎的挥发油化学成分分别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85个不同化合物,其中叶得50种化合物,茎得51种化合物,花得28种化合物。结论3种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以生物活性为导向,应用体外NF-κB报告基因检测法,从旋覆花Inula britannica var.chinensis(Rupr.)Regel地上部分的醋酸乙酯部位分得4个新的倍半萜二聚体inulanolide A~D(1~4)和3个已知单体倍半萜(5~7)。评价了这些化合物对NF—κB活性、NO和TNF—α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