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穴位干预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穴位刺激方法、取穴及组方规律。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二十年来穴位干预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文献的穴位干预方法、取穴及组方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穴位干预方法以灸法为最多,占所纳入文献的51.61%,其次为穴位注射和穴位按摩。关元为取用次数最多的穴位,占56.45%,其次为中极、气海、三阴交、足三里。在运用针法灸法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组方中,双穴配伍时以关元、中极组合出现频率最高,支持度92.94%;三穴配伍时以气海、关元、中极组合出现频率最高,支持度为72.94%。在运用其他穴位刺激方法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组方中,当运用双穴配伍时,支持度最高的也为关元、气海组合,支持度为58.82%;当运用三穴配伍时,中极、气海、关元亦为支持度最高的组合,支持度为35.29%。结论: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穴位干预方法多以灸法等舒适方法为主,取穴多以下腹部任脉穴为主,组方多为3~5个穴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穴位干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常用刺激方法及取穴与组方规律。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20年来穴位干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文献的刺激方法及取穴组方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穴位干预方法以单纯使用灸法最多,占到所纳入文献的31.30%,其次为针灸并用。无论是针法灸法,还是穴位注射等其他方法,最常用的穴位均为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中脘和关元等,涉及的主要经脉有胃经、任脉和膀胱经。在运用针法灸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组方中,双穴配伍时以足三里、天枢组合出现频率最高,支持度为74.24%;三穴配伍时以上巨虚、天枢和足三里组合出现频率最高,支持度为37.88%。在运用其他穴位刺激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组方中,当运用双穴配伍时,支持度最高的为上巨虚配大肠俞或上巨虚配足三里,为34.67%;当运用三穴配伍时,支持度最高的则是大肠俞、天枢和足三里组合,为33.33%。结论:传统的针法灸法仍然是主要的干预方法;不同的穴位刺激方法所取用的主要穴位基本一致,所采用的组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基本符合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原则,这是由相关穴位与肠道的神经支配在脊髓水平的重叠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统计近年来治疗不安腿综合征(RLS)的主要穴位干预方法,分析相应干预方法的取穴组方规律。方法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网(VIP)、万方数据库(WF)近40年来刺激穴位治疗RLS的临床文献,统计分析其穴位干预方法和取穴组方规律。结果 治疗RLS的穴位干预方法主要是普通针刺(占59.26%)。普通针刺方法中以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承山为主要选穴,足三里、三阴交穴配伍支持度最高。其他穴位刺激疗法也是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承山为主要选穴,足三里、阳陵泉穴配伍支持度最高。结论 普通针刺方法相较于其他穴位刺激疗法在治疗RLS方面相对成熟、可靠。普通针刺方法与其他穴位刺激疗法的选穴主要集中在下肢,取穴组方有规律可循,不同的干预方法取穴组方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及“足三里”加“天枢”对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鼠结肠功能及自主神经平衡性的影响,探讨足三里配伍天枢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足三里组、足三里+天枢组,每组14只。采用避水应激法建立IBS模型。足三里组、足三里+天枢组大鼠给予相应穴位的电针治疗,每次20 min, 1次/d,连续14 d。采用腹壁回撤反射(AWR)测定大鼠内脏敏感性,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记录大鼠结肠腹直肌肌电、肠电、心电,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酪氨酸羟化酶(TH)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TH和ChA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WR评分升高(P<0.001),心电低频信号(LF)、LF/高频信号(HF),结肠ChAT表达及血清cAMP含量、cGMP含量、cAMP/cGMP均升高(P<0.001,P<0.05),HF、结肠慢波频率、结肠疼痛阈值、结肠TH蛋白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单独电针足三里穴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大鼠结肠慢波放电与整体自主神经平衡性的调节作用,进一步了解单刺足三里穴治疗IBS的效应和机制。方法 将36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造模后每组选用7只。模型组、电针组大鼠采用避水应激法制作IBS疾病模型。电针组取双侧足三里,连续电针治疗14天,模型组和对照组仅每天在相同时间内进行抓取、固定,不做电针治疗。麻醉状态下记录心电图,记录心率的低频信号(LF)、高频信号(HF),并记录结肠电信号,均使用Powerlab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进行记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慢波频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LF、LF/HF明显升高(P<0.05),HF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LF、LF/HF均明显降低(P<0.05),HF虽有升高趋势,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独电针足三里穴对IBS模型大鼠的结肠运动功能可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改善了自主神经系...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方案的组成涉及取穴组方、留针时间、针刺频次、针刺手法等关键要素,这些关键要素的精准化程度对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关键要素的精准确定需要以针刺作用量-效关系为指导。本文探讨了针刺作用量-效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其与针灸精准治疗方案的关系。针灸临床治疗方案的精准化、规范化不是对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否定,而是在临床经验基础上的超越。针刺作用量-效关系是针刺效应随影响针刺作用的每一种关键要素量化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组方穴位量-效关系、针刺手法量-效关系、针刺作用时-效关系。  相似文献   
7.
腧穴-内脏相关效应规律是针灸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目前总结有两个主要的规律:(1)腧穴效应的循经性规律;(2)腧穴效应的节段性规律。这两个规律分属于不同的范式体系,不是同一概念体系内的互补关系。本文主要从针灸临床实践证据出发,结合有关生物学机制的研究,对以上两种规律的客观性、普适性进行分析。腧穴效应的循经性规律在现代针灸临床实践过程中没有体现出普适性的指导作用,明显脱离了现代临床实践的需要;腧穴效应的节段性规律则得到了现代针灸临床实践的有力支持,与临床实践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穴位作用规律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穴位干预方法及取穴组方规律。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近30年来穴位干预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文献的穴位干预方法及取穴组方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穴位干预方法以单纯使用针刺最多,占所纳入文献的26.27%,其次为灸法和电针。最常用的穴位为关元(68.33%),其次为中极、三阴交和气海。组方规律方面,在运用双穴配伍时以关元、中极组合出现频率最高,支持度为81.63%;当运用三穴进行治疗时,三阴交、关元和中极同时出现的概率较高,支持度为42.86%。结论: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穴位干预方法多以传统刺灸法或电针为主,取穴多以下腹部任脉穴为主,组方多为3~5个穴位,可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