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3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老年患者腹部术后肺部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老年开腹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指标、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咳嗽程度、痰液黏稠度、咳痰难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首次下床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提高老年患者腹部术后呼吸功能,促进早期下床活动,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指医院内的一组成员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制定的某种疾病的诊疗模式.临床路径作为有效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手段,旨在规范诊疗行为、节约卫生资源、提高医疗效益/成本比例,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管理模式,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使患者能够获得合理、安全的基本医疗限价服务.  相似文献   
3.
人型支原体是人类条件病原微生物之一,除引起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感染和肺部感染外,在其他器官和组织引起的感染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然而,人型支原体感染者无症状或症状不典型和临床表现多样化,实验室常规培养鉴定病原体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制约难以正确识别;另外,抗菌药物广泛应用诱导多重耐药菌株产生,使得临床对人型支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复杂化,且极易被忽略或误诊。因此,如何做到对人型支原体感染早诊断、早治疗是临床和实验室需要共同探索的问题。本文对人型支原体在其他器官和组织感染的特征作简要介绍,就人型支原体的几种检测鉴别技术及其耐药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治疗人型支原体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方剂计量指标的运用,尝试从药物剂量等方面揭示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证遣药药量及味数特点。方法 按照《艾滋病中医治疗手册》,建立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处方数据库,计算方剂用药总量、方剂用药总量均值、方剂用药总量标准差、最大方剂用药量、最小方剂用药量、方剂平均单药剂量均值、方剂平均单药剂量标准差;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物最大用药量、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物最小用药量、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物用药量均值、使用频率最高的前20味药物用药量标准差;某种病症所使用方剂的用药数的平均值、标准差和最大值、最小值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方剂用药总量为10272.90 g,方剂用药均值为120.85 g,标准差为96.33 g。其中用药量最大的方剂用药剂量为500 g,用药剂量最小的方剂为16 g,极差为484 g。方剂平均单药剂量均值12.59 g,标准差8.81 g。使用频次最高的20味药物依次为茯苓、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党参、白芍、半夏、柴胡、黄芪、桔梗、泽泻、炙甘草、防风、桂枝、山药、黄连、川芎、赤芍、厚朴。这20味药物用药频率占所有药物频率的38.92%。结论 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证用药具有使用剂量的多样性及灵活性,方剂味数灵活多变,药简力宏的由少药味组成的古方为临床医生所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常用的水处理法有淋、洗、泡和润四种方法,它们能使干燥的药材吸收适量的水份而软化,以利于中药的切制。除此之外,在中药加工炮制的实践中,还有几种较为特殊的水制法,兹介绍如下:水漂:漂法是指药物在宽水或长流水中停留长  相似文献   
6.
赖昌生 《河南中医》2010,30(8):825-829
通过计算机分析,我们得知入脾经药物温性(占52.9%)最多,平性(占20.2%)次之,寒性位居第三(占16.0%),热性位居第四(占8.4%),凉性最少(占2.5%)。这与脾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辛味最多,占60.5%;甘味次之,占40.3%;苦味位居第三,占36.1%;涩味位居第四,占7.6%;酸味位居第五,占5.9%,咸味位居第六,占4.2%,淡味最少,占1.7%。五味与功效虽有一定联系,但传统五味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功效特点,这是五味理论的不足之处,但我们找到研究五味与功效关系的新方法,为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中药的类别是以功效来划分的,其类别分布代表着该经药物所具有的功效范围和特点。入脾经中药具有补中益气、化湿、理气调中、温中散寒、健脾消食、驱虫消积等多种功效。入脾经的中药具有升浮性质中药占58.0%,具有沉降性质中药占31.3%,这在五脏六腑中是绝无仅有,是由脾脏的生理特点和入脾经药物的性味特点共同决定的。具有毒性的脾经中药有14味,在临床运用时要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7.
苏木是豆科植物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的干燥心材。因其质地坚实,2005年《中国药典》仍把劈法作为法定方法,为目前全国各地所普遍使用。虽然不少报道提出了种种改良办法,但切制效果和效率仍难以令人满意。我们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到一种较好的方法,数十倍地提高工效,并且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使得坚硬无比苏木的切制变得和甘草、黄芪等普通药材一样容易了,机械化程度高,为长期以来硬木切制的难题找到了一个完满的解决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统计入大肠经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效及毒性的分布情况,依据中医理论系统分析入大肠经中药的性能及功效特点。方法:以黄兆胜主编的《中药学》为蓝本,构建入大肠经中药性能数据库,并利用Access中的VBA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大肠经药物寒性占44.71%,温性占22.35%,平性占21.18%,凉性占8.24%,热性占3.53%。这与大肠经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相符的。五味中以苦味最多,辛味次之,甘味位居第三,涩味位居第四,酸味位居第五,咸味位居第六,无淡味。入大肠经中药以沉降作用为主,约占药物总数的80.20%,升浮作用居次要地位,约占18.50%。入大肠经中药的毒性明显,占该经药物总数的18.82%。结论:入大肠经中药以苦寒、沉降为主,温平、升浮次之。  相似文献   
9.
回顾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的现状,剖析其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提出建立中药药理数据库和中药性能数据库来研究中药归经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用中药药理作为工具研究以归经为核心的中药性能具有广阔的前景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中药药理数据库表和中药性能表,利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来研究中药药性与药理作用之间关系,首次从整体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富有启发性。作者认为用中药药理作为工具研究中药药性理论具有较广阔的前景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