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中医病名诊断研究现状、中风病痛名诊断研究现状,看出缺血中风的病名诊断的不确定性.对缺血中风病名诊断标准确定的忽视,不仅阻碍中风病病名诊断的发展,也妨碍了中医对缺血中风疾病本质及其防治规律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对缺血中风病名的表述的规范和统一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探索再灌注后Cx43蛋白的表达模式。方法75只大鼠随机分为MCAO组(60只)和假手术组(15只)。MCAO组均行MCAO手术,术后根据缺血再灌注时间分为0.5、4、12、24 h 4个亚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各组进行改良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mNSS)、脑组织TTC染色及神经元尼式染色,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脑组织Cx43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CAO组造模成功率75%。MCAO组大鼠mNSS评分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脑梗死面积增加,额顶叶皮质区神经元大量损伤。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及MCAO 0.5、4、12、24 h组Cx43表达量分别为0.23±0.12、0.58±0.18、0.78±0.07、0.61±0.05和0.27±0.07, MCAO 0.5、4、12 h组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CAO 24 h组与假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AO组侧脑室下区Cx43的表达在0.5 h开始升高,4 h达高峰,12 h逐渐下降,直至24 h恢复基线水平;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结论 Cx43蛋白在脑缺血性再灌注损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结合医案对附子的退病反应进行探讨,把附子的退病反应归纳为缓症反应及正性反应,并对正性的反应的症状及其处理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简要论述急性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现状,提出现代中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应关注的问题,并对中西医结合的契合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试从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的功效等方面,对茯苓四逆汤证中有无水气这一争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翁銮坤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63-1265
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医学家张锡纯是一位较早运用中西医医学理论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他注重临床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而验证经文;并主张灵活变通经方,提倡中西药配合,取长补短,并结合实践体会,另制新方以补仲景之未备。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对《伤寒论》的阐发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学者启发极大。就《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对张锡纯的伤寒学术思想进行归纳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翁銮坤 《新中医》2021,53(14):190-192
在《黄帝内经》中,清浊常用来表示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机,并用于指导临床治疗。通过论述清浊的含义以及其与中风病的关系,得出清浊升降逆乱是中风病急性期的核心病机。首次提出在中风病急性期或超急性期,用清浊以代阴阳为抓取中风病核心病机的关键。并指出清浊相干、浊邪害清是中风病发病的主要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辨机论治进行阐述,认为辨机论治是中医学辨治理论的最高境界,充分体现传统中医学理论动静结合的系统论思想。提出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应在综合各种传统辨证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辨机论治理论,可以提炼出更加实用、灵活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医学家张锡纯是一位较早运用中西医医学理论来研究《伤寒论》的医家之一。他注重临床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而验证经文;并主张灵活变通经方,提倡中西药配合,取长补短,并结合实践体会,另制新方以补仲景之未备。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张锡纯对《伤寒论》的阐发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学者启发极大。就《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对张锡纯的伤寒学术思想进行归纳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翁銮坤 《中医药学刊》2006,24(8):1550-1551
试从茯苓四逆汤证的病机、茯苓四逆汤中茯苓的功效等方面,对茯苓四逆汤证中有无水气这一争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