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口服药物肠道吸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体外法、体内法和在体法,对这3种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鉴于在体肠灌流法操作简便、技术成熟、可控性强,同时又保证了神经内分泌调节与淋巴液血液供应的完整性等特点,更能反映药物吸收的真实情况,因此重点介绍了在体肠灌流法,并对在体肠灌流法中使用的循环灌流法和单向灌流法常用的几种灌流液体积校正方法等进行综述,为研究口服药物肠道吸收试验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为保证试验的可操作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认为应根据所研究药品的性质、实验要求、试验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试验方法,进而为药物剂型的开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4.
知母总皂苷抗实验性抑郁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知母总皂苷(total timesaponin,TT)抗实验性抑郁作用并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及悬尾实验为动物模型,考察TT抗实验性抑郁作用;以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为细胞模型,采用细胞形态学方法、MTT法、LDH法观察TT对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TT(25、50 mg.kg-1)能显著缩短小鼠不动时间,且对自主活动无明显影响。TT(0.05、0.50、5.00 mg.L-1)能明显改善皮质酮诱导的PC12细胞形态的改变,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P<0.01),并减少LDH的外漏(P<0.01)。结论TT具有一定的抗实验性抑郁作用,其机制部分可能是对抗皮质酮诱导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合成布洛芬丁香酚酯并研究其在不同pH水溶液中及血浆、肝匀浆中的水解动力学。方法以布洛芬和丁香酚为原料,经过酯化反应合成了布洛芬前体药物布洛芬丁香酚酯,利用HPLC法测定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血浆及肝均浆中药物水解动力学。经UV、IR、MS和NMR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布洛芬丁香酚酯在pH为1.10~9.96时水解速率常数不受pH影响,pH为10.91~11.91时随pH值增加水解速率增大;在血浆及肝均浆中布洛芬丁香酚酯可迅速水解成布洛芬和丁香酚。结论布洛芬丁香酚酯是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非甾体抗炎前体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红花黄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以红花黄色素的提取率为主要考察指标,以红花黄色素在固形物中的质量分数及总出膏率为参考指标,对提取工艺进行考察。结果红花黄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以12倍量水浸泡30min,70℃下动态提取2次,每次20min。结论该工艺可提高红花中红花黄色素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知母总皂苷(total timosaponin,TT)的抗抑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小鼠强迫游泳实验,获得性无助实验,慢性温和应激模型,育亨宾毒性增强实验以及5-羟色胺酸诱导甩头实验等多种动物模型考察TT的抗实验性抑郁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结果在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TT(25,50mg·kg-1,qd×14d)可明显缩短小鼠的不动时间,且对自主活动无明显影响;TT(12.5,25,50mg·kg-1,qd×14d)可显著减少获得性无助小鼠的逃避错误次数;TT(25,50mg·kg-1,qd×21d)可显著增加慢性温和应激模型动物的活动次数以及蔗糖水消耗量;TT(50mg·kg-1,qd×14d)可提高育亨宾给药后4h的小鼠死亡率;并且显著增加5-羟色胺酸诱导小鼠的甩头次数。结论TT在多种抑郁模型上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及5-羟色胺能神经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小肠灌流液中头孢克洛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 考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头孢克洛在大鼠小肠吸收的影响, 为临床联合用药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模型, 应用重量法校正灌流液体积, HPLC测定灌流液中头孢克洛, 计算头孢克洛肠吸收参数。结果 头孢克洛在各肠段均有良好吸收, 小肠不同部位头孢克洛的吸收速率常数(Ka)与有效渗透系数(Peff)大小为十二指肠> 空肠≈回肠, 各肠段间的吸收无统计学差异;联合应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时, 头孢克洛在全场段的吸收均有所减少, 十二指肠处显著减少(P<0.05), 其他肠段处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会影响头孢克洛的小肠吸收, 因此两药联合使用时产生较好的药效不是通过促进头孢克洛的吸收而实现的, 而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双膦酸盐类药物用于预防与治疗骨吸收相关疾病,包括第1代的依替膦酸二钠、替鲁膦酸二钠、氯膦酸二钠,第2代的帕米膦酸二钠、阿仑膦酸钠,第3代的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唑来膦酸等。该类药物口服达峰时间较短,吸收率偏低,生物利用度很低;骨结合部分的半衰期较长,药物留存时间也较长。与双膦酸盐联用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主要为:含有二价阳离子药物、其他双膦酸盐药物、华法林、苯妥英、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癌药、激素、H2受体拮抗剂以及肾毒性药物。从药动学角度解释双膦酸的药物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相关肾毒性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对肾毒性及其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155例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及相关用药情况,采用单因素(t检验,χ2检验)及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对肾毒性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肾毒性的发生时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用药前患者的肌酐、尿素、CrCl、入住ICU、联合应用其他具有肾毒性的药物、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值与万古霉素肾毒性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入住ICU、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是肾毒性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增加万古霉素监测次数则可降低肾毒性发生的可能。进一步研究发现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不同组之间发生肾毒性的时间有显著差异。结论:入住ICU可能提示患者万古霉素肾毒性发生率增高,临床应用万古霉素应及时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并增加监测频次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