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上腹胀、早饱、嗳气、烧心等。其病因迄今为止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胃酸的分泌、胃肠动力异常、HP感染、腹腔内脏敏感性改变、脑-肠轴及胃肠激素异常以及环境、精神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治疗疗效亦欠理想。而中医中药在认识及治疗本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则有明显的优势。现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FD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归纳,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研究不断进展,现已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如Fas、FasL、Bcl-2、Bax等,深入发掘因子通路机制对慢性胃炎的病机效应,已成为指导研究与治疗慢性胃炎的重要策略。现以Fas、FasL因子对慢性胃炎的各方面影响为重点进行如下综述。1 Fas、FasL因子Fas又称Apo-1或CD 95分子,是泛表达于糖基化的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的炎性反应.该病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并发症多、发病率及病死率高等特点.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液体复苏、疼痛管理、抗生素、营养支持、内镜及手术治疗等方法[1].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西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可以取得比单用西医治疗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全身症状等方面效果良好,不仅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也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医疗负担.现就近5年中医药对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感和早饱感,可兼见上腹部胀气、恶心、呕吐及嗳气,并且排除器质性、代谢性或系统性疾病[1]。西医认为FD主要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胃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胃酸分泌增多,胃、十二指肠对扩张、酸、其他腔内刺激的高敏感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等因素相关[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胃通络方联合抗Hp疗法治疗湿热阻络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予西药抗Hp三联疗法(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阿莫西林分散片+克拉霉素缓释片)治疗14天,后单服PPI,每天2次;治疗组35例予抗Hp三联疗法治疗14天,同时予清胃通络方(黄连9 g,法半夏9 g,厚朴12 g,茯苓12 g,竹茹9 g,蒲公英12 g,香附12 g,郁金12 g,白及6 g,海螵蛸15 g,甘草6 g)口服,每日1剂,14天后单予中药口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Hp根除率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清胃通络方联合抗Hp治疗湿热阻络型慢性糜烂性胃炎较单纯西医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胃黏膜微形态的相关性。方法:对2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体质分析,在窄带成像结合放大内镜(NBI-ME)下观察胃小凹形态并分型,分析体质分布特点及体质与胃小凹形态的相关性。结果:2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湿热质、气虚质分布最多,其次为气郁质、阳虚质。观察不同体质之间胃小凹形态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湿热质、气郁质以E型为主,阴虚质以D型为主,气虚质、阳虚质以C型为主。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有差异,不同体质之间胃小凹形态分布特点不同,二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研究不断进展,现已发现多种细胞因子通路参与及调控HSC凋亡,如:Fas/FasL、Bcl-2/Bax、P13K—Akt、TgF-B/smads等。因此,深入发掘因子通路机制对调控HSC的凋亡效应,成为当前指导研究抗纤维化的重要策略。现就中药干预Fas/FasL因子对肝纤维化的影响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