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在烧伤创面脓毒症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9年9月新乡市某医院收治的60例烧伤创面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血清生化指标(血尿素氮、血肌酐、血钠、血钾),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个月时的死亡率。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观察组患者心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血钾、血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时,观察组患者血尿素氮、血肌酐、血钾、血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7例,死亡率为31.8%。对照组患者死亡25例,死亡率为65.8%。2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能够改善烧伤创面脓毒症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血清生化指标,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王曌  尹跃  边媛媛  田金龙  史琳 《中草药》2020,51(24):6142-6150
目的 研究绞股蓝总皂苷及其水解产物中达玛烷型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及其降糖活性。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法、重结晶法和半制备液相色谱法等,对绞股蓝总皂苷水解产物和总皂苷进行系统分离,结合NMR数据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利用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活性模型进行化合物活性筛选,并对活性较强的化合物进行了酶抑制动力学研究,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活性位点分析法,对PTP1B与化合物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接模拟。结果 从绞股蓝总皂苷酸水解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gpsapogenin A(1)、20(S)-人参二醇(2)、gypensapogenin F(3)、20(R)-原人参二醇(4)、(23S)-3β-羟基达玛-20,24-二烯-21-羧酸21,23-内酯(5)、gypsapogenin A(6)和(20S,24S)-3β,20,21β,23β,25-五羟基-21,24-环氧达玛烷(7);从总皂苷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0R,23R)-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6-O-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8)、(20S,23S)-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6-O-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20R,23R)-19-醛基-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20S)-3β,20,21-三羟基达玛-23,25-二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基}-21-O-β-D-吡喃葡萄糖苷(11)、(20S,23S)-3β,20-二羟基达玛-24-烯-21-羧酸21,23-内酯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苷(12)。结论 除化合物4,其他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均具有抑制活性。化合物9的活性最好,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2.10和1.07 μmol/L。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祛疤硅凝胶膜治疗烧伤后瘢痕的效果。方法对168例Ⅱ度、Ⅲ度烧伤愈后患者分于患处外敷祛疤硅凝胶膜和应用祛疤硅酮凝胶,均连续3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处外敷祛疤硅凝胶膜患者瘢痕的痛、痒、潮红及增生有显著改善,应用祛疤硅酮凝胶患者瘢痕的紧束感及增生硬化明显缓解。结论祛疤硅凝胶膜对深度烧伤创面瘢痕,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虎杖苷(PD)对严重烧伤小鼠早期肠损伤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的影响。方法:建立严重烧伤小鼠模型,实验分为假烧伤组、烧伤组、低、中、高剂量PD组、谷氨酰胺组。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测定各组小鼠回肠黏液含量,回肠组织病理学观察,蛋白印迹法(WB)测定各组小鼠回肠组织中SIRT1、NF-κB p65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IL-10、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iNOS)、丙二醛(MDA)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可见小鼠烧伤部位有渗血、感染、水肿发生。与假烧伤组相比,烧伤组回肠黏膜水肿、充血,大量杯状细胞分泌,淋巴细胞浸润,绒毛断裂坏死,回肠黏液含量、SIRT1、IL-10水平显著降低,NF-κB p65、TNF-α、IL-1β、NO、iNOS、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烧伤组相比,低、中、高剂量PD给药治疗后,小鼠烧伤创面有褐色痂壳形成,创面皱缩,随后出现创面上皮爬行、干燥,高剂量组治疗结束后痂壳脱离,创面平整、红润,基本愈合,回肠黏液含量、SIRT1、IL-10水平显著升高,NF-κB p65、TNF-α、IL-1β、NO、iNOS、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谷氨酰胺组症状缓解情况与高剂量组相当。结论:PD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以缓解严重烧伤小鼠早期肠损伤症状,可能与SIRT1/NF-κB通路相关。  相似文献   
5.
子宫破裂可以发生在妊娠的各个时期,分娩期以及产后期。不同的子宫破裂,其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胎儿监护胎心率、超声以及核磁共振成像等是确诊子宫破裂的重要辅助手段。而治疗时需根据孕产妇及胎儿的不同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种多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可以向多系分化,并优先归巢于损伤组织,有利于组织修复.主要通过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并向损伤处迁移,抑制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损伤组织修复.而狼疮性肾炎是威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损害.现有资料已显示了骨髓问充质干细胞在狼疮性肾炎的治疗上的巨大潜力,不仅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为肾单位提供适宜的微环境,还可以修复已经发生炎性损伤的肾小球以及肾小管间质细胞,进而促进狼疮肾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研究了我院近5年来烧伤病人供皮区取皮方法的改进和供皮区创面用药的变化与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的变化。方法总结了我院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烧伤住院手术病人1523例,按辊轴手取刀与电动取皮刀,比较了取皮创面基底的均匀程度及创面愈合后边缘是否整齐;创面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与创面单纯应用油纱布在创面愈合时间的对比。结果电动取皮刀在供皮区创面取皮时所取的供皮厚度明显均匀,创面愈合后边缘整齐;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的创面愈合时间比单纯应用油纱布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应用电动取皮刀取皮,可以使皮片厚度均匀,创面愈合后边缘整齐;创面应用rhEGF,能明显加快创面愈合,有利于烧伤创面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2000--2006年笔者单位收治烫伤新生儿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出生即刻一出生后23d。入院时间:3例〈伤后2h,4例为伤后2~6h,2例〉伤后6h。烫伤面积为2%-26%[(14±3)%]TBSA,浅Ⅱ度3例次、深Ⅱ度5例次、Ⅲ度4例次,均为热液烫伤。致伤部位:下肢7例次、臀部3例次、后躯干6例次。住院时间为2—33d。[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烧伤患者并发高钠血症的临床特征,为更好地治疗重度烧伤患者以及其预后提供基础。方法:对2007年6月~2010年10月本院接收的78例重度烧伤患者的血钠值进行测定,并统计分析烧伤情况与血钠值、患者感染、肾功能以及治疗结果直接的关系。结果:78例重度烧伤患者有75例血钠值高于正常水平;患者的烧伤面积越大,血钠值越高,越易被感染,肾功能较易被损害,治疗情况较差。结论:电解质水平尤其是血钠水平的变化是重度烧伤患者常见的症状,对重度烧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应兼顾电解质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度烧伤创面的皮瓣修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均一次修复成功,40例皮瓣全部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拇指修复后需二次整形2例;3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0个月,皮瓣修复处外观满意,见皮瓣色泽嫩白,柔软且弹性好,功能部位如手足功能恢复满意,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皮片移植,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结论深度烧伤患者创面进行皮瓣修复的效果良好,患者创面外观及功能改善明显,恢复情况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