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29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6例预激综合征旁道进行心电图、电生理检查及心外膜标测定位和比较,结果提示综合二种心电图δ波极性作旁道定位的方法有较高的准确性。电生理检查对确定左或右旁道的存在有帮助,而作心内膜标测确定旁道位置较困难。认为显性预激综合征者,旁道切割术前不必强调作电生理检查,除非为隐匿性预激。用手指压迫预计的旁道部位,使δ波消失和/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可能是心外膜标测的一种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在二尖瓣修复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5例二尖瓣脱垂行修复术的病人进行动态三维重建,并作术前和术后对照。结果术前三维重建能够清晰显示二尖瓣脱垂的部位、范围和瓣下结构的改变情况;术后三维重建能够显示瓣膜修复术后的形态改变,评价修复术的效果,同时可见软质瓣环不会改变二尖瓣环原有的生理特性,对左心基底部的活动影响较小。结论动态三维超声重建技术能够用于二尖瓣修复术术前挑选病人、术后及时观察效果,本研究为人工二尖瓣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 32例脑梗塞患者进行了内皮素 (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NPY)、神经肽 (NPY)测定 ,并就临床意义作初步讨论 ,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一 )正常人 :44人 (男 30 ,女 1 4 )。均为我院门诊经体检合格的正常人 ,无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疾患 ,肝、肾功能试验正常。年龄 2 5~ 41岁 ,平均 34 5岁。(二 )病人组 :32人 (男 2 1 ,女 1 1 ) ,均为我院明确诊断的住院患者 ,其临床诊断标准符合 1 995年 1 0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二、方法 :(一 )标本的采…  相似文献   
4.
二尖瓣修复术后心脏支架和瓣口血流方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应用二维和彩色血流显像超声技术,比较软质和硬质人工二尖瓣环对心脏支架和瓣口血流方向的影响。方法:应用二维和彩色血流显像超声技术研究了26例接受软质二尖瓣环成形术和18例硬质二尖瓣环成形术者,术后心脏支架形态和血流方向的变化。结果:应用硬质环行二尖瓣修复术后,心脏支架的二尖瓣环平面和主动脉瓣环平面夹角(AM角)变小(术前、后分别为130.7±6.8度和118.0±6.3度,p<0.01),左室纵轴与二尖瓣血流柱间夹角(FI角)增大(术前、后分别为零度和22.6±4.2度,p<0.01)。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明显增大(1.42±4.7mmHg和5.47±1.7mmHg,p<0.01)。使二尖瓣血流偏向室间隔,改变了左心室流入道的血流方向,影响二尖瓣前叶及其腱索的正常运动,是造成术后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潜在原因。结论:软质环顺应性好,不影响心脏支架的构形和左室流入道血流方向。本研究为软质人工二尖瓣环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吸入一氧化氮的霉性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入一氧化氮作为近年来临床医学的一个重大进展,对其在临床的应用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一氧化氮代谢产物高铁血红蛋白,二氧化氮,近氧化亚硝酸根,亚硝基巯醇化合物等)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以及其毒性作用,致畸和致癌的可能性。并综述了有关对一氧化氮吸入装置、以及与一氧化氮接触的人员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评价原位完整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总结 11例二尖瓣替换术 (MVR)原位保留瓣下结构的方法和技术要点 ;评价其对术后早期左心室收缩、泵血功能的影响 ;探讨潜在的合并症。方法 :部分切除二尖瓣前叶 ,分别将残留前叶及全部腱索和完整后叶及腱索重新缝合、固定在前、后叶原瓣环上。术后 10d应用超声心动技术观测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容积指数 (LVEDVI ,LVESVI) ,射血分数 (LVEF) ,峰值排空率 (LVPER)、左心室流出道 (LVOT)收缩期血流速度和残留前叶的前向运动 (SAM )。结果 :本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或严重合并症。术后LVEDVI,LVESVI均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1) ,LVEF和LVPER明显高于术前 (均为P <0 .0 5 )。收缩期LVOT血流速度无明显加快 ;无SAM现象。结论 :原位保留二尖瓣前、后叶腱索的MVR技术并不复杂 ,易推广。对术后早期左心室收缩、泵血功能具有明显的维护、改善作用。无人工机械瓣膜运动障碍 ;但存在潜在的LVOT梗阻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7.
吸入一氧化氮的毒性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入一氧化氮作为近年来临床医学的一个重大进展 ,对其在临床的应用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一氧化氮的代谢产物高铁血红蛋白 ,二氧化氮 ,近氧化亚硝酸根 ,亚硝基巯醇化合物等 )对机体的不良影响以及其毒性作用 ,致畸和致癌的可能性。并综述了有关对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吸入装置、以及与一氧化氮接触的人员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PH)病人血管活性因子的病理生理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1997年11月至1999年2月间住院行心血管手术的21例先心病PH病人术前、体外循环(CPB)30min、术后24h及术后3天血浆ET和NO2-/NO-3的变化,21例病人平均肺动脉压58±21mmHg(1mmHg=0.133kPa),肺血管阻力760±206dyn.s.cm-5。除4例PDA行导管结扎外,其余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当日死亡1例,余术后恢复较佳。结果,PH组ET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NO值则明显降低(P<0.01),ET及NO在体外循环期间均低于术前及术后(P<0.01),PH组术前ET增高、NO减低,而术后则出现相反结果,但结果仍有异常。结论先心病PH患儿围术期血浆血管活性因子发生明显改变,结合临床,提示PH患儿宜尽早手术纠治,从根本上消除形成PH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脉冲式一氧化氮吸入流量控制仪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脉冲式NO吸入流量控制仪 ,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探讨 ,并进行了物理性能检测、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物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 ,在不同压力下及不同释放量下NO实际释放量与理论释放量非常接近(p>0.05) ,均无统计学差异 ,能够达到临床应用要求。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吸入NO浓度与理论浓度相比偏低 ,但差异不显著(p>0.05)。16例PH病人吸入NO后平均PVR从617±51.3dyn.s.cm -5降至417±36.9dyn.s.cm -5(p<0.01) ,PAP从吸入NO前的54.4±13.1mmHg 降至33.8±12.3mmHg(p>0.01) ,但停止吸入NO后较短时间即回到基线。脉冲式NO吸入流量控制仪设计符合要求 ,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及实验研究 ,从而为临床又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静脉输液(包括输血),可借单纯的静脉穿刺,以及较复杂的静脉切开术而完成。在某些情况下(见适应证),显然非单纯静脉穿刺所能胜任,而需靠静脉切开术进行输液。一、静脉切开输液术的适应证 1.静脉过於细小,无法实行静脉穿刺者。 2.极度休克的情况下,看不清静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