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84"消毒液和多酶洗液清洗消化内镜表面黄垢的效果.方法 用两种浓度"84"消毒液和多酶洗液清洗消化内镜表面黄垢后,随机挑选8处内镜表面刻度,以肉眼观察和IPP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各组内镜清洗前、后的镜身改变,比较清洗效果.结果 两种浓度"84"消毒液清洗后,都可去除内镜表面黄垢,刻度颜色变白,镜身明显增加光洁度.IPP图像处理系统分析显示,"84"消毒液清洗前、后的内镜表面刻度颜色平均光密度值有显著改变(P<0.01),而以多酶洗液清洗内镜黄垢效果不佳.结论 "84"消毒液能有效清洗内镜表面黄垢,花费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种改良体表测量法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长期静脉治疗的适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需置入PICC的超低出生体重儿83例,按所采用的下肢PICC体表测量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试验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试验组采用改良方法,对照组测量方法从穿刺点直线拉至剑突的长度,试验组测量方法从穿刺点直线拉至左右肋弓形成的夹角下缘的长度,测量时均伸直下肢与躯干呈15~30°。置管成功后,根据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测量方法的到位情况、PICC使用1个月后两组管端位置下移椎体情况。[结果]以胸部X线片定位管端到达最佳位置胸8(T8)~胸10(T10)为标准,对照组到位率为64.6%,试验组到位率为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使用1个月后两组管端位置下移椎体情况,以胸部X线片定位下肢PICC尖端在T11以上位置为安全范围,试验组60%1个月后尖端在T11以上,对照组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改良体表测量方法,使下肢长期留置PICC导管1个月后仍在安全使用范围,减少再次置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当前最有效的手术之一,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疼痛及关节僵硬的改善作用显著,但仍有19%的患者术后效果较差。现有大量文献报道康复治疗在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活动度、平衡功能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均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干预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入院即刻核心温度与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2016年2月28日在我院NICU收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依据入院核心温度分为3组:≤35.9℃为中重度低体温组,36.0℃~36.4℃为轻度低体温组,36.5℃~37.5℃为正常体温组,比较3组间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245例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纳入研究,低体温发生率为86.1%,体温35.80℃±0.66℃;3组间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低血糖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入院即刻核心温度对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穿刺滴血法在早产儿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将300例需要采集血标本的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外周浅静脉组、股静脉组、桡动脉组),每组100例,比较3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操作时的疼痛评分。[结果]外周浅静脉组、股静脉组和桡动脉组一次采血成功率分别为89%、78%和7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5,P=0.015);外周浅静脉组局部瘀斑及皮下血肿的发生率低于股静脉组和桡动脉组,3组标本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浅静脉组、股静脉组和桡动脉组操作时疼痛评分分别为14.30分±1.30分、15.04分±1.41分和15.24分±1.42分,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47,P=0.002)。[结论]外周浅静脉穿刺滴血法采血成功率高,对患儿的刺激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操作因素对脐血采集质量的影响。方法90例行脐血采集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2组均采集脐血.观察2组第1次脐静脉穿刺采集时间、操作采血袋高度、第2次脐静脉穿刺采集时间中脐血量、单个核细胞(MNC)、微生物污染情况。结果试验组第1次脐静脉穿刺采集时间、操作采血袋高度脐血采集量和MNC的数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试验组第2次脐静脉穿刺采集时间中脐血采集量、MNC的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第1次脐静脉穿刺采集时间中无微生物污染。结论良好的护理操作可有效提高脐血采集质量,降低脐血污染率。  相似文献   
8.
洗胃及留置胃管是新生儿科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此2项操作均涉及到胃管置入长度的问题.<实用新生儿学>[1]对鼻饲(经鼻留置胃管)的体表测量方法进行了说明,但迄今为止经口置入胃管的体表测量方法仍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将3种经体表测量的胃管置入长度进行比较,旨在探讨新生儿经口置入胃管的最佳体表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导管堵塞提供参考。方法对深圳市7所医院811例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跟踪观察导管堵塞的发生情况,对影响导管堵塞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60例新生儿发生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7.4%(2.85/1 000导管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输液过程中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是导管堵塞的保护因素(OR=0.113),导管留置时间40d是危险因素(OR=2.780)。结论为避免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输液过程中应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同时每天评估导管保留的必要性,尽早拔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