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隔姜灸配合按摩治疗增生性腰椎炎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按摩综合治疗增生性腰椎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确诊为增生性腰椎炎的患者应用隔姜灸及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56例中,临床治愈10例,显效30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21%。结论:采用隔姜灸配合按摩疗法治疗增生性腰椎炎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疼痛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呈进行性加重,并可诱发其他症状或加重原有的不适,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故在抗癌治疗的同时,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止痛措施,以缓解或减轻患者的疼痛.笔者于2006年1月-2009年11月,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结合针刺治疗肝癌疼痛,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背部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痊愈率治疗组为66.67%,对照组为23.33%;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60.00%,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背部筋膜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隔姜灸配合按摩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60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前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尚没有特效治疗方法,药物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大,不易被患者接受,很多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服用.为寻找一种安全有效、无毒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2年3月-2007年3月,采用隔姜灸配合按摩综合治疗早期AS 60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穴按摩并封闭治疗痛经的疗效。方法:采用穴位按摩及封闭相结合治疗痛经40例。结果与结论:总有效率为97.5%,穴位按摩结合封闭治疗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综合疗法治疗肩周炎7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外涂配合隔姜灸及按摩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中药外涂配合隔姜灸及按摩治疗。结果:痊愈45例(占54.29%),显效16例(占22.86%),好转6例(占8.57%),无效3例(占4.29%),总有效率95.71%。结论:中药外涂配合隔姜灸及按摩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对照组30例根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口服给药。治疗7 d,观察2组患者的镇痛有效率、平均止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生活质量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90%,起效时间分别为(24.22±5.61)m in和(27.36±7.52)min,镇痛持续时间分别为(5.68±1.04)min和(5.89±1.76)min,2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在改善生活质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以痛为腧中药外涂治疗癌性疼痛是有效且安全的,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背部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痊愈率治疗组为66.67%,对照组为23.33%;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60.00%,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隔姜灸结合捏脊拔罐治疗背部筋膜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外涂配合隔姜灸及按摩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肩周炎患者采用中药外涂配合隔姜灸及按摩治疗.结果:痊愈45例(54.29%),显效16例(22.86%)16,好转6例(8.57%),无效3例(4.29%),总有效率为95.71%.结论:中药外涂配合隔姜灸及按摩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