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内毒素(LPS)相关受体CD14、Toll样受体4(TLR4)和MD-2基因共转染人小肠上皮细胞株(HIC)的最佳转染条件。方法用核糖核酸酶保护法(RPA)检测基因转染效率,分别研究质粒DNA的量、FuGENE 6转染试剂与质粒DNA的比例、转染试剂-质粒DNA复合物与靶细胞的作用时间及培养液中血清存在与否对转染效果的影响。结果FuGENE6转染试剂转染HIC的最佳转染条件是:每种质粒DNA的量为2.0μg(使用6cm培养皿)、转染试剂与质粒DNA的比例为4:1、转染试剂-质粒DNA复合物与HIC的作用时间为5h,而培养液中血清存在与否对转染效率无明显影响。结论建立了CD14、TLR4和MD-2三种表达质粒共转染HIC的优化转染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人肠上皮细胞对内毒素刺激的反应性 ,探讨其耐受内毒素的分子机制。方法 分别用凝胶迁移阻滞法 (EMSA)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法检测系列浓度的内毒素刺激人小肠上皮细胞株 (HIC) 1h后细胞核转录因子 (NF κB)的活性变化和刺激 18h后细胞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分泌水平。用核糖核酸酶保护法 (RPA )检测HIC内毒素相关受体———Toll样受体 4(TLR4)、CD14和MD 2mRNA的表达。将转入TLR4、CD14和MD 2表达质粒的HIC经内毒素刺激后 ,检测细胞NF κB和IL 8水平的变化。结果 用系列浓度的内毒素刺激HIC后 ,均检测不到NF κB的活性和IL 8的分泌 ;HIC不表达TLR4、CD14和MD 2mRNA ;转染TLR4、CD14和MD 2质粒的HIC受脂多糖 (LPS)刺激后 ,可检测到较强的NF κB活性和明显的IL 8分泌(2 17.3 3± 3 3 .2 1)ng/L。 结论 HIC呈内毒素无反应性 ,其表面内毒素相关受体TLR4、CD14和MD 2不表达是其耐受内毒素作用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multi-probe ribonuclease protection assay (RPA) template set to be used for detecting expression patterns of MD-2, TLR4, CD14 mRNAs in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Methods : The designed cDNA fragments of the three genes were genera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using specific primers and directionally cloned into EcoR I and Hind III sites of expression plasmid pSP72 containing the T7/ promoter, the linearized plasmids was used as template to synthesize anti-sense RNA probes. Then we extracted total RNA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and detected the dynamic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three genes with RPA method. Results: The proper sequence and orientation of the template set were confirmed by sequencing and the template set was successfully used to assay TLR4, MD-2 and CD14 mRNAs in human PBM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 detected genes decreased transiently 1-3 hours after 100 ng/ml LPS stimulation. Conclusions: These new RPA multi-probe set provided valuable tool for the simultaneous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expression of TLR4, CD14 and MD-2 mRNAs in both constitutive and inducible types.  相似文献   
5.
采用ELISA法对146例血液透析(HD)患者进行了抗-HCV的检测,并与450例献血员做了对比分析,结果抗-HC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5.5%与7.1%,两者相差非常显著(P<0.01)。同时对81例抗-HCV阳性HD患者进行HBsAg、HBeAg及抗-HBC测定,结果表明:74.1%(60/81)抗-HCV阳性HD患者HBV检测阳性。追访部分HD者发现:抗-HCV阳性合并HBV重叠感染者,ALT升高者占83.3%(516)。ALT值多波动在0.014~0.028μmol·s ̄(-1)。提示:乙型肝炎合并丙型肝炎感染者,可加速对肝脏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产生和转归的遗传学因素日益受到重视。基因多态性可致相同感染状况的患者有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及结果。本文总结了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 - 1家族、白介素 - 10、热休克蛋白 - 70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及转归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月下一800血液分析仪,对临床确诊为血瘀证的56例患者进行了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血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进度(MCH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体积分配宽度(RDW一cv)、血小板体积分配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测定,并与60例健康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除MCV、RDW一cv、MPV及PDW四项指标血瘀证组与健康人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外,其余七项指标则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表明:MCV对血瘀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其敏感性高达85;7%,而特异性为73.3%。四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其阳性率高达92.7%,有助于血瘀证的筛选与诊断。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6在心脑血管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心血管疾病患者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水平的变化 ,探讨IL - 6对冠心病、高血压和脑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 35例冠心病、2 0例高血压和 2 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IL - 6的水平 ,并与 30例正常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和脑梗死患者IL - 6水平都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而高血压患者IL - 6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检测血清IL - 6的水平对诊治冠心病和脑梗死患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CCl4诱发的肝纤维化实验大鼠,经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治疗证明:Tet有确实可靠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而Tet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可通过由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碱酯酶(ChE)、单胺氧化酶(MAO)、碱性磷酸酶(AKP)、r-谷氨酰转肽酶(r-GT)组成的肝酶谱的活性变化规律加以了解和掌握,因肝酶谱的检测系非介入性检测,较介入性的病理肝组织穿刺检测具有简便、准确、快速并可进行动态观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补阳还五汤治疗早期脑梗塞SOD、MDA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玉生  王占奎  张道杰 《中草药》1996,27(10):614-614
3年来,我们分别用补阳还五汤(中药组)及706代血浆合维生素E(西药组)治疗早期脑梗塞患者各30例,观察治疗前后血清总S()D、MDA值,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三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0例患者为由CT确诊的发病3~7d住院脑梗塞患者,按人院先后.中药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