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组织胞浆菌感染所致疾病,其临床表现包括不规则发热、呼吸困难、浅表淋巴结肿大、血细胞三系减少等,常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我们在临床上见到1例以胃肠道为首发症状的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目前尚未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DGM )及胃泌素 (GAS)关系的研究 ,探讨Hp导致十二指肠溃疡 (DU)的发病机制。 方法 检测了 12 1例患者内镜、病理、Hp感染及DGM情况。同时测定了其中 6 6例患者的血清GAS浓度。结果 球部有溃疡者 ,胃及球部Hp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 <0 .0 0 1) ;但球部Hp检出率在DU与CU、GU与CG之间无差别 (P >0 .0 5 ) ;球部有溃疡者DGM的检出率显著高于球部无溃疡者 (P <0 .0 0 1) ,且前者的DGM程度更重 (P <0 .0 0 1) ,但在DU与CU、GU与CG之间无差别 (P >0 .0 5 ) ;胃部Hp阳性者DGM的发生率 (73.0 % )显著高于胃部Hp阴性者 (37.5 % ,P <0 .0 0 1) ,DGM( )及以上者在Hp阳性组发生率 (47.2 % )也高于Hp阴性组 (2 1.9% ,P <0 .0 5 ) ;Hp阳性者血清GAS浓度显著高于Hp阴性者 (P <0 .0 1) ,但血清GAS浓度在Hp阳性的DU、CU、GU与CG之间无差别(P >0 .0 5 ) ;有DGM者血清GAS浓度也显著高于无DGM者 (P <0 .0 1) ,且随着DGM程度的加重 ,血清GAS浓度早递增趋势 ,两者呈正相关 (rs=0 .4 2 ,P <0 .0 1)。结论 Hp感染特别是十二指肠Hp定植及DGM是影响DU发生、发展的两大危险因素。Hp可影响DGM的发生与发展 ,其中部分可能通过增加血清GAS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可回收食管支架在治疗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3月,对22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内镜直视下置入可回收支架并比较支架置入前、支架取出后3个月患者症状评分、食管最大宽度(MWE)、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结果 ①症状评分(8.12±1.88)VS(1.67±0.51),P <0.01。②食管最大宽度为(3.35±0.23)VS(1.78±0.34),P <0.05。③LESP为(41.36±8.24)VS(11.86±2.76),P <0.01。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疼痛57.6%(15/26),支架脱落及移位15.4%(4/26),烧心等3.8%(1/26)。⑤随访3、6、12、24个月仅有0、0、1(3.8%)、2(7.6%)例患者复发。 结论 支架置入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发症少,近期及远期疗效满意,是一种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核病仍是发热待查病例的主要原因,占感染性疾病中的29.8%[1].现将近年米我院误诊的2例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肺外结核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经外科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的219例S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31例,女性88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45例,空肠96例,回肠78例。入院首发症状:消化道出血95例,腹痛106例,腹胀7例,腹部包块5例,肠梗阻3例,消瘦2例,腹泻1例。贫血154例,其中极重度贫血4例,重度贫血28,中度贫血75例,轻度贫血47例。误诊86例,男47例,女39例。诊断符合率:B超19.23%,小肠镜55.56%,胶囊内镜37.5%,消化道钡餐造影33.33%,CT平扫41.02%;CT平扫加增强41.13%。177例行R0切除,肝转移4例,累及网膜2例,累及膀胱2例,累及胆囊浆膜壁1例,累及直肠1例,累及输尿管1例。20例行淋巴结清扫术,病理均提示反应性增生。极低危险度34例,低危险度55例,中危险度31例,高危险度99例。术后口服格列卫治疗106例,6例改用舒尼替尼治疗。术后复发19例,复发后死亡16例。结论 SIST空肠多见,主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和腹痛,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小肠低张CT更易发现直径小的SIST,手术联合术后分子靶向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60岁,农民。因反复呕吐10余年,加重伴进食梗阻2个月于2011年3月29日入我院。10余年来反复出现呕吐,于进食10余分钟后出现,非喷射性,量少,有发酵气味,与所进食物种类无明显关系,伴反酸,平卧后出现,症状呈间歇性,无进行性加重,约每月发作1次;近5年症状加重,每日发作1次,夜间平卧多见,坐立位好转,无腹痛,无烧心及胸骨后疼痛,曾多次就诊当地医院,拟"胃病"给予胃药(具体不详)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入院前2个月出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窦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溃疡(DU)是消化道常见病和多发病。幽门螺杆菌(Hp)是DU的重要致病因素,根除后可治愈溃疡,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有关Hp如何诱发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DGM)、DGM与DU及胃窦炎关系的报道国内尚少,我们初步研究后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曲张静脉套扎术(EVL)+不同硬化剂曲张静脉硬化术(EVS)序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314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单纯EVL治疗者112例(EVL组)、单纯鱼肝油酸钠硬化治疗者48例(EVS1组)、单纯聚桂醇硬化治疗者40例(EVS2组)、套扎+鱼肝油酸钠硬化序贯治疗者26例(EVLS1组)、套扎+聚桂醇硬化序贯治疗者88例(EVLS2组),统计各组曲张静脉治疗有效率、静脉曲张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VL组、EVS1组、EVS2组、EVIS1组、EVLS2组曲张静脉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5.7% (96/112)、83.3% (40/48)、92.5% (37/40)、92.3%(24/26)、94.3% (83/88),P>0.05],但EVLS1组和EVLS2组曲张静脉完全消失率均明显高于其他3组[88.5%(23/26)和87.5%(77/88)比58.0%(65/112)、62.5%(30/48)、70.0%(28/40),P<0.05],而EVLS1组与EVLS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S1组再出血率最高(18.8%,9/48) (P <0.05),其次是EVL组(11.6%,13/112),均高于EVS2组、EVLS1组和EVLS2组[7.5%(3/40)、7.7% (2/26)、6.8% (6/88),P<0.05],后3组再出血率相似(P>0.05).治疗后随访6 ~18个月,EVL组静脉曲张复发26例(23.2%,26/112),EVS1组复发8例(16.7%,8/48),EVS2组复发6例(15.0%,6/40),EVLS1组复发4例(15.4%,4/26),EVLS2组复发9例(10.2%,9/88);EVL组复发率最高(P<0.05),EVLS2组复发率最低(P<0.05),EVS1组、EVS2组和EVLS1组复发率相似(P>0.05).EVS1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32.2%,49/152)明显高于其他4组(P<0.05),而EVL组(14.5%,32/220)、EVLS2组(19.6%,22/112)、EVLS1组(22.7%,25/110)、EVLS2组(15.8%,34/229)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L+鱼肝油酸钠EVS或+聚桂醇EVS序贯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安全而有效的,尤以EVL+聚桂醇EVS序贯治疗效果显著,有可能成为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并防止再出血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细胞与B细胞起源的原发性结直肠恶性淋巴瘤(PCML)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40例PCML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40例PCML患者平均年龄为(41.0±11.2)岁,T淋巴细胞起源者占32.5%(13/40),B淋巴细胞起源者占67.5%(27/40).T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患者多见发热、盗汗、便血症状,易并发肠穿孔.内镜下T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患者多见多发或全结肠溃疡型病灶,B淋巴细胞起源者多见右半结肠隆起型单发病灶.B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确诊时临床分期较早,手术切除机会更多.结论 PCML内镜下肉眼观察诊断率较低,T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多为全结肠多发性溃疡型病灶,B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多为右半结肠隆起型单发病灶.B淋巴细胞起源的PCML确诊时临床分期较早.  相似文献   
10.
南昌地区2 889例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南昌为主要区域的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15年间行结肠镜检查确诊的大肠息肉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变化趋势。结果:15年来共行结肠镜检21853例.确诊的大肠息肉共2889例,大肠息肉患者的检出率为13.2%,平均发病年龄为46.6±16.5岁男女比例为1.8:1,男性患者平均年龄大于女性(47.1±17.5与45.5±14.5,P〈0.05)。直肠是大肠息肉的最常见部位.占41%,然后为乙状结肠27.7%,左半结肠息肉多于右半结肠息肉(35.8%与23.1%,P〈0.05)。腺瘤型息肉是最常见的息肉类型(67%)。幼年型息肉患者平均年龄最小(12.0~4.8岁,P〈O.05).腺瘤型息肉患者的平均年龄最大(52.0±14.0岁,P〈0.05),结肠息肉病占息肉患者的1.2%,伴癌发生的息肉占6.1%。比较15年来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现.近年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患者的平均年龄增加:腺瘤性息肉增多而炎性息肉、潴留性息肉减少。结论:大肠息肉是大肠的常见疾病,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息肉的最常见发生部位;少儿主要是潴留型息肉、幼年型息肉,成年主要是腺瘤型息肉.近年来南昌地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患者的平均年龄增加:腺瘤性息肉增多而炎性息肉、潴留性息肉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