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可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病程中可有血液系统异常,但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少见,国内有个案报道,其发病机制不清.本研究诊治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SLE associated aplastic anemia,SLEAAA),与同期的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通过检查其骨髓、T细胞亚群、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集落产率的差异,探讨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72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速72 8例 ,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2 96例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4 2 6例 ,两种均有者 6例。结果 消融成功率为 98 6 % ,9例出现较严重并发症 ,16例复发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 ,成功率高 ,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围产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的感染与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3年1月~2015年2月,对795例围产期孕妇生殖道分泌物进行GBS培养鉴定与药敏试验,把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95例孕妇中共检出GBS携带者256例,带菌率为32.2%。<30岁组(28.9%)与≥30岁组(42.3%)的带菌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095,P<0.01)。GBS阳性者与GBS阴性者的临床症状发生率(18.8% vs 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514,P<0.01)。10种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呋喃妥因、左旋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红霉素及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0,0,0.6%,3.1%,6.6%,9.6%,21.9%,23.8%,29.9%及58.1%; D-抑菌圈试验阳性率为23.9%。结论 该区围产期孕妇GBS带菌率较高,且高龄者易于感染; 围产期孕妇感染GBS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及呋喃妥因敏感率高。  相似文献   
4.
腺苷终止窄QRS波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及电生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临床常见的一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已作为一种根治方法在临床广泛应用。由于部分患者在射频手术前反复发作室上速,应用异搏定、心律平虽能有效地终止室上速,但这些药物半衰期相对较长,有可能抑制旁道或多径路,从而影响射频消融治疗的顺利进行。三磷酸腺苷作为一种较强的室上速治疗药物,早在50年代已应用于临床,但易出现严重副作用未能广泛应用。本文在射频消融术过程中应用腺苷(艾吉伴)观察其对终止48例窄 QRS波室上速的疗效并探讨其终止室上速的电生理机制。1资料与方法1.1资料 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植入过程随访结果。方法:3例ICD,其中2例为单腔ICD,1例为双腔ICD。3根起搏和除颤电极通过锁骨下静脉穿刺放置于右室心尖部,1根右心房主动固定电极置于右心房游离壁。2台单腔ICD埋藏于左侧胸大肌、胸小肌肌间隙内。1台双腔ICD埋藏于左侧胸大肌表面皮下。结果:测定植入导线起搏阈值,感知、R波振幅,P波振幅,阻抗等参数均符合ICD植入要求。DFT测定分别为5J、10J、15J,随访3-6个月,仅1例患3个月左右出现一过性囊袋血肿,经简单处理后好转,无起搏器其他并发症,ICD共检测到室速或室颤事件20次,其中12次自行终止,1次室速行快速起搏治疗成功,7次电击成功,误放电1次,双腔ICD电击1次,结论:ICD是治疗致命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Glu)、糖化血清蛋白(GSP)、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状况,探讨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据AMI患者入院时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已知糖尿病组、未知糖尿病组及无糖尿病组,于入院时采集患者外周血,检测血清Glu(葡萄糖氧化酶法)、GSP(果糖胺法)及NT-proBNP(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水平,并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MI各组患者入院时,已知糖尿病组血清Glu、GSP和NT-proBNP水平[(9.16±0.97) mmol/L、(2.14±0.47) mmol/L和(531.1±99.0) 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08±0.91) mmol/L、(1.98±0.41) mmol/L和(47.7±11.6) pg/ml] (P<0.05);未知糖尿病组血清Glu、GSP和NT-proBNP水平[(13.73±1.39) mmol/L、(3.49±0.62) mmol/L和(966.3±120.7 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无糖尿病组血清Glu和NT-proBNP水平[(8.62±0.85) mmol/L和(319.2±87.4) 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血清GSP水平[(2.06±0.43) 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知糖尿病组与已知糖尿病组及无糖尿病组比较,血清Glu、GSP和NT-proBNP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已知糖尿病组及未知糖尿病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6.7%、64.1%)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组(28.0%)(x2=3.847、11.600,P<0.05),未知糖尿病组与已知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64,P> 0.05).结论 血清GSP可作为区分AMI患者Glu增高属于应激性还是糖尿病性的重要依据,血清NT-proBNP可判断AMI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联合检测血清Glu、GSP及NT-proBNP水平,可作为指导AMI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输液式灌注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疗效。方法:为12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用输液式灌注下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男74例,女46例。9-79岁,平均42.9岁。上段4例,中段34例,下段82例,多发结石5例。结石0.4cm×0.5cm-1.5cm×2.5cm。其中2例女性患者双侧输尿管下段结石,双肾积水并肾功能不全。结果:结石粉碎率96%(115/120),一次性彻底清除率88.3%(106/120)。结石上移肾盂3例,改行体外震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2例女性患者双侧输尿管下段结石,双肾积水并肾功能不全,碎石后2周复查肾功能恢复正常。肾积水67例积水消失或改善,1例输尿管戳穿。所有病例2周后复查腹平片,残石排尽。结论:使用输尿管镜局部麻醉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创伤小,费用低,处理中、下段输尿管结石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希氏束起搏是唯一能够模拟正常心脏激动和传导的起搏方式,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心室电和机械同步性,是目前最生理的起搏方式.本文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例因为心房颤动伴难以控制的快速心室率,行房室结消融联合永久希氏束起搏,另1例因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行永久希氏束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位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起搏器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因素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HC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80例无心脏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组与非室速组的晕厥发生率(61.74%vs11.76%,P〈0.05)、家族史(38.9%vs11.7%,P〈0.05)、Q-Tc间期[(448.83±28.22)msvs.(427.38±25.55)ms,P〈0.05]、T波峰-末(T—peak—end,Tp.e)间期[(108.33±6.85msvs(100.00±11.32)ms,P〈0.051、经心率校正后T波峰-末(Tp—ec)间期[(126.33±12.13)msvs(95.95±12.15)ms,P〈0.05]、射血分数(53.03%±14.31%眠71.00%±8.63%,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p—e间期、Tp—ec间期、Q—T间期延长、左心室流出道梗vs与H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结论HCM患者的心肌结构排列紊乱和心电紊乱严重,易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Tp—e间期、Tp—ec间期、Q—T间期延长、左心室流出道梗vs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Tp—e间期、Tp—ec间期可能具有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外科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及治疗的经验。方法:对我院普外科收治的5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以溶栓为主的抗凝、抗聚综合性治疗,治愈14例(25.93%),明显好转17例(31.48%),好转16例(19.63%),总有效率87.04%,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原因有手术因素,也有患者自身因素,对于该病治疗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抗凝、溶栓、抗聚等综合性治疗,且保守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