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在肝脏疾病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且行肝活检穿刺病理检查的56例患者。患者在穿刺前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观察病理诊断结果,包括炎症活动程度分级(G1~G4)以及纤维化程度分期(S0~S4)。结果 44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轻度38例,中度5例,重度1例;病理诊断轻度39例(G1、G2),中度4例(G3),重度1例(G4或S4),两者诊断符合率为95.45%。5例酒精性肝病显示大泡脂肪变性和水样变性,其中F0-G1-S4 1例、F1-G1-S1 1例、F4-G1-S1 1例、F1-G0-S0 2例;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分级为F2-G0-S0 1例、F2-G1-S1 1例;5例待诊分别为肝糖原累积症2例、肝豆状核变性2例、寄生虫感染1例。结论肝穿刺活检是肝病确诊的金标准,对于不能确诊疾病也可作出明确诊断,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单羧酸转运蛋白(MCT)1、2在人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病理级别的关系。方法 从神经外科选取55例不同病理级别星形细胞瘤标本作为研究组,以正常脑组织标本(12例)作为对照组。使用HE染色进行病理诊断分级,免疫组织化学显色与免疫印迹观察不同标本MCT1、2的表达变化。结果 不同病理级别肿瘤组织中MCT1、2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随着病理级别的升高,肿瘤组织中MCT1、2表达递增(P均<0.05),不同病理级别肿瘤组织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人星形胶质细胞瘤组织中MCT1、2表达明显增强,其强度与病理级别(肿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5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活检资料。结果本组156例患者中,106例(67.95%)为结节性甲状腺肿,50例(32.05%)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单发结节率、有包膜率显著低于甲状腺腺瘤,继发囊性变率显著高于甲状腺腺瘤(P<0.05)。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病理表现存在一定差异,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影响因素。2013年8月1日至2018年8月,手术治疗的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颈部淋巴结状态与不同临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显示,192例PTC患者,30例(15.6%)发生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原发灶大小(P=0.002)、TNM分期(P=0.019)、合并桥本病(P<0.001)与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灶大小(OR:3.356,95%CI:1.509~8.120,P=0.004)和TNM分期(OR:1.871,95%CI:0.598~3.241,P=0.017)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原发灶大小和TNM分期可能是乳头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淋巴管和血管生成与增殖细胞的关系。方法对67例胃癌标本分别于癌中心区和癌周边区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D2—40、VEGFR—C及受体VEGFR-3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D),CD34和CD31检测微血管密度(MVD),Ki-67标记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胃癌中心区有较少闭锁的条索状淋巴管;癌周边区淋巴管增多,且管腔多呈扩张状态,中心多有癌栓形成。胃癌中心区的淋巴管密度(33.6±13.9)与癌周边区(61.7±21.4)比较显著性减少(P〈0.01)。胃癌组织中微血管分布和数量的差异与微淋巴管类似。胃癌中心区有灶性少量分布的Ki-67阳性肿瘤细胞,癌周边区有密集分布的大量Ki-67阳性肿瘤细胞,尤其是癌周1个低倍视野(10倍)内细胞增生显著。胃癌中心区的Ki-67阳性细胞数(49.2%)与癌周边区(73.5%)比较显著性减少(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血管、以及大量Ki-67阳性细胞,三者的分布主要是癌组织的前缘,即胃癌周边区的1个低倍视野(10倍)内。检测胃癌组织中MLD、MYD、Ki-67阳性细胞是判断胃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胃癌周边区扩张的微淋巴管、微血管和Ki-67阳性细胞增多,其预后差,反之预后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1(KAI 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65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癌组织和15例良性乳腺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两组的KAI1以及VEGF进行检查,并将其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的KAI1以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2%、78.5%,良性组织分别为80%、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及VEG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临床分析显著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以及肿块的大小均无显著相关性;乳腺癌组织中KAI1与VEGF的表达呈现负相关性(P〈0.05)。结论KAI1以及VEGF可能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对于临床评估乳腺癌的程度、转移情况以及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祥杰  蒙念龙  代爱军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102-102,121,F000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对4例子宫原发性ESS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可以伴有平滑肌分化1例,伴性索样分化1例,伴有纤维样分化等。免疫组化:CD10(4/4)、Vim(4/4)、ER(2/4)、ER(1/4)为阳性,inhibin(1/4)为阳性,其他如SMA、CK、Des、S100、LCA、CD117均为阴性。结论ESS是一组子宫间叶源性肿瘤,可能具有多样成分分化,确诊依靠组织病理和一系列免疫组化抗体标记综合分析,需与子宫内膜间质结节、平滑肌肿瘤、血管周上皮样肿瘤、性索间质肿瘤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膀胱癌并发嗜酸性膀胱炎2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膀胱癌并发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认识并给予及时治疗。方法对膀胱癌并发嗜酸性膀胱炎2例进行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对其特点给予总结。结果2例患者术后病理切片均为嗜酸性膀胱炎。术后随防6个月,肉眼血尿消失,膀胱镜检查未见癌肿及肿瘤样变。结论膀胱癌并发嗜酸性膀胱炎临床少见,膀胱镜检查与组织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必要步骤,治疗方法以经尿道膀胱病变电切及去除可能的病因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脂肪变性性膀胱炎的认识.方法 对7例膀胱平滑肌脂肪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经药物加镜下电切、电灼治疗并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再发膀胱炎次数0~2次,经3~5 d可治愈.结论 对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常规做膀胱镜检及活检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发现变性病灶及时行膀胱病灶电切、电灼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常伴有不孕,发生率约为30%~40%[1]。笔者通过对2例内异症伴不孕症患者治疗后足月顺娩的实例,说明内异症的早期诊治对妊娠的重要意义,而病理分析则是诊断的重要依据。1 病例报告例1:27岁,婚后3年不孕,月经量增多3年,伴下腹痛。妇科检查:宫颈外口有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色红、质软,触之出血。活检病理诊断为多结节性子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即行手术治疗,术后用丹那唑假绝经疗法2月,随访1年,痛经未发,经量正常,2年后足月分娩一女婴。例2:25岁,婚后2年不孕,月经周期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