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采取大型医院眼科与社区医院联合护理的模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长效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2017年12月~2018年11月,选择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146例作为护理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大型医院眼科与社区医院联合护理的模式进行护理。从患者院外眼部护理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评分2个方面,对护理效果加以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眼部护理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大型医院眼科与社区医院联合护理的方法,有效提高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探讨复极离散空间分布和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及12导联心电图 ,分别测定 6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QT间期及QT离散度 (QTd) ,并与 5 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  (1)在正常人及AMI患者时空图法测得QTd均大于 12导联心电图 ,两种方法均表明AMI后QTd增加。 (2 )正常人时空图分布 :T波呈单群、结束时间相对较一致 ;AMI后时空图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梗死区对应体表部位T波结束延长 ,大致分 3型 ,部分患者可见零线垂直偏斜 ,ST T复极过程中分群现象 ,T波结束离散增大。 (3)AMI患者死亡及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时空图法测得QTd较无心律失常者增加、分布主要表现第Ⅰ、Ⅲ型 (18/ 2 1) ,12导联心电图未发现两组间差异。 (4 )时空图尚可展示相邻部位的复极离散和U波分布。结论 时空图法可直观反映QT间期空间分布及离散 ,并能有效鉴别U波 ,可能会成为QTd研究中一项有前途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对于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5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0例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采用常规的临床治疗方式,为常规组,另一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为研究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眼裂宽度以及眼球最大活动度。结果: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2%(18例),治疗后眼裂宽度为(4.33±0.30)mm,眼球最大活动度为(3.54±0.32)mm;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24例),治疗后眼裂宽度为(6.05±0.43)mm,眼球最大活动度为(4.54±0.41)mm,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于动眼神经麻痹具有较高的治疗价值,与常规的临床治疗方式相比,治疗效果更好,对患者眼裂以及眼球最大活动度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体表心电标测测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有更大体表取样范围的体表心电标测(BSPM)中反映的QT间期离散度及分布.方法 (1)记录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间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59岁)的96导联体表心电标测图及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QT间期及QT离散度,并与58名正常对照(平均年龄50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正常人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离散度、QT最大值均大于12导心电图值,QT最小值小于12导心电图;(2)正常人BSPM法测得的QTd为(50.6±17.1)ms.最大值多位于左侧胸及偏后部、胸骨上部和右锁骨区,最小值位于胸部偏右下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BSPM法测得的QTd为(83.3±28.7)ms,较正常对照组高.QT间期分布发生明显变化,QT间期最大值移至覆盖于心肌梗死部位的体表区域;(3)BSPM法测得QTd的变异系数低于12导心电图.BSPM法区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正常人QTd的灵敏度高于12导心电图(分别为81%,58%);特异性分别为91%和90%.结论 12导心电图及BSPM方法均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增加,BSPM方法较12导心电图能更有效地发现体表QT间期最大、最小值及心室复极的离散,尤其可展示QT间期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7.
大鼠局灶性脑梗塞血管构筑及基因表达的定量图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脑梗塞区的血管构筑及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以阻塞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引起局灶性脑梗塞的实验模型进行研究。用墨汁注射法观察梗塞后血管构筑的变化 ,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不同缺血与再灌时程的c -fos基因以及凋亡调节基因bcl- 2和bax基因蛋白在不同脑损伤区域表达水平的变化。应用TN 85 0 2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图像分析。结果表明 :( 1)缺血梗塞范围包括同侧的额叶、顶叶和颞叶大脑皮质 ,纹状体 ,丘脑下部和丘脑。 ( 2 )血管构筑的变化可分为 :梗塞核心区 ,梗塞边缘区 ,周边血管反应区和大脑皮质表面低灌区四种模式 ,与脑梗塞神经元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 ( 3)缺血 1 5h再灌 2 4h ,大鼠脑梗塞区的基因表达到达高峰。bax基因表达分布峰最接近梗塞区 ,bcl- 2基因表达峰位于周围反应区 ,而c -fos基因表达比较接近正常区。对基因表达模式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人才市场的逐渐饱和,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大学生创业之路打开了致富之门[1].  相似文献   
9.
房室交界区整体电传导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解房室结的整体电传导特性,利用改进的多导联(45导联,5×9电极阵列,电极间距1mm)同步细胞外标测系统对家兔房室交界区进行标测,发现房室交界区的正向传导与逆向传导不同。正向传导时,心房-His束的传导时间为94.6±15.9(70~117)ms。此时房室结有两个不同的插入路径,一个来自后方的终末嵴;另一个来自房间隔下部,以前者为主。冠状静脉窦口(CSO)周围有慢传导区。逆向传导时,His束-心房传导时间为124.9±10.2(111~143)ms,与正向传导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逆向传导激动由房室交界区深层发出,呈“点突破”,而且出口位置不固定。CSO周围慢传导区的组织形态学为移行区细胞。结果提示移行区细胞连接的各向异性可能是造成房室结双径的基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