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羧甲基壳聚糖(CMCS)载药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和靶向作用.方法:将壳聚糖分子上的羟基改性成羧基,用于化学偶联阿霉素(ADR),并进一步在载药纳米微球上修饰转铁蛋白(Tf),制备主动靶向载药纳米微球;采用MTT(四甲基氮唑蓝)法评价载药纳米微球对喉肿瘤细胞的杀伤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铬酸钾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反应所形成的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制,了解Cr(Ⅵ)在体内的致癌过程.方法用1:10的K2Cr2O7和GSH溶液形成Cr(Ⅵ)-GSH中间态配合物,配制1.4×10-3 mol/L的DNA溶液,以溴化乙锭(EB)为DNA荧光探针,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Scatchard图及DNA热变性等方法研究Cr(Ⅵ)-GSH配合物对DNA构象变化的影响.结果在pH=7.4的4-(2-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缓冲溶液中,Cr(Ⅵ)与GSH反应后很快形成Cr(Ⅵ)-GSH中间态配合物.配合物与DNA不发生嵌插作用,也不与DNA磷酸骨架产生静电结合,而是在DNA碱基部位作用,破坏DNA二级结构.中间态配合物配合物不稳定,最终分解产物Cr(Ⅲ)可以和DNA进行交联,整个过程约1 h进行完全.结论重铬酸钾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反应所形成的Cr(Ⅴ)配合物在诱导DNA变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谷胱甘肽的应用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综述了谷胱甘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在食品方面 ,谷胱甘肽能够改善食品的风味、品质 ;在生物医学方面 ,谷胱甘肽可以保护体内细胞 ,维持蛋白质结构和功能 ,清除体内过氧化物、自由基 ,解毒 ,促进铁质的吸收 ,参与氨基酸的转运和吸收。同时讨论了谷胱甘肽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4.
空气中13种醛酮类有机污染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室内空气中13种醛酮类有机污染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同时测定方法。方法空气中的醛、酮类化合物与DNPH(2,4-二硝基苯肼)反应形成腙衍生物,在流动相为乙腈:水=70:30(V/V),365nm波长的色谱条件下,采用二级管阵列检测器对13种醛、酮类有机污染物同时分析测定。结果13种醛、酮类腙衍生物得到良好的分离,平均回收率为96%~101%,最低检出限为0.002-0.02mg/m^3,线性范围0.1-4.0mg/m^3。结论该方法可对室内空气中13种醛、酮类污染物同时进行定量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临床抗肿瘤药物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本研究探讨以阿霉素(ADM)为模型药物,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为载体,通过乳化聚合法制备PBCA载药纳米微球并对其表征;利用红外光谱探讨载药纳米微球的结合机理,检测了PBCA载药纳米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最后将PBCA载药纳米微球经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对其表面改性后,利用化学键合方法在其表面修饰上转铁蛋白(Tf),旨在实现药物的主动靶向性.通过L9(33)正交设计实验发现,优化后的载药纳米微球平均粒径为276.7 nm,平均包封率为(54.74±1.52)%,平均载药量为(26.07±1.63)%,分散性及成球性良好.另外体外释药实验表明,PBCA载药纳米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和双相释药特性,符合双相动力学方程:Q=0.516 1+36.02e(-t/6.151 2)+5.87e(-t/1.61)(r=0.989 5).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对小牛胸腺DNA的损伤。方法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光谱两种分析方法观察DNA的超微结构变化和吸收光谱的改变。结果 单一重铬酸钾不能诱导DNA断裂,但将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按一定比例和浓度混合同时作用于DNA时,则可以诱导小牛胸腺DNA断裂。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当重铬酸钾和谷胱甘肽共同作用DNA时,其最大吸收峰呈增色效应。结论 从形态学和光谱学角度佐证了谷胱甘肽在引发铬(Ⅵ)化合物发生还原反应产生多种中间产物并导致人体细胞癌变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铬 (Ⅵ )与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之间的作用机制 ,并建立一种GSH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GSH与铬 (Ⅵ )相互作用 ,从而影响铬 (Ⅵ )在金电极上的电响应。结果在含 0 .0 0 1mol/LH2 SO4的 0 .1mol/LNaNO3 溶液中铬 (Ⅵ )离子在金电极表面于 +0 .2V(Vs .SCE)有一较强的还原峰 ,当溶液中加入少量GSH时 ,该峰电流下降 ,并且随着GSH的不断加入峰电流逐渐减小 ,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GSH加入量与峰电流的下降呈线性关系 ,据此建立了一种GSH的电化学检测方法 ,其线性范围为 7.0× 10 -8~ 1.0× 10 -9mol/L ,检测限为 1.0× 10 -9mol/L ,RSD为 0 .4 %。结论获得灵敏、简便、快速的间接的GSH电化学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8.
青蒿素在银电极和玻碳电极上的伏安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了青蒿素在银电极和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差异。方法:利用循环伏安法和二次微分扫描伏安法在20%乙醇+B-R缓冲溶液(pH7.2)中对青蒿素进行研究。结果:在玻碳电极和银电极上分别于-1.04 V和-0.64 V(vs.SCE)有一不可逆还原峰,在银电极上QHS具有更灵敏的还原峰信号。采用二次微分线性扫描伏安法建立了青蒿素的定量分析,在玻碳电极上,其线性范围是1.0×10~5-1.0×10~3mol·L~1,检出限为5.0×10~6mol·L~1;在银电极上,线性范围为6.0×10-6-1.0×10-3mol·L~1,检出限为2.0×10-6mol·L-1。结论:方法与中国药典的紫外-可见光谱法对照,具有更简便、快速、灵敏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了壳聚糖膜中血红蛋白分子对青蒿素的催化还原作用。方法:根据血红蛋白在壳聚糖膜的微环境中有效的电子转移和良好的稳定性,将血红蛋白和壳聚糖的混合溶液涂在玻碳电极:表面,形成血红蛋白-壳聚糖薄膜,用于青蒿素的电化学催化还原研究。结果:在pH7.1缓冲液中,血红蛋白分子能诱导青蒿素过氧桥键断裂,从而使青蒿素-1.04V左右的还原峰正移至-0.48V,青蒿素阴极过电位降低了520mV。结论:该新峰为青蒿素与血红蛋白复合物的还原峰,对更深入阐明青蒿素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