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
我们测定血浆TXB_2、6-Keto-PGF_(1α)、VWF、AT-Ⅲ:C 在多种疾病及手术等的变化,并从血小板、血管壁、血管内皮细胞及抗凝血酶等方面,讨论上述指标对高凝状态的诊断意义。对象与方法一、检测对象:对照组31例,无血栓性疾病及服阿斯匹林、避孕药史。疾病组313例:1.心脑、血管、呼吸等多种疾病162例;2.血液及其他肿瘤性疾病101  相似文献   
3.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可溶性IL-2R的测定及意义管俊,邓惟德,顾健,张育,姜扬文,王晓玲,王茜,解松刚1988年Nelson等首次报告IL-2R不仅存在于细胞表面,而且出现于血液和培养基的上清液中,称之为SIL-2R。后者的研究已迅速引起医学和免疫学界...  相似文献   
4.
作者报道133例各种血液病患者血清铜氧化酶活力的变化,并对血液病患者血清铜氧化酶改变的机制及临床意义作了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清铜氧化酶活力与正常对照无明显改变。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血液病血清铜氧化酶活力均高于正常。急性白血病治疗缓解后,血清铜氧化酶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EIA方法分别测定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催乳素(PRL)的浓度和1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RL的浓度,结果发现正常人血清PRL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40岁和>40岁组急性白血病初治、复发的患者血清PR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和0.001)和缓解组(P<0.05和0.001),而后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血清PRL测定可作为急性白血病复发与缓解的间接观察指标。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培养上清液PRL测定,初治、复发组明显高于缓解组(P<0.005),提示急性白血病高PRL血症可能系白血病细胞异位分泌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患者血浆血小板膜颗粒蛋白 (GMP -14 0 )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 42例RA患者和 15例正常人血浆血小板GMP -14 0的含量 ,同时检测血小板计数 (BPC)及血沉 (ESR)。结果 :活动期RA(n=2 4)患者血浆血小板膜GMP -14 0含量 (5 8 32± 8 18μg/L)明显高于缓解期RA患者 (17 18± 2 5 8μg/L ,n=18)和正常对照组 (15 74± 2 33μg/L ,n =15 ) (P均 <0 0 0 1) ,而缓解期RA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活动期RA患者中有 15例进行了治疗前后的观察 ,经治疗RA病情得到控制后 ,GMP -14 0明显下降 ,接近正常。活动期RA患者血小板GMP -14 0含量与BPC呈正相关 (r=0 797,P<0 0 1) ;GMP -14 0及BPC与ESR也呈直线正相关 (r =0 45 9及 0 48;P均 <0 0 5 )。结论 :RA患者在病程中不仅有血小板数量的变化 ,同时有血小板的活化 ;其GMP -14 0含量及BPC的变化与疾病活动性有关 ,可能是一种继发性改变。临床上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阻止血小板活化 ,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是具有免疫效应的淋巴细胞,在免疫监视和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LGL与NK细胞关系密切。已有报告在急性白血病患者NK细胞活性有所减低。我们对54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80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观察了血拴前状态表现。发现急性白血病化疗前临床出血症状明显,除血小板生成受肿瘤细胞干扰外,血管内皮细胞 PGI_2异常释放亦参与形成急性白血病的出血因素,故6—酮—前列腺素(6—酮—PGF_(1a))增高为主。慢性白血病及其它血液恶性肿瘤对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肝功能的作用,导致血拴烷 B_2(TXB_2)、VWF 升高,6—酮—PGF_(1a)、抗凝血酶—Ⅲ(AT—Ⅲ:C)降低,形成肿瘤患者血拴前状态的另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28岁,于1979年10月27日入院。2天前开始头痛、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入院前一天头痛加剧,体温40℃,入院当日呕吐3~4次为黄色液体胃内容物,精神萎,烦躁,不思饮食。入院体检:体温39.9℃,脉搏80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00/70毫米汞柱,神清,精神萎糜,急性痛苦貌,除口腔颊粘膜有少数出血点外,余未见瘀点、瘀斑及玫瑰疹。两颌下均可扪及如蚕豆大小淋巴结,滑动无粘连。舌质红,苔黄腻,咽粘膜充血,颈软,心率80次/分,律齐,肺部呼吸音清晰。腹软、肝肋下未及,剑下3.5~4 cm 质Ⅰ—Ⅱ°,脾肋下1 cm 质Ⅱ°。两侧腰大肌部叩击痛( ),病理反射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