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9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目的:分析一般型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PLCA)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总结我院11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一般型皮肤异色病样淀粉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史、皮损特点、治疗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11例均为成人期发病。首发部位均在四肢,9例日晒后加重,7例伴有苔藓样丘疹,3例伴有水疱,3例有家族史。结论:在临床中,表现为皮肤异色、苔藓样丘疹,首发于四肢,无智力低下和身材矮小,需考虑一般型PLCA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3.
色素失禁症又称色素失调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IP)、Bloch—Sulzberger综合征、Bloch—Sie—mens综合征[1]、真皮变性黑变病(melanosis coriadegenerarativa),为伴发眼、骨骼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缺陷的一种复合性遗传性综合征。现报道我中心确诊的2例婴儿色素失禁症病例。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44岁,非洲裔,右拇趾侧缘指状增生物10余年。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于右拇趾侧缘出现一绿豆大小角化性丘疹,无明显不适,渐增大,呈指状生长至小指头大小,未行治疗。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否认外伤史及系统性疾病。家族无类似病史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鲜皮对湿疹模型小鼠血清IL-10、IL-17和IL-22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均给予2,4-二硝基氯苯诱导和激发造成小鼠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0.025%地塞米松洗剂和不同浓度(0、1%、3%、5%)白鲜皮提取液进行干预处理,测量激发前后耳中部厚度差、左右耳重量差及测定血清IL-10、IL-17和IL-22值变化,进行干预后评估。结果: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液均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耳厚度和重量差,同时升高小鼠血清IL-10含量,但仅中高浓度组可显著降低IL-17和IL-22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高浓度白鲜皮提取液组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在小鼠的耳厚度差和重量差及IL-10、IL-17和IL-22含量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中低浓度白鲜皮提取液组在耳厚度差和重量差及IL-17和IL-22含量值明显高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血清IL-10含量明显低于0.025%地塞米松洗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白鲜皮提取液均可改善湿疹模型小鼠的皮肤损害,而高浓度的白鲜皮提取液与0.025%地塞米松洗剂效果相当;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IL-17和IL-22、上调IL-10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22岁,全身躯干、四肢伸侧、外阴多发性黄色丘疹3个月。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凶于背部、外阴出现淡黄色米粒大小丘疹,逐渐增多,播散及全身,无明显痛痒等不适。近1个月来皮损增多明皿,偶有轻度瘙痒,右小腿胫后皮肤因外敷膏药后,  相似文献   
7.
先证者女,8岁.因双足底角化性斑块伴指趾甲增厚变黄8年就诊.患者出生后2个月发现全部指(趾)甲增厚变黄,随年龄增长,甲肥厚加重,颜色变为黄褐色.近4年来双侧足跟部、足前弓部出现水疱,摩擦后加重,水疱愈后形成片状角化性斑块,常因皲裂而出现疼痛感.2年前发现面部出现粟粒大小白色丘疹,双侧腋下散在小囊肿,无痛痒等不适.平素掌跖多汗.既往史无异常,父母非近亲结婚. 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足全部指(趾)甲均增厚、混浊,呈黄褐色,部分甲远端翘起,甲下有硬性角质样物质充填;双侧足前弓、侧缘、跟部角化性斑块,质地硬,色黄,部分表面皲裂(图1);前额见绿豆至黄豆大小淡黄色结节;双侧腋下见黄豆至鸽蛋大小囊肿;口腔粘膜及舌黏膜未见白斑、溃疡.  相似文献   
8.
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eosinophilic pustular folliculitis,EPF)又称为Ofuji病(Ofuji's disease,OD),1970年由日本学者Ofuji首次命名报告[1],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毛囊性疾病.EPF临床较罕见,我中心门诊自2007年10月-2011年6月诊治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例EPF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其中男6例,女2例,男女比例为3:1,平均年龄33岁(23~61岁),病程1个月~7年,平均病程3.33年.8例患者中除2例为香港居民,其余均为本省居民,家族成员中均无类似患者.  相似文献   
9.
3例着色芽生菌病的临床分析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着色芽生菌病进行临床分析及病原菌鉴定。方法分析3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取患者皮损及分泌物行组织病理及真菌学检查。提取病原菌DNA,利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rDNA ITS区序列的PCR扩增,扩增产物测序后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按照CLSI制定的M38-A方案对菌株进行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结合3例患者组织病理、真菌学特征及rDNA ITS区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其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病程迁延。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伊曲康唑、特比萘芬、伏立康唑、硝酸异康唑均敏感。临床上伊曲康唑和(或)特比萘芬治疗有效。结论 Fonsecaea monophora与裴氏着色霉相似,可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别,其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需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39岁。主诉:左前臂赘生物4年。现病史:患者4年前左前臂出现米粒大淡红色丘疹,逐渐增大至花生米大,颜色变成紫红色,无明显痒痛及破溃。为明确诊断、进一步治疗来本院就诊。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外伤史,否认系统性疾病史。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系统检查无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