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研究玉屏风滴丸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收治的24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吸入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2揿/次,2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玉屏风滴丸,1袋/次,3次/d。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肺功能指标、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33%、95.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高峰流量(PEFR)和FEV1/用力肺活量(FVC)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FEV1、PEFR和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TNF-α、hs-CRP和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玉屏风滴丸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肺功能指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膈肌转移瘤是一类罕见的肿瘤,可以由附近肿瘤直接侵犯,也可以血行或淋巴转移而来[1],相关报道很少.笔者收集2002年3月~2010年1月我院确诊的3例膈肌转移瘤的病例,并分析其CT表现特征,旨在提高膈肌转移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张鼎  赵斌 《医学信息》2019,(19):35-38
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CH)是一种少见的、病因尚不明确的单核-巨噬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累及多个系统,且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主要认为是炎性髓样肿瘤,治疗上仍以联合化疗为主,随着靶向药物及骨髓移植应用逐渐增多,其并发症及不良反应需进一步解决。对于单系统受累LCH 患者预后较佳,临床报道治愈病例较多。而多系统受累LCH患者预后不佳,病死率高。本文就近年来有关LCH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及预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阐发陈士铎、沈菊人两位医家对血崩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异同.两位医家均重视体质的发病因素及血崩常见虚热之证.陈士铎更多关注到血崩的病因为房事不节,病机涉及脾胃亏虚、冲任不固、肝气郁结、瘀血内阻等,治疗上以气血辨证及五脏生克制化用药,同时强调血崩之人宜戒欲养生.沈菊人治疗血崩重点在中焦脾胃上,多以归脾丸加减治疗,健脾、醒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肺降浊方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Va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温肺降浊方低剂量组、温肺降浊方中剂量组、温肺降浊方高剂量组,每组6只。另取6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西药组给予尼莫地平灌胃;温肺降浊方各剂量组给予相应剂量的温肺降浊汤灌胃。给药28 d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及Nissl染色法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肌醇需求酶1α(IRE1α)/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信号通路相关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则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病理损伤严重,神经元细胞明显减少,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SIRT1 mRNA和蛋白表达则降低(均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RE1α、XBP1S、CHOP mRNA和XBP1S、CHOP蛋白及p...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研究霍山石斛胶囊(DHC)降血脂作用。方法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4w,建立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而后进行低、中、高三种剂量DHC及阳性对照药血脂康实验性治疗,给药4w、6w后检测模型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同时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高脂血症模型组相比,DHC低、中、高剂量组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高脂模型大鼠血清TC、TG、LDL-C含量;升高血清HDL-C含量;升高血清SOD活性和NO含量,并降低其MDA含量,且呈量效关系,尤其以DHC中、高剂量组作用最为显著。结论适宜剂量的DHC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保护血管内皮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对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改良全血培养胞质分裂阻断微核(cytokinesis-block micronucleus,CBMN)实验制片法及探讨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yt-B)的最佳浓度。方法  依据常规微核试验制片法,在低渗液的温度、固定液比例和操作手法等方面改进实验方法;设置不同浓度cyt B组(4、5、6、7 μg/mL),常规外周血淋巴培养至44 h加入cyt-B,继续培养至68 h或72 h,收获细胞。按人类微核计划(HUMN Project)中的识别标准识别双核、多核细胞和微核(micronuclei,MN),确定cyt B最适浓度,并分析cyt-B对自发微核率的影响。结果  改良法所获的双核淋巴细胞的胞膜完整,边界清晰,微核易于辨认。培养72 h后,cyt B浓度≥5 μg /mL时,双核细胞比例较4 μg /mL 组显著增加(P=0.001);cyt-B浓度≥6 μg/mL时,三核以上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1)。培养68 h后,cyt-B浓度为6 μg/mL时,双核细胞比例较高(58.4%)。各浓度组淋巴细胞自发微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结论  改良法选用cyt-B浓度为5 μg/mL、培养72 h或cyt-B浓度为6 μg/mL、培养68 h时收获的细胞,可获得大量双核细胞,且胞膜完整,染色清晰;cyt-B对淋巴细胞自发微核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血运重建策略对存在多支血管病变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NKI及万方数据库,收集与NSTEMI并发多支血管病变采用不同血运重建策略治疗的相关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共纳入7篇文献,共32671名患者,其中15076名患者仅罪犯血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7595名患者进行多支血管PCI。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仅罪犯血管PCI相比,多支血管PCI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OR=0.77, 95%CI[0.60,0.99],P=0.04)、心源性病死率(OR=0.74,95%CI[0.61,0.89],P=0.002)、再次血运重建率(OR=0.62,95%CI[0.49,0.79],P<0.0001)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OR=0.71,95%CI[0.58,0.87],P=0.000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在全因死亡发生率上并无显著差异(OR=0.80,95%CI[0.52,1.21],P=0.29)。 结论 NSTEMI并发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时,与仅罪犯血管PCI相比,多支血管PCI是安全有效的,可显著降低MACE事件、心源性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及再发心梗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llergic bronchopulmonary aspergillosis,ABPA)是一种人体对曲霉菌发生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疾病,好发于哮喘及囊性纤维化患者。发病机制复杂,与个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DR2DR5表达、对白细胞介素-4的易感性及由CD4+辅助T细胞2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关。多表现为咳嗽、咯痰、喘息。2013年国际人和动物真菌学会工作组提出新的诊断标准。治疗包括避免变应原接触,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真菌药物及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