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内科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住院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其病史及相关信息,根据其是否并发血管栓塞分为栓塞组与未栓塞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2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有20例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率为16.7%,其中14例患者存在赘生物;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患者患高血压15例占75.0%、糖尿病14例占70.0%、血培养阳性14例占70.0%、赘生物培养阳性14例占70.0%,赘生物≥10 mm 10例占50.0%;未并发血管栓塞组患者高血压50例占50.0%,糖尿病50例占50.0%、血培养阳性45例占45.0%、赘生物培养阳性40例占40.0%,赘生物≥10 mm 25例占2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赘生物培养阳性及赘生物直径≥10 mm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亦并发血管栓塞的发生,赘生物培养阳性及赘生物直径≥10 mm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血管栓塞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感染活动期应积极控制感染,能更好地预防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急 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 ,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 2 0 %~ 35 % ,住院病死率降低 2 0 %~ 5 0 % ,因此尽早溶栓已成为临床上治疗AMI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了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为住院病人 ,共 3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6 .7± 10 .4岁 ,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等诊断为AMI,其中前间壁梗死 11例 ,广泛前壁梗死 9例 ,下壁梗死 14例 ,后壁梗死2例 ,发病时间为 4 .2± 1.4h ,符合溶栓条…  相似文献   
3.
灯盏花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灯盏花对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6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应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5天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另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灯盏花能改善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结论灯盏花是改善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中的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方法:测定30例癌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癌症患者存在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以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较为明显。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是癌症治疗中应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自主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0月在某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各20例(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每组同时设置药物对照各20例(各种原因致患者未能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共120例入选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均行12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 PCI术后TO值均明显低于各自术前,而TS值显著高于术前,尤其是高危组表现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1个月前后中低危组TO、TS均无明显改变(P﹥0.05);高危组药物治疗后TO降低,T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与药物对照组比较,PCI后较药物治疗后各组TO、TS均有明显改善,表现为TO值明显降低,TS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UA患者尽早进行介入干预(尤其是对高危者)可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我院采用前路小切口行椎间盘摘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4例,通过手术前后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该方法的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1例,女性13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阿司匹林是否通过阻断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对胃癌细胞AGS增殖及周期产生影响。 方法 培养胃癌细胞株AGS,MTT法检测阿司匹林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对AGS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阿司匹林对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 和免疫荧光法检测阿司匹林对AGS细胞 NF-κB p65表达的影响。 结果 阿司匹林在0.1~10 mmol/L浓度区间内,随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对AGS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增加。细胞周期中DNA合成前期(G0/G1期)的细胞比例增加,DNA合成期(S期)细胞比例下降。随阿司匹林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AGS细胞 NF-κB p65的表达渐降。 结论 阿司匹林抑制胃癌细胞AGS的增殖, 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NF-κB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及核因子KB p65(NF-kB p65)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胃癌细胞株SGC-7901,采用MTT法检测阿司匹林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下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NF-kB p65表达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在0.1-10 mmol/L浓度区间内,随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阿司匹林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逐渐增加.SGC-7901细胞经10 mmol/L阿司匹林作用6 h和12 h后,细胞发牛凋亡.随着阿司匹林作用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胃癌细胞NF-kB p65的表达逐渐降低.结论: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且与阿司匹林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胃癌细胞NF-kB p65的表达而使细胞发生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0.
爱维治治疗糖尿病多发性末梢神经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志刚  姚红波 《新医学》1999,30(5):262-262,287
目的:探讨爱维治对糖尿病多发性末梢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把89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应用川芎嗪治疗,治疗组43例应用川芎嗪的基础上加用爱维治治疗,疗程为15天。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显效率1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显效率44%,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爱维治是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