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分析OP-CAB 5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30例全部采用正中切口,使用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为桥血管。患者搭桥数目3~5(4.1±0.9)根,乳内动脉桥521根,双侧乳内动脉51根。结果:患者均于术后8~20h顺利拔出气管插管,早期心梗6例,低心排综合征12例,心律失常46例。脑血栓形成2例,2次开胸止血5例。早期死亡(术后30d内)4例。术后358例患者随访24月,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教学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开展,使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1].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别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常规螺旋CT扫描技术对支气管动脉(BA)进行CT成像,并探讨BA显示的差异.方法 将120例在本院行胸部肺动脉期增强CT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A组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B组和C组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技术,扫描速度分别为0.4 s/r和0.5 s/r,对BA的纵隔段及叶段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显示,并评价图像质量.结果 (1)A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100%和62%,高于B组和C组;A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为66个(66/95),高于B组和C组.A组肺动脉期扫描的平均有效剂量为15.6 mSv,高于B组和C组.(2)B组纵隔段和叶段BA的显示率分别为89%和33%,高于C组.B组图像质量评级为“优良”的血管30个(30/84),高于C组的11个(11/63).B组的平均扫描时间为3.2s,仅为A组(9 s)的36%.结论 回顾性心电门控-BA-CTA可提高BA的成像质量,但有效剂量(ED)偏大.使用0.4 s/r的64排螺旋CT扫描,BA的显示率和图像质量居中,有降低有效剂量和缩短扫描时间的优点,适用于咯血等急诊患者BA的CTA检查.  相似文献   
5.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对患儿心理及生理造成了双重伤害,预防和控制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既可以减轻术后并发症,又可以降低围术期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小儿麻醉前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干预和必要的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肺硬化性血管瘤(PSH)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SH患者的CT资料.将CT平扫、血管期、肝实质期扫描的0.625 mm层厚图像传至工作站,对各期病灶的最大层面进行重组配准,测量病灶内高强化区和低强化区的CT值,计算强化净值;采用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病灶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果 PSH均为单发、境界清楚,呈圆形/椭圆形,3例见支气管血管束挤压征象,2例见空气新月征.4例不均匀强化病灶血管期的高强化区和低强化区的平均强化净值分别为85 HU和28 HU.3例结节型PSH的强化方式为血管期强化净值>肝实质期强化净值,2例肿块型PSH的强化方式为血管期强化净值<肝实质期强化净值.结论 64排螺旋CT不仅能显示PSH形态学表现、支气管血管束挤压征象,而且病灶血管期高强化区的强化净值可以反映PSH特征性血管瘤样区,有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支气管动脉(BA)解剖分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36例患者的动脉期CT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获得BA三维重组图像并将其分为6型,同时了解BA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结果 BA共计显示358支,其中右BA 188支,左BA 170支.R1L1型者占50.0% (68/136),R2L1型者占24.3% (33/136).在BA的解剖分型中,右BA常见于Ⅰ型(77/188,41.0%);左BA多见于Ⅳ型(110/170,64.7%).100% (77/77)Ⅰ型,59.3%(32/54)Ⅱ型和100% (9/9)Ⅴ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右壁,83.3% (40/48)Ⅲ型和56.4% (62/110)Ⅳ型BA起源于胸主动脉前壁.BA胸主动脉起始端位于气管隆突上下2 cm范围内者占85.6% (255/298).结论 BA的CT解剖分型结合其胸主动脉起始端的三维定位信息,对介入放射医师快速准确地实施BA介入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芳  周金亮 《医学争鸣》2007,28(22):2091-2094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复合氟哌利多和哌替啶对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肿物切除术6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20例):氟比洛芬酯复合氟哌利多和哌替啶组(Ⅰ组),氟哌利多和哌替啶组(Ⅱ组),氟比洛芬酯组(Ⅲ组).采用3.75g/L罗哌卡因,10.0g/L利多卡因行颈丛神经阻滞成功后,Ⅰ组患者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肌注氟哌利多0.1mg/kg和哌替啶1mg/kg;Ⅱ组患者肌注氟哌利多0.1mg/kg和哌替啶1mg/kg;Ⅲ组患者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mg/kg.观察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麻醉前,切皮后30,60和90min的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检测麻醉前、切皮后30,60和90min的血清皮质醇、胰岛素和血糖水平.结果:三组患者麻醉前的血压、心率、血清皮质醇、胰岛素以及血糖浓度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Ⅱ组和Ⅲ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清皮质醇以及血糖浓度在切皮后30,60和90min与麻醉前比较均增高(P〈0.05).切皮后30,60和90min,Ⅰ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清皮质醇以及血糖浓度低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的血压、心率、血清皮质醇以及血糖浓度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丛神经阻滞复合氟比洛芬酯、氟哌利多和哌替啶能够减轻甲状腺手术时应激反应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皮质醇和血糖水平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