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16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就国外新近有关老年性抑郁的研究进展,从免疫功能、头颅CT、神经递质、诊断及预后、治疗等方面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1例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住院军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有利培酮剂量稳定不变的基础上,分别予以10 d的1Hz低频删S刺激(31例)及假rTMS刺激(30例).于刺激前、后对两组分别进行血清催乳素(PRL)测定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同时观察高催乳素血症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并于1个月后对研究组的血清PRL水平进行复测.结果 (1)研究组rTMS刺激后PRL水平[(27.9±7.1)μg/L]较治疗前[(101.5±41.2)μg/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PRL水平[(111.4±44.5)μg/L]与治疗前[(106.6±41.9)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F=22.3,P<0.01);研究组治疗1个月后复测PRL[(96.7±38.3)μg/L],已恢复至治疗前水平(P>0.05).(2)研究组男性乳房女性化消失(8/14),自发泌乳消失(11/17),月经恢复(4/7),对照组则均无改善.(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PANSS及HAMD-17评分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除头痛研究组多于对照组外,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近.结论 短期低频rTMS治疗可使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症状减轻,且安全性较好,但需进一步的rTMS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作用于单胺受体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但该类药物常需2~4周才能发挥治疗作用,这对于急需缓解抑郁症状(如伴自杀倾向)的患者是非常不利的.先前研究表明一种应用较广的麻醉药氯胺酮在单次静脉注射后能够在2h内快速显著改善抑郁症状[1].为了验证其快速改善抑郁症状的疗效.我们选择一例反复发作的抑郁症患者.单次静脉推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以观察其治疗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3年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南京军区某部新兵517名,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①新兵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中国男性军人常模和中国常模(t=-4.72~-18.83,P0.01),SCL-90筛查阳性者共62例(12.60%);②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吸烟者SCL-90的多个因子得分高于不吸烟者,饮酒者与不饮酒者相比有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结论 2013年新兵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对重点人群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5.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催乳素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催乳素(PRL)水平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将43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rTMS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rTMS组在稳定剂量的利培酮3~6 mg/d治疗的同时给予连续5 d的高频rTMS刺激,对照组采用假rTMS刺激。刺激前后对两组分别进行血清PRL测定、P300检查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刺激前两组PR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TMS组PRL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在CZ点,rTMS组P300的P2、P3波幅升高(P均<0.01)。而对照组P300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rTMS组及对照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TMS组治疗后HAMD评分下降(P<0.05)。结论:高频rTMS可使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P300的P2、P3波幅升高,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抑郁情绪。但同时会使血清PRL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某部新兵的疲劳状况,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疲劳量表评定2010年某部196名新兵的疲劳状况,并与正常人群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组新兵疲劳量表总分及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因子分均显著低于正常人群(P<0.01);男性新兵疲劳量表躯体疲劳、脑力疲劳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女性(t=2.41、3.82,P<0.05或0.01);独生子女新兵脑力疲劳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t=4.80,P<0.01).结论 新兵疲劳状况调查结果良好,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运动阈值(MT)与正常人的差异,以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层兴奋性变化.方法 采用单脉冲经颅磁刺激(sTMS)检测均为右利手的4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8例正常对照的MT值.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T值为左侧(47.01±9.14)高于右侧(44.59±10.54),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正常对照的MT值为左侧(41.79±7.65)低于右侧(44.63±7.9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的MT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而右侧的MT值与正常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皮层兴奋性与正常对照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患者左、右两侧皮层兴奋性的不对称性与正常对照呈相反表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酒依赖患者可引起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变化,应用主观问卷和客观睡眠生理学测试可评估其特征。方法:选择1999—07/2003—12在常州市解放军第102医院精神医学中心住院的酒依赖患者26例作为酒依赖组,均为男性,年龄33-58岁;选择22例男性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年龄29-55岁。两组观察对象均知情同意。采用自行设计的睡眠行为调查表调查两组睡眠行为指标,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困难和睡眠过多。应用全夜多导睡眠图检测两组睡眠进程及结构的参数。全部受试者于21:30进入实验室,第1晚预睡,第2晚放置电极进行多导睡眠图检查。结果:酒依赖组有3例患者在停药后精神症状仍重而剔除,进入结果分析酒依赖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23和22例。①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发生率:酒依赖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83%,61%,91%);(14%,9%,18%,),(x^2=10.99~21.48,P〈0.01)]。②多导睡眠图检测结果:酒依赖组睡眠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44.9&;#177;6.0)min,(24.7&;#177;4.7)min,(t=12.5,P〈0.01)],醒觉次数、醒觉时间及Ⅰ期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5.2&;#177;1.5)次,(54.3&;#177;11.6)min,(15.9&;#177;1.9)%]较对照组增多[(2.4&;#177;0.4)次,(20.4&;#177;4.1)min,(7.2&;#177;0.6)%,(t=13.6~15.1,P〈0.01)]。酒依赖组睡眠效率、睡眠维持率及Ⅲ,Ⅳ期深睡眠占总睡眠时间比例[(71.5&;#177;4.9)%,(80.3&;#177;3.9)%,(8.9&;#177;2.1)%1较对照组减少[(90.0&;#177;2.3)%,(90.8&;#177;3.3)%,(17.7&;#177;7.5)%。(t=5.62~15.8,P〈0.01)]。结论:酒依赖患者在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上存在着显著的异常变化,说明长期滥用酒精可能会引起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而睡眠障碍会加重酒依赖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支持长期过量饮酒会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论点。  相似文献   
9.
背景:遗传多态性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 STRs)分析是用于检测基因型和表型之间关联的公认方法,但它以前没有在冲动攻击行为的遗传学研究中使用。 目的:在有冲动攻击行为史的男性和无冲动攻击行为史的男性对照组之间,比较15个STR基因位点(D8S1179, D21S11, D7S820, CSF1PO, D3S1358, TH01, D13S317, D16S539, D2S1338, D19S433, vWA, TPOX, D18S51, D5S818和FGA)不同多态性的发生率。 方法:应用AmpFlSTR?Identifiler?试剂盒比较407个有冲动性攻击行为的案例和415个对照的15个STR基因位点等位基因的分布。 结果:有冲动攻击行为史的男性以下等位基因的平均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TH01的等位基因10(OR=0.29,95%CI=0.16-0.52, p 结论:据我们所知,本项行为遗传学研究首次清楚表明了特定的遗传标记与非精神病罪犯的冲动暴力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的前瞻性工作将需要确定已辨识出的等位基因是否可以被认为是冲动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以及导致这种关系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介绍深部脑刺激技术治疗抑郁症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