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3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目的: 动眼神经麻痹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眼球运动障碍、眼睑位置异常和/或瞳孔受损为特征的疾病。 首诊于不同科室的动眼神经麻痹病因不尽相同,本研究分析首诊于眼科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病因、病变定位及预 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 至2018 年首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的137 例动眼神经麻痹住院患者的临床 资料。分析患者的病因及其在各年龄段的分布特点、病变定位、预后。结果: 在137 例患者中,动眼神经麻痹的病 因排名前3 位的依次是头部外伤(38.69%)、海绵窦病变(12.40%)、眶内炎症(9.49%),其他病因还包括颅内动脉瘤、颅 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变、感染、眶内肿瘤、糖尿病、鼻腔术后等。病因中头部外伤多见于20~49 岁的青壮年, 脑血管病变多见于60~69 岁老年人,糖尿病多见于50~69 岁中老年人,其余病因类型年龄分布相对平衡。病变定位情 况:眶尖病变75 例,病因包括外伤、炎症、感染、肿瘤;海绵窦病变40 例,病因包括炎症、肿瘤、血栓;蛛网膜下 腔病变6 例,病因包括动脉瘤、肿瘤、外伤;动眼神经核病变5 例,病因为梗死;未见动眼神经束病变。有11 例因为 病因不明,所以无法定位。治疗后,动眼神经麻痹侧矫正视力改善不明显。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病变、糖尿病造成 的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上睑下垂及眼球运动障碍部分或完全恢复比例较高。结论: 动眼神经麻痹是造成眼肌麻痹及复 视的常见病因,首诊于眼科的动眼神经麻痹以头部外伤、海绵窦病变及眶内炎症最为多见。青壮年常见于外伤,而 中老年人则常见于糖尿病及脑血管病变等原因导致的动眼神经麻痹。病变位置以发生在眶尖和海绵窦为主。动眼神 经麻痹侧矫正视力预后较差,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病变及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上睑下垂及眼球运动障碍预 后较好。及时查明病因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儿童视神经炎(AQP4-PON)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确诊的AQP4-PON患儿14例2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眼眶MRI检查;行OCT检查10例15只眼,测量患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pRNFL)、黄斑区节细胞层+内丛状层(mGCIPL)厚度。采用基于细胞的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QP4抗体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随访时间28~59个月。分析患儿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患儿中,男性2例(14.3%),女性12例(85.7%)。平均发病年龄(13.3±3.0)岁。首次发病时,单眼10例,双眼4例。表现为视神经炎11例(78.6%),极后区综合征2例(14.3%),脊髓炎1例(7.1%)。伴眼痛10例(71.4%),同时合并自身抗体阳性5例(35.7%)。首次发病时间<2周时,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7只眼(38.9%)。发病时间3个月时,行OCT检查的15只眼,平均pRNFL、mGCIPL厚度分别为(62.33±11.07)、(54.17±5.42)μm。眼眶MRI检查结果显示,视神经呈长T2信号14例(100.0%),伴有T1强化病灶11例(78.6%)。首次发病时间<2周时,BCVA≤0.1者16只眼(88.9%),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BCVA≤0.1者7只眼(38.9%),≥0.5者9只眼(50.0%)。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11例,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末次随访时,14例中,累及双眼9例(64.3%,9/14),进展为视神经脊髓炎5例(35.7%,5/14);23只眼中,BCVA≥0.5者8只眼(34.8%,8/23)。结论AQP4-PON以女性患儿多见;视功能受损严重,易复发;部分患儿可进展为视神经脊髓炎。  相似文献   
3.
脉络膜骨瘤是一种少见的眼球后部良性肿瘤,而无症状者罕见。本文收集7例(3只无症状患眼)报导如下。1材料与方法本组7例均为女性,年龄19~32岁,平均24.5岁。在7例(10只患眼)病人中,3例每人有1只(共3只)为无症状患眼。这3例年龄19~25岁,...  相似文献   
4.
Neuro—Ophthalmology杂志2011年第4期刊登一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5岁,主诉左眼进行性视野缺损3个月加重2周。查体:右眼视力1.0,专科检查未见异常;左眼视力1米指数,左盲过垂直中线。头颅MRI发眼相对性传人性瞳孔障碍,色觉检查异常,眼底视盘色淡,Humphrey视野示右眼不完全性颞侧偏盲,左眼颞侧偏现蝶鞍区一较大圆形分叶状肿块,压迫视交叉。血清激素检测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5.
视网膜血管鞘(retinal vascular sheathing)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理现象,但是临床上所描述的视网膜血管鞘有时并非真正的"鞘".为此,我们针对临床上可能见到的真假视网膜血管鞘做一归纳和分析. 1 视网膜血管壁纤维化——真性血管鞘 视网膜血管壁周围的纤维化,可使透明血管壁变得半透明或不透明,半透明时在血柱两侧形成平行鞘膜,就是常见的真正血管白鞘(图1A);常表现为血管壁表面或两侧的白色病变,没有折光性,是视网膜血管病变趋于慢性或稳定、恢复期的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显示带血管鞘的血管常没有血管壁的荧光着染(图1B).当血管壁周围的纤维化非常致密不透明时,整个血柱将被白色鞘膜包绕,就成为白线.血管壁的不透明其实是由于血管壁的纤维化组织不完全致密所致,现在高分辨率的眼底照相可以清楚的分辨这些纤维组织是缠绕在整个血管壁周围,而不是只位于血管壁的两侧(图 2).纤维性视网膜血管鞘视网膜血管白线并不意味着血管的闭塞、血流的中止,通过FFA检查可以明确血管内是否还有血流.当然,如果在血管白线的远端血管可以见到红色的血柱,也说明血管内血流是存在的.任何累及视网膜血管的眼底病变都有可能最终形成视网膜血管鞘,包括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等视网膜疾病,以及缺血性视盘病变、视盘炎等视神经疾病[1].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5岁,工人。双眼进行性视力下降7个月余。患者自2011年3月无明显诱因双眼先后出现视物模糊,无疼痛、眼红、畏光等不适,无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当时未曾诊治,1个月后双眼视力明显下降以致无法正常工作,日常活动受限。先后于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医学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万方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发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NAIO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非RCT(NRCT)进行meta分析,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3月。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分别采用偏倚风险评价工具ROB量表、MINORS评价量表对RCT、NRCT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3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出395篇文献,最终纳入10篇进行meta分析,包括3个RCT研究和7个NRCT研究。共纳入1057例NAION患者。由于3个RCT研究结局指标的描述方法各异,因此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7个NRCT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视力预后(相对危险度=1.28,95%可信区间为1.09~1.51,P=0.003)、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善情况(均数差=7.76,95%可信区间为1.58~13.94,P=0.0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4个研究报告了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上述研究均未对不良反应患者的预后进行详细分析。结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NAION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不明确,尚需更大样本的RCT来验证。  相似文献   
8.
放射治疗用于治疗眼部肿瘤及炎性疾病是放射治疗学及肿瘤学的重要进展.它可用于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神经鞘膜瘤、Graves眼病、炎性假瘤等,除了单独放射治疗外,也可与手术、化疗等联合使用.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使对病灶的精确定位放射治疗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等成为可能.但伴随的干眼症、虹膜红变、放射性视网膜视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效果。方法使用预先设计的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基础知识问卷,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所患疾病的了解程度及心理感受,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患者及家属掌握相关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了解疾病的治疗预后,以及优生优育知识,能积极配合治疗。结论对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及家属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和医学遗传咨询工作,为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就业、婚育进行指导,使其正确对待所患疾病,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一直认为,视网膜微血管在糖尿病视网膜病理改变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最近研究显示,在DR过程中有神经元的凋亡、神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及视觉电生理等改变且先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本文综述近年来DR视网膜神经组织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