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中评估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OCT)的可行性,并探讨其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切除术的黄斑前膜、黄斑裂孔、黄斑劈裂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等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患者。所有患眼术中均行iOCT检查,定性评估术中视网膜变化,包括术中微损伤、手术技术准确性及裂孔边缘改变等,探讨其术中应用的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9例(29眼),男9例,女20例;年龄(58.8±10.3)岁;眼轴长度(28.9±2.0)mm。其中,黄斑前膜14眼,黄斑裂孔8眼,黄斑劈裂4眼及玻璃体黄斑牵拉综合征3眼。iOCT显示:7眼(7/29)确认术中存在微损伤或异常情况,其中神经纤维层异常6眼,内层视网膜抬高1眼;黄斑前膜患眼中4眼(4/14)确认剥膜后前膜残留;黄斑裂孔患眼中3眼(3/8)剥膜后观察到孔缘形态改变;黄斑劈裂患眼中均未观察到剥膜后全层黄斑裂孔的发生,其中1眼术前未明确的黄斑裂孔经iOCT确认;术中行保留中心凹内界膜或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式的3眼在iOCT图像中均得到确认。结论:iOCT有助于术中实时评估剥膜的完整性、术中微损伤情况及手术技术的精确性,帮助主刀医师提高黄斑裂孔的诊出率,并可在术中观察到黄斑裂孔剥膜后孔缘形态的特殊改变,提示iOCT在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评估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间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玻璃体积血或增殖病变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且术前或术中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合并DME的患者31例(33眼)纳入研究。16例(18眼)术中联合内界膜剥除作为剥膜组,15例(15眼)仅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术后1、3个月随访时复查OCT,对比观察黄斑中心厚度(CMT)和视力的术后变化情况。随访中CMT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CMT和BCVA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2组间比较LogMAR视力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93,P<0.001)。术后 1个月时剥膜组BCVA高于对照组(t=2.55,P=0.02),但术后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 P=0.42)。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CMT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85,P=0.065)。术后1、3个月时,剥膜组的CMT均低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3;t=3.79,P=0.001)。术后1个月时,剥膜组有效(与术前比CMT减少20%以上)、无效(变化不超过20%)及恶化(增厚超过 20%)的例数分别为8、6、4例,术后3个月时则分别为11、5、2例,与对照组相比,术后1个月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87,P=0.092),术后3个月时剥膜组DME改善有效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77,P=0.029)。结论:对于非牵拉性DME,内界膜剥除有助于术后早期DME消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视力恢复良好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术后对比敏感度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与有无累及黄斑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50例(50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达到或超过4.9的单纯性RRD患眼,根据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分为黄斑脱离组(20眼)和黄斑未脱离组(30眼).另选30例(3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采用CSV- 1000E测定各组在眩光及无眩光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最佳矫正视力、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结果 平均随访(12.2±5.3)个月,3组间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00,P>0.05).在有眩光和无眩光状态下,黄斑脱离组和黄斑未脱离组在各个空间频率下都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77~45.438,P均<0.01).黄斑脱离组和黄斑未脱离组在有眩光18.0 c/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分别为0.69±0.33、0.87±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8,P<0.05),其余空间频率黄斑脱离组和黄斑未脱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尽管部分RRD患者视力可以恢复良好,但对比敏感度仍不能恢复至正常人水平.与术前黄斑未脱离者相比,术前黄斑脱离的患者术后有眩光18.0 c/d状态下的对比敏感度较差.  相似文献   
4.
陈君虹  吴韩飞  陈焕  李亮  陶继伟 《浙江医学》2018,40(23):2541-2545
目的系统评价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nnerlimitingmembrane,ILM)翻转对比ILM剥除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的疗效差异。方法以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ILM剥除、ILM翻转,MHRD、ILMpeeling、ILMflap等中英文检索词检索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library)、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以及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纳入病例对照研究,采用Newcastle-OttawaScale(NOS)文献质量评价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对玻璃体切除联合ILM翻转对比ILM剥除治疗MHRD的疗效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病例对照试验,共165眼,其中ILM翻转组79眼,ILM剥除组86眼。视网膜脱离复位率ILM翻转组与ILM剥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55,95%CI:0.84~7.69,P>0.05)。黄斑裂孔闭合率ILM翻转组明显高于ILM剥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1.35,95%CI:4.82~26.72,P<0.0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8,95%CI:-0.25~0.09,P>0.05)。结论ILM翻转相较于ILM剥除治疗MHRD可明显提高黄斑裂孔闭合率,但术后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两者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深度学习的双模态眼底照相机研究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眼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血管形态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2020年5~10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学院检查确诊的BRVO患者31例31只眼(BRVO组)和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20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BRVO组31例31只眼中,既往接受1次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20例20只眼,未接受任何治疗11例11只眼;并据此分为治疗组、未治疗组。应用双模态眼底照相机采集视网膜图像;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在黄斑感兴趣区域(MROI)分割动静脉;使用光密度比计算对照组受检眼、BRVO组患者受累侧和非受累侧视网膜血氧饱和度(SO2),并计算MROI内动静脉直径、曲率、分形维数及密度。组间定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BRVO组患眼、对侧眼及对照组受检眼MROI内动脉SO2(SO2-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5,P<0.001);静脉SO2(SO2-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07,P=0.178)。未治疗组患者受累侧、非受累侧MROI内SO2-A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5,P=0.012);SO2-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07,P=0.550)。治疗组受累侧、非受累侧和对照组受检眼MROI内SO2-A、SO2-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159、1.701,P=0.854、0.197)。治疗组、未治疗组受累侧和对照组受检眼MROI内SO2-A、SO2-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53、0.265,P=0.088、0.546)。未治疗组、治疗组患眼和对照组受检眼动脉直径、动脉曲率、动脉分形维数、静脉分形维数、动脉密度、静脉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27、3.322、7.251、26.128、4.782、5.612,P=0.047、0.044、0.002、<0.001、0.013、0.006);静脉直径、静脉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32、1.199,P=0.143、0.321)。结论BRVO患者SO2-A较健康眼升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降低;SO2-V不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单纯黄斑前膜剥除术与黄斑前膜剥除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的疗效。方法循证医学研究。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荷兰医学文摘、循证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检索文献进行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Downs & Black评分。连续变量以加权均数差(WMD)作为效应尺度,分类变量以比值比(OR)作为效应尺度,提取各组相应资料后运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异质性分析并进行合并分析。用倒漏斗图对发表偏倚进行检测。结果共纳入8项对照研究,共417眼,其中黄斑前膜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术200眼(联合组),单纯黄斑前膜剥除术217眼(单纯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治疗后3个月,单纯组术后BCVA优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16,95%CI(0.02, 0.29),P<0.05];治疗后半年以上[WMD=-0.06,95%CI(-0.15,0.03),P>0.05]和1年以上[WMD=0.04,95%CI(-0.02,0.09),P>0.05],2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治疗半年以上视力无下降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37,95%CI(0.40,4.76),P>0.05]。②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治疗后3个月[WMD=20.42,95%CI(-1.50,42.35),P>0.05]和1年以上[WMD=12.37,95%CI(-11.29,36.04),P>0.05] 2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半年以上时,联合组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大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26.43,95%CI(8.12,44.75),P<0.05]。③黄斑前膜复发率:单纯组高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20,95%CI(0.07,0.61),P<0.05]。结论与单纯黄斑前膜剥除术相比,黄斑前膜联合黄斑区内界膜剥除术用于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在改善术后视力及黄斑中心凹厚度方面并无优势,但可以显著降低黄斑前膜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 曲安奈德具有抗光作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D/CD)术前玻璃体腔内注射TA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手术效果,但由于术前眼压低,玻璃体腔注射易引起并发症.关于后Tenon囊下注射TA在RD/CD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未见报道. 目的 探讨后Tenon囊下注射TA治疗RD/C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于2010年5月至2014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首诊为RD/CD且接受手术的患者22例22眼的病历资料,患眼均于玻璃体切割术前5d行后Tenon囊下注射TA混悬液40 mg(0.4 ml),注药后观察葡萄膜的炎性反应.使用Goldmann眼压计和B型超声仪观察注药前及注药后5d患眼眼压、脉络膜脱离高度及脱离范围的变化,同时监测血压及血糖的变化,并于注药5d后行玻璃体切割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 结果 行TA的后Tenon囊下注射的22眼葡萄膜炎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注药前患眼平均眼压为(5.4--.2.9) mmHg(1 mmHg=0.133 kPa),注射TA后5d患眼平均眼压为(8.2±4.3) mmHg,眼压上升2.8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0,P<0.01).注药前患眼平均脉络膜脱离高度为5.2(3.1,6.6)mm,注药后5d平均脉络膜脱离高度为0.9(0,3.8)mm,脉络膜脱离高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98,P<0.01).注药前患眼平均脉络膜脱离范围为12(10,12)个点位,注药后5d平均脉络膜脱离范围为3(0,6)个点位,脱离范围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24,P<0.01).患者注药前后血糖、血压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眼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LogMAR视力分别为2.14±0.46、1.29±0.57和1.17±0.55,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好转,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060,P<0.001).视网膜复位率为95.5%.7眼术后出现高眼压,其中5眼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2眼药物取出后眼压恢复正常. 结论 RD/CD术前行TA后Tenon囊下注射能减轻术眼葡萄膜炎反应,升高眼压及降低脉络膜脱离,对血糖、血压影响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探讨不同类型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的发病机制及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MTM患者193例(210眼),其中74眼(35.2%)行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ILM)剥离术。将患者分为三组:中央凹脱离组(FD)、中心凹劈裂(FS)、板层黄斑裂孔(LMH)。根据基线(M0)的中央视网膜厚度(CFT),将FD组分为两个亚组:广泛性FD和局限性FD。观察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CFT、后巩膜葡萄肿高度(PSH)、黄斑前膜(ERM)和ILM脱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玻璃体切除术后6mo(M6)的BCVA相关因素。

结果:M0时,LMH组的ERM发生率更高(rs=0.28,P<0.001),FD组和FS组的ILM脱离发生率更高(rs=-0.25,P<0.001)。玻璃体切除术后,所有眼的CFT和BCVA均明显改善(P<0.001)。与局限性FD相比,广泛性FD组CFT更厚(rs=0.56, P<0.001)、ILM脱离发生率更低(rs=-0.25,P=0.034),鼻侧PSH更高(rs =0.27,P=0.024)。与局限性FD相比,广泛性FD组在M0(P=0.013)和M6(P=0.030)时BCVA更差。M6时BCVA较差的相关因素包括广泛性FD(β=-0.295,P=0.042)和M0时BCVA(β=0.669,P<0.001)。

结论:MTM有多种发病机制,其中ILM脱离可能在FD和FS的发展中占主导,ERM可能在LMH的发展中占主导。玻璃体切除联合ILM剥离手术可改善MTM患者的功能和解剖疗效。广泛性FD的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罗森塔尔效应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欧堡超广角眼底造影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欧堡超广角眼底造影的78例学龄前儿童,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儿童造影护理模式,实验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罗森塔尔效应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造影检查成功率、造影完成时间、家长满意度及并发症等。结果 实验组造影检查成功率为97.62%(41/42),对照组成功率为83.33(3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3)。实验组检查完成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t=10.6),家长满意度优于对照组(χ2=7.931,P=0.019)。在并发症发生上,两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进行欧堡造影检查的学龄前儿童应用罗森塔尔效应护理,可以提高欧堡造影检查成功率,缩减检查时间,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