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4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的特点。方法使用稀释浓度为200mg/ml的黄芪注射液诱导BMSCs,分别在1、3、6d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诱导后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自胞体长出突起,随诱导时间延长,长出突起的细胞数量增多,突起进一步伸长,部分突起末端呈分叉状,可见网络状连接。免疫细胞化学示:nestin阳性细胞、NSE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在诱导第3天较多,MAP-2阳性细胞在第6天较多。结论黄芪首先诱导B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然后促进其向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的非特异性分化,并促进已分化的细胞进一步成熟、老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肝醒脾汤对酒精性肝病(ALD)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选择ALD11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56例)护肝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的护肝醒脾汤治疗,对照组加服卵磷脂,疗程均为60d。观察2组间及同组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经60d治疗后,在肝功能、血脂及肝纤维化指标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和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护肝醒脾汤具有明显改善肝功能,促进脂质代谢,抗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44s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66例胃癌(胃癌组)、25例浅表性胃炎(胃炎组)和25例胃上皮不典型增生(增生组)中CD44s mRNA的水平。结果胃炎组无阳性表达;增生组中阳性率为20%;在胃癌组中阳性率为62.12%,胃癌组低分化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织(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CD44s mRNA表达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和转移有相关性;CD44s mRNA基因水平可作为判断胃癌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背景:黄芪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但对于诱导机制的报道较少,目前普遍认为诱导作用可能与其具有抗氧化功能有关。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早期进程中细胞内钙调蛋白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0/12在河北北方学院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清洁级6周龄雄性大鼠1只,购自中国医科院实验动物中心。黄芪注射液为大理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批号060105。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4代按4×105 L-1密度接种于12孔板,加入含200 g/L黄芪注射液、体积分数为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制备的细胞爬片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传至第5代细胞平均分配到4个离心管内,1管为对照组,另外3管加入上述诱导培养基分别作用30,60,120 min,消化获取的细胞采用RT-PCR技术检测钙调蛋白mRNA的转录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黄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作用,诱导后钙调蛋白mRNA的转录水平。 结果:黄芪诱导5 h后,可见少量细胞形态发生改变,胞体变圆,自胞体伸出细长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后可见巢蛋白阳性细胞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少量细胞呈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呈弱阳性。RT-PCR实验显示,在黄芪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早期,钙调蛋白基因进行了转录,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钙调蛋白mRNA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诱导30,60,120 min组与对照组钙调蛋白 mRNA的相对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53.315, P=0.000)。 结论:黄芪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方向分化初期细胞内钙调蛋白转录水平上调,提示其诱导作用可能与钙调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5.
EGFR在胃肠良恶性病变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30例、胃炎伴不典型增生30例、胃癌54例、大肠癌93例、大肠良性病变76例组织标本,SABC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结果 胃肠炎组EGFR无阳性表达,胃炎伴不典型增生组阳性率43.33%,胃癌和大肠癌分别为51.85%、52.69%,癌细胞浸润深和有淋巴结转移组EGFR阳性率高.提示EGFR高表达与胃肠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老年人胃腺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 90α( HSP90α)表达的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对 2 5例胃癌和 2 6例胃炎组织应用兔抗人 HSP90 α多克隆抗体进行检测 ,研究老年人胃腺癌组织 HSP90 α与胃炎中 HSP90 α表达的关系及组织类型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中 HSP90α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胃炎中 HSP90α的阳性率 ,胃癌组织中 HSP90α的阳性率为 88% ,胃炎中 HSP90α的阳性率为 53.8%( P<0 .0 1 )。 HSP90α的阳性程度在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中阳性率分别为 1 0 0 %和 6 2 .5% ( P<0 .0 5)。细胞组织学分化程度之间无意义 ( P>0 .0 5)。结论 胃癌的产生及淋巴结转移与 HSP90α的增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老年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87例大肠癌、14例大肠炎性黏膜和26例大肠腺癌样息肉进行检测。结果 EGFR在大肠炎性黏膜、腺瘤样息肉和大肠癌中阳性率分别为21.43%、46.15%和54.02%,其中RGFR在炎性黏膜中表达率明显低于腺瘤样息肉和大肠癌(P〈0.05);EGFR表达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结论:EGFR过度表达,在老年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EGFR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SP27在消化道癌中的表达状况和意义。方法:收集食道癌、胃癌和大肠癌标本168例,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结果:HSP在食道癌、胃癌和大肠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6.04%、37.04%和34.43%;在食道癌中高分化组阳性率(75%)明显高于低分化组(38.46%)。HSP表达与性别、年龄、癌侵润深度、淋巴有无转移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HSP在食道、胃、大肠癌中表达率依次下降,HSP表达率与癌分化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肺癌患因抑郁、肺功能降低、自觉体力下降、疲乏、精力不济等影响生活质量;如出现并发症或晚期恶病质将影响患生存期.目的:研究p53,p27,bcl-2三种基因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设计:以病理标本为研究对象的对照实验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呼吸科和一所大学中心实验室.对象:1997-06/2002-12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组织标本76例,均为原发性肺癌,且未接受任何治疗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手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标本中三种基因蛋白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p53,p27,bcl-2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76例标本中28例(37%,28/76)p53过度表达,34例(45%,34/76)p27过度表达,37例bcl-2过度表达(49%,37/76),7例患p53,p27,bcl-2均过度表达.P53阳性表达率随分化程度降低而升高,bcl-2和p27阳性表达率随分化程度降低而降低,且高、低分化组间差异均有显性意义(P<0.05).但是三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与肺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p53,p27和bcl-2基因过度表达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红外线对实验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进行照射的体质量变化情况,分析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的病理形态及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70表达状况与意义。方法:实验在河北北方学院实验中心完成。35只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27只进行造模,采用水杨酸钠、乙醇灌胃,刺激大鼠胃黏膜,并结合劳累.饥饱失常等多因素方法连续造模8周,建立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随机取5只进行预实验,确认模型成功后,将22只造模大鼠随机分为非治疗组(11只)和红外线治疗组(11只)。红外线治疗采用220V,200W的红外线灯,垂直照射大鼠胃部投影区,1次/d,10min/次,连续照射20d。光镜下观察胃黏膜厚度、炎症程度及壁细胞的形态.结构等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HSP70的表达状况。结果:造模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P&;lt;0.01),胃黏膜变薄(P&;lt;0.01)。光镜下可见胃黏膜层腺体细胞明显萎缩,炎细胞浸润,部分标本粘液腺化生。经红外线照射后,HSP70 100%表达;病理形态学观察可见大鼠胃黏膜增厚,与非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炎细胞明显减少,胃上皮细胞的形态、结构、体积均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红外线是治疗大鼠萎缩性胃炎的一种有效途径。萎缩性胃炎大鼠在红外线刺激下,胃黏膜细胞增生。HSP70在防御功能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