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脑栓Ⅱ号颈动脉加压滴注治疗脑血栓1658例临床观察厉钢民齐文明满立勤(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公主岭医院136100)我院于1990年1月至1996年4月,应用脑栓Ⅱ号颈动脉加压滴注治疗住院脑血栓患者1658例,临床观察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石家庄市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使用人格障碍问卷(UPDI)调查石家庄市6所高校498名大学生与北京市3所高校204名大学生.结果 石家庄市大学生各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分布差别很大,其中依赖型(2.81%)、表演型(2.41%)、边缘型(2.21%)检出率较高;强迫型(0.40%)、分裂型(0.60%)检出率较低.各型人格障碍倾向的检出率分别受性别、专业类型、血型、年级、城乡等因素的影响.该样本的轻、中、重度人格障碍倾向的总检出率为28.31%,其中轻度人格障碍倾向(人格偏离)的检出率为17.07%,中重度人格障碍倾向的检出率为11.24%.中重度人格障碍倾向中,男性高于女性.分离型、回避型、偏执型、强迫型、表演型、自恋型存在血型差异.偏执型、依赖型和自恋型平均分城市均高于农村.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中,大学一年级与其他年级有显著差异.结论 大学生人格障碍倾向存在性别、年级、血型、城乡和专业类型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5.
我们于 1999年对 30例早期脑血栓形成病人进行颈动脉加压滴注复方脑栓 1号治疗 ,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 :男 2 8例 ,女 2例。年龄 46岁~ 72岁 ,平均为 6 4岁。系本科住院病人 ,脑血栓形成均经头颅 CT扫描证实 ,诊断符合文献标准 [1 ] 。本组不含 TIA、RIND病例 ,无糖尿病、高血压及冠心病。正常对照组 :男 2 7例 ,女 3例 ,年龄 45岁~ 6 8岁 ,平均为 6 1岁。系本院年度体验属健康的工作人员。1.2 方法 :治疗方法 :应用本院临床科研制剂复方脑栓 1号注射液 10 0 m l(批号 :95 1114) ,于…  相似文献   
6.
复方脑栓1号对血细胞解聚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选用金黄地鼠,从足背静脉注射大分子右旋糖酐的方法,复制以血 细胞聚集为基础的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然后注射“复方脑桂1号”和“维脑路通”。 通过显微电视录像系统将图像放大约800倍,观测体内与体外血细胞聚集-解聚 动态变化过程,并作定性定量分析.纶果表明:“复方脑栓1号”对体内外血细胞有 明显的解聚作用(治疗作用)和抑制血细胞的聚集效应(预防作用)且均优于常用 药“维脑路通”.  相似文献   
7.
患者 男,39岁,剧烈头痛,呕吐十余天。经对症治疗无效,于1985年6月3日入院。经追问病史,其母述:4岁时从高处坠地,当时左额部着地。昏迷几分钟后清醒,无其它症状。9岁时右下肢活动不灵,走路坡行经检查诊为“小儿麻痹”,一直按“小儿麻痹”治疗无效。查体:神清合作,语言流利。双视神经乳头高度水肿,右下肢肌力Ⅱ级,左侧肌力正常,右Babinsk征( ),腰穿压力  相似文献   
8.
复方脑栓Ⅰ号颈内动脉注射治疗脑血栓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88年1月—6月份自行设计“复方脑栓1号”颈内动脉注射治疗脑血栓100例,收到良好疗效。疗效快,疗程短,无付作用。有的经1—2次注射即可达痊愈。其有效率达98%,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00例中男83例,女17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54.91岁,19岁1例,30~40岁9例,41—50岁16例,51—60岁41例,60—70岁33例,51—70岁发病率最高。发病3天至10年不等。3—15天20例,半月至1年33例,2—4年42例,5—7年3例,8年1例,10年1例,偏瘫95例,其中左侧45例,右侧50例,肌力0—1级45例,2—3级53例,4级2例,其中意识障碍者2例,语言障碍者25例,面瘫及舌下神经瘫52例,病理反射阳性93例,阴性7例,单上肢瘫3例,单下肢瘫2例。住院天数最短6天,最长57天,平均18.7天。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9岁。头痛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二年。近一个月头痛加重,伴恶心呕吐。语言纳吃,饮水反呛,右侧面肌抽搐,视物模糊。诊为“颅后凹占位病变”,于1987年4月10日入院。检查:体质瘦弱,智力较低下,反应迟钝,步态蹒跚。双眼水平眼震,右眼伴有垂直眼震,右视为著。双视乳头高度水肿,中心凹消失。右眼睑及右侧面肌阵发性抽搐每分钟3~4次,咽反射减弱,双下肢肌力低。指鼻试验右手明显不准,轮替试验右侧笨拙。Romberg征(+),Mann氏征(+)。CT扫描诊为“枕大池扩大”。脑脊液化验:白细胞15/视野,潘氏试验(?),蛋白90mg%,糖49mg%,氯化物693mg%,入院8天后行后颅凹探查术,发现囊肿紧贴硬膜,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39岁。因剧烈头痛,呕吐十余天。经对症治疗无效,于1985年6月3日入院。经追问病史,其母述:4岁时从高处坠地,当时左额部着地,昏迷几分钟后清醒,醒后无明显其它症状。9岁时右下肢活动不灵,走路跛行,平时经常头晕头痛。经检查诊为“小儿麻痹”,一直按“小儿麻痹”治疗无效。查体:神清语明,双视乳头高度水肿,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侧肌力正常,右Babinsk征(+),腰穿压力400mmH_2O柱。脑血管造影“左额顶大片无血管区”,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