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 HIV/HCV合并感染人群中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HIV/HCV合并感染者的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基线时年龄≥40岁、男性、既往有受血史、HCV持续感染时间、合并HBV感染(HBsAg阳性)、随访末时HIV RNA≥1×104拷贝/mL、随访末时HCV RNA≥1×105拷贝/mL、随访末时CD4细胞计数>200/μL、随访末时ALT≥2×正常值上限(ULN)、包含奈韦拉平的ART、随访时间、ART持续时间>5年、HCV基因1b型]与终末期肝病发生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终末期肝病对HIV/HCV合并感染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42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平均随访3.7年,55例患者(12.9%)出现终末期肝病,52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时年龄≥40岁(OR=2.385,P=0.039)、ALT≥2×ULN(OR=16.374,P=0.000)、合并HBV感染(OR=2.507,P=0.042)、ART持续时间>5年(OR=3.232,P=0.010)及CD4细胞计数≥200/μL(OR=0.364,P=0.011)与终末期肝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在有终末期肝病与无终末期肝病的HIV/HCV合并感染者中,病死率分别为50.9%和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随着ART的开展,终末期肝病在HIV/HCV合并感染者中仍较常见,合并终末期肝病明显缩短了HIV/HCV合并感染者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湖北省汉族HIV、HCV合并感染人群IL28B基因型的分布.方法 纳入100例抗HIV、抗-HCV均阳性的汉族人群,荧光定量PCR检测HCV RNA,基因测序法对IL28B进行基因分型.数据行x2检验.结果 目标人群IL-28B基因型中,95例为C/C基因型,C/C基因型频率为96.0%,其中,HCV RNA阴性20例,占21.1%;5例C/T和T/T基因型患者中,无HCV RNA阴性病例(x2=1.043,P-0.588).结论 湖北省汉族HIV、HCV合并感染人群IL-28B 基因型中C/C基因型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3.
HIV职业暴露8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相关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评估暴露后处理的效果,为更好地预防HIV职业暴露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询问记录83例HIV职业暴露者的一般情况、暴露方式、评估暴露级别并进行相应的暴露后处理;随访观察处理的效果. 结果 医务人员特别是护士、公安人员是HIV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发生暴露后局部采用清洗-挤血-消毒等完整处理措施的比例逐年升高,暴露到预防用药的时间逐步缩短,83例中1名护士可能为HIV职业暴露感染. 结论 随着HIV感染者不断增多,医务人员和公安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的机会增加,有关人员应树立普遍性预防的观念,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将HIV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国产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注射液(PegIFN-S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C)患者时甲状腺功能异常(TD)或甲状腺自身抗体(TAs)产生情况及对疗效影响。 方法前瞻性观察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本中心接受国产PegIFN-SA联合RBV治疗的CHC病例45例。试验组患者给予PegIFN-SA皮下注射(1.5 μg/kg、1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皮下注射(派罗欣180 μg、1次/周),两组患者均联合口服利巴韦林(000~1 200 mg/d),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24周,非HCV基因2、3型患者治疗48周,停药后均随访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后每3个月及停药后6个月监测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及HCV RNA水平。 结果试验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36.5 ± 12.0)岁(19~56岁),HCV基因2、3型患者6例,HCV非基因2、3型患者24例。治疗结束停药半年后HCV持续应答率为83.3%(25/30),共13例患者出现TD或TAs,其发生率为43.3%(13/30);9例发生TD患者中4例(44.4%)丙型肝炎复发,高于未出现TD者(1/2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2)。 结论国产PegIFN-SA联合RBV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抗体阳性较为常见,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CHC更易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和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NL)的认识。 方法分析1例AIDS合并播散性PSM、HPS以及HNL(疑诊)的诊疗过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1例43岁男性AIDS合并播散性PSM、HPS以及HNL(疑诊)患者,给予综合抗感染、抗炎(小剂量地塞米松)、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病情稳定出院。 结论早期诊断及治疗PSM、HPS、HNL是降低患者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M)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艾滋病合并PM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过程。结果:10例AIDS合并PM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皮疹、咳嗽、消瘦、贫血、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合并感染者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时;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有效;6例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4例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PM感染多发生在免疫力严重低下的情况,如果不早期诊断及积极有效的抗真菌治疗,临床死亡率较高;二性霉素B、伊曲康唑均有效;骨髓穿刺找真菌孢子、血培养及骨髓培养均为有效的确诊方法。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控制后,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延长HIV合并PM感染者生命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湖北省经血途径感染HIV-1人群中合并HCV感染情况及HCV基因型分布。方法2004年7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本院诊治或会诊的597例抗HIV阳性者进行HCV筛查,并行HCV病毒载量检测,对HCVRNA阳性者进行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CV核心基因区,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采用Mega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基因树分析。结果既往有偿供血和受血的HIV感染者中HCV的感染率分别为76.5%(205/268),57.4%(189/329)。97例HIV、HCV合并感染者行HCV基因分型检测,发现1b型90例(92.8%)和2a型7例(7.2%),两型的HCV病毒载量(HCV—V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数值分别为(6.0±1.0)拷贝/ml、(5.8±1.4)拷贝/ml,t=0.40,P=0.69]。结论血液途径为HIV、HCV合并感染的主要途径。受血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率低于献血人群,感染者中HCV的基因型主要为1b型和2a型。  相似文献   
8.
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艾滋病病毒(HIV)可通过性接触、静脉注射、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母婴传播是我国家庭内传播的主要方式。HIV的母婴传播可通过三种途径发生:胎儿经胎盘宫内感染,分娩时经产道感染,产生经哺乳感染。母亲的疾病状态、免疫状态及病毒载量等因素与母婴传播有重要的关系。近年在预防HIV母婴传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HIV研究的任一方面,现对预防HIV母婴传播的几项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严重程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入院初期临床检测指标特点,寻找可预警轻型/普通型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方法回顾性研究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感染科于2020年2月收治的44例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组28例,重型/危重型组16例。分析患者入院3天内血常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百分比(MON)、血小板(PLT)]、生化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肌酐(CREA)]、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病情重症化的风险因素。结果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外周血WBC、NEU、MON、PLT、LYM、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4+/CD8+、CD19+、CD16+CD56+细胞计数均低于轻型/普通型组,其中CD3+T细胞(t=2.24、P=0.03)、CD3+CD4+T细胞(t=2.148、P=0.037)和外周血淋巴细胞(t=2.039、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型/危重型组患者血清IL-6为21.06(11.02,36.43)pg/ml,轻型/普通型组患者为6.13(3.14,12.5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52、P=0.003)。重型/危重型组患者咽拭子样本和粪便样本新型冠病毒核酸Ct值分别为(30.03±1.196)和(33.12±1.48),均低于轻型/普通型组患者新型冠病毒核酸Ct值[(33.56±0.75)和(35.76±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34、P=0.012,t=1.545、P=0.130)。重型/危重型组患者住院天数[(25.06±3.01)d]显著长于轻型/普通型组患者[(11.79±1.0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6、P<0.001)。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IL-6(OR=1.059、P=0.039)和住院天数(OR=1.173、P=0.005)均为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不同严重程度COVID-19患者入院初期淋巴细胞及亚群、IL-6及病毒核酸水平存在差异,其中住院天数和IL-6异常升高是重症化的危险因素,对COVID-19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临床分型的早期预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对家庭稳定性的影响,为进行艾滋病(AIDS)综合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保密、知情同意的原则,对266户HIV/AIDS家庭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 14.0软件包分析。结果266户家庭中,因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家庭116户,因血途径感染的家庭150户;丧偶、离婚及分居的家庭分别占16.9%、6.4%和4.1%。因婚外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家庭,离婚比例为11.2%,因供血、输血感染艾滋病的家庭,离婚比例为2.7%,两者差异显著(P〈0.05)。性传播的HIV/AIDS家庭,一方或双方感染的家庭离婚比例不同,分别为21.1%和1.7%(P〈0.05);年龄低于30岁、婚龄短于两年、无子女的家庭离婚较多(P〈0.05)。17.2%婚外性行为感染HIV者,对配偶隐瞒患病事实。结论HIV感染增加家庭的不稳定性,防艾工作对维持家庭稳定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