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下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的 :比较下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时两种不同充气压力的止血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情况 ,以找出适宜的个体充气压力。方法 :将 2 0 0例下肢择期手术成年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10 0例。试验组采用个体充气压力 ,即以缚扎止血带处肢体周径(cm )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 (kPa) ;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 ( 5 3 .2kPa~79 .8kPa) ,观察止血效果和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止血效果均满意 ,而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 (P <0 .0 0 5 )。结论 :以下肢缚扎止血带处周径 (cm )作为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值 (kPa)是下肢手术时适宜的充气压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建失神经皮瓣感觉功能的方法,探讨神经端侧缝合法重建皮瓣感觉的效果。方法:临床应用腓肠神经伴行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8例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部组织缺损4例,皮瓣切取时。保留腓肠神经或髂腹股沟皮瓣营养神经近端足够长一段,与皮瓣受区供体神经呈30&;#176;~45&;#176;端侧缝合,于术后2,4,8,16,24周测皮瓣的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结果:11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部分坏死,随访4~18个月,皮瓣感觉和植物神经功能部分重建,供体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神经端侧缝合法可重建失神经皮瓣的感觉功能,操作简便、有效,对手足外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MPR,SSD)在上颈椎损伤中的形态学改变与其预后的关系,应用螺旋CT对12例上颈椎管损伤的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采用合适的重建参数及阈值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多层面拍片。结果表明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评价颈椎骨折移位、椎间稳定、椎管形态情况,并可提供病变的逼真立体图像,为术前手术方案制订及预后评估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4.
吴强  李康华  贝抗胜  李雄  唐华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27-4827,i006
为探讨螺旋CT三维成像(MPR,SSD)在上颈椎损伤中的形态学改变与其预后的关系,应用螺旋CT对12例上颈椎管损伤的患者行薄层容积扫描,采用合适的重建参数及阈值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重建,多角度、多层面拍片。结果表明三维重建图像能清晰评价颈椎骨折移位、椎间稳定、椎管形态情况,并可提供病变的逼真立体图像,为术前手术方案制订及预后评估提供丰富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5.
背景:在骨形成及骨病中,有多种因子的表达,这些因子能在体外诱导软骨成骨,或诱导骨腹细胞成软骨细胞.目的:总结近年来广泛研究的成骨因子,强调成骨因子在骨形成和骨病中的作用.方法:以osteogenic factors,bone disease,bone formation,Intercellular Signaling Peptides and Proteins,osteogenesis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8-01/2009-07);以成骨因子,骨形成,骨病,细胞因子,刺激因子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01/2009-07).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成骨因子及骨形成或骨病相关的内容.排除已被证实落后的研究及重复性研究.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158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成骨因子在骨形成和骨病中的作用进行分析.骨形成及骨病是复杂的过程,受多种激素、全身及局部生长因子的调控.多种骨生长因子参加了骨愈合与骨代谢相关疾病过程,通过局部自,旁分泌方式作用于靶细胞,也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远隔部位靶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成蛋白,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生长激素等都参与了骨重建过程中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基质合成的调节及骨病的代谢.成骨因子在骨形成过程及骨相关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成骨因子已用于临床及骨组织工程研究中,其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证实.  相似文献   
6.
BACKGROUND: To improve the cell affinity of polylactic acid, the three-dimensional polylactic acid scaffold is made after pretreatment with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 (BMP7).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ompatibility of BMP7-pretreated three-dimensional polylactic acid scaffold with  periosteum-derived cells.  METHODS: Passage 3 human periosteum-derived cells undergoing osteogenic induction at a density of 1×109/L were seeded into culture media contain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polylactic acid scaffold (experimental group) or seeded into simple culture media (control group).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scaffold was pretreated with BMP7 for 24 hours. At 1, 3, 5, 7, 9, 11 days after culture, cell counting kit-8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t 3, 6, 9, 12 days, the cell-scaffold complex was observed under an electron microscop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In the two groups, the cells had an S-shaped growth curv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cell prolifera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faster at the logarithmic phase, but slower at the stationary phase (P < 0.05). Under the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number of adherent cells was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the cells grew well with exuberant organelles at 3-6 days of co-culture, but cell aging and apoptosis were found at 9 days of co-culture. Under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number of adherent cells on the scaffold surface gradually increased at 3-9 days of co-culture, and then cell apoptosis was notable at 12 days.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BMP7-pretreated three-dimensional polylactic acid scaffold has good cytocompatibility, and the optimal in vitro co-culture duration is 1 week.  相似文献   
7.
地市级医院创建医学动物实验室的思路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动物学科的发展是衡量医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 ,实验动物学科尚属于新兴学科 ,在高等医学院校和省级以上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展较多 ,但在地市级医院开展则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 ,探讨在有条件的地市级医院开展实验动物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此 ,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实践。一、我院实验动物工作的现状和建设情况我院原名韶关地区人民医院 ,创建于 1914年 ,是广东省北部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随着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对实验动物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 ,由于我院远离广州、长沙等大城市 ,要…  相似文献   
8.
1 临床资料 男性,55岁。因腰背痛2月余,双下肢活动障碍10d。CT报告胸12椎间盘突出。一般治疗4d缓解出院。以后症状进行性加重,13d后再次入院。检查:神清,浅表淋巴结无肿大,骶部褥疮15cm×10cm。腰椎生理弯曲交直,腰3、4棘突压痛,双下肢肌张力减弱,肌力0~Ⅰ级。腰1节段下触痛觉减退,深浅反射均消失,巴氏征阴性。X线及CT报告胸12结核冷脓肿,肺部陈旧性结核。B超报告肝脾无肿大,腹腔无结节及肿物。ESR 66 mm/h。诊断:胸12结核冷脓肿,不全  相似文献   
9.
随着骨科学的发展,骨组织缺损治疗这一难题尤显突出,急需一种更为有效的疗法。骨膜中存在能够自我复制并能多向分化的骨祖细胞,在机体损伤时参与组织的修复。骨膜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骨膜细胞注射治疗小范围骨缺损已获得成功。实验表明,在适合的支架材料上,骨膜细胞可在一些特定的细胞因子调控下分化成骨,这些新生骨在组织形态及化学成分上与体内天然骨基本一致,并且能够与天然骨接合并继续生长。探寻合适的支架材料及体外诱导条件,使骨膜细胞能真正实现体外成骨,形态可塑,是骨组织工程临床应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被证实有成骨诱导作用,然而关于骨形态发生蛋白7诱导骨膜细胞成骨的超微结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骨膜细胞经成骨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7诱导后的生物活性及超微结构。方法:实验取材于成人胫骨。分离出原代骨膜细胞后行常规体外培养,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骨形态发生蛋白7和细胞培养辅助剂,对照组仅仅加入了成骨细胞培养辅助剂。每组分别在第5,10,15天设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设3个样本,分别行钙结节的染色及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大体形态结构,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超微形态结构。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和对照组形成的成骨细胞增殖良好,形态一致。细胞早期呈梭形,立体感强,饱满透明,分裂期呈短柱状或立方形,电镜下见成骨细胞内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后期细胞由长梭形逐渐变成宽梭和不规则形,后期射透电镜下可见细胞内有大量基质小泡,有膜包被,胞质内上有碱性磷酸酶及钙结合蛋白,泡内有钙盐结晶,成骨细胞的基底部和侧面出现突起与邻近的骨细胞突起相连。由骨形态发生蛋白7诱导的成骨细胞在体外增殖更快,细胞分裂及成骨速度更快。结果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体外培养中具有明显增强成骨细胞增殖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