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提高HE染色分辨率、延长切片着色的保持时间和使用时间.方法:切片入苏木精染液前入柠檬酸溶液;上行酒精脱水直接从95%酒精开始;苏木精染液的配制中用硫酸铝替代硫酸铝钾.结果:改良的染色法较传统HE染色法的染色时间缩短8-10分钟,改良苏木精染液存放时间长,其使用率也提高,染色力保持时间长.结论:提高HE染色分辨率、延长切片着色的保持时间,同时提高了苏木精染液的使用率,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更好地显示肺脏结构的HE整块染色切片方法,提高制片效率。方法:对照组用常规HE整块染色切片法显示肺脏结构,实验组在常规HE整块染色切片过程中,应用微波处理,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实验组肺脏细胞显示效果良好,微波辐射明显促进了组织块染色,制片时间缩短。结论:使用微波辐射促进肺脏组织HE染色是显示肺脏结构的良好方法,且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阶段人体睾丸生精小管面积、生精小管管腔面积变化和生精上皮在不同阶段的组织学特点,及其与生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常规组织制片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结果①生精小管平均面积变化,从胚胎睾丸形成到青春期前,随睾丸逐渐发育增大,睾丸间质增多,但生精小管面积无明显增大;自青春期生精小管面积迅速增大,25岁左右达到峰值,45岁左右生精小管平均面积缓慢减少,55岁以后显著减少。②生精小管管腔面积变化,从胚胎睾丸形成到青春期前,生精小管几乎无管腔;青春期管腔开始出现并迅速增大,20岁左右达到峰值;于45岁左右管腔面积缓慢减少,55岁以后显著减少。③生精小管的组织学结构变化,从胚胎睾丸形成到青春期前,生精小管上皮由精原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但随睾丸发育增大,睾丸间质增多,生精小管上皮和基膜间渐出现明显的间隙;青春期开始,生精小管上皮发育,生精细胞层数增加,管壁各级生精细胞典型,腔面可见精子;55岁后睾丸纤维化明显,生精小管皱缩,随年龄增长,生精上皮细胞数量渐减少,排列紊乱,基膜增厚。结论①生精细胞增殖旺盛是生精小管平均面积迅速增大的原因之一;生精细胞增殖旺盛的阶段是20~30岁,最佳时期是25岁左右。②生精小管管腔的出现与生精细胞的凋亡、基膜扩大的速率远远大于生精细胞的增殖水平有关,而生精小管管腔的出现有利于精子的生成与运输。③衰老睾丸生殖功能的下降与其组织结构的纤维化及生精小管基膜厚度增加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课程的学习主要在实验室完成。通过对各种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分类,参照实验教学进度,按照实验内容实施模块化管理,使实验室的资源管理规范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深入对肝组织学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并为丰富肝脏的组织学内容提供资料。方法收集附属医院药流或引产的4~38周人胚肝组织,进行石蜡切片,用HE染色、PAS染色和铁矾苏木精染色,对不同阶段人体胚胎肝脏组织结构观察。结果 (1)肝细胞:胚胎第4~6周,可见成团或成索的肝细胞,肝细胞索不连续由多行肝细胞组成,无中央静脉;随着胚龄的增长,肝细胞数量增多。胚胎8~9周,中央静脉出现,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排列有序,肝小叶结构形成,随胎儿发育,肝体积增大,肝小叶数量增多。(2)造血组织及肝血窦:胚胎早期、中期,肝细胞索间造血组织较丰富,血窦腔隙较大,窦腔内外可见大量原始血细胞;胚胎发育后期,肝血窦渐变窄,造血组织明显减少。(3)胆小管:胚胎8~9周,特殊染色可见胆小管。结论肝小叶的结构形成于胚胎8~9周,胚胎肝细胞功能活跃,早期即可合成糖原和多种血浆蛋白。胚胎期肝脏具有重要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深入对肾脏组织学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并为丰富肾脏的组织学内容提供资料.方法 收集附属医院药流或引产的4~38周人胚肾组织,进行石蜡切片,用HE染色,对不同阶段人体胚胎肾脏组织结构观察.结果 ①胚胎6周,中肾移至胚体下段,中肾中可见肾小体和肾小管样结构;中肾尾端可见后肾,后肾的皮质部可见逗号样小体和S小管,无髓质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DSA引导下缺血性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方法:以动物实验中心所提供的20只犬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各10只。2组均行血管造影,实验组另行腰动脉分支栓塞,观察栓塞前后犬直肠温度变化、后肢运动功能以及主动脉解剖特点。结果:实验组栓塞后犬直肠温度显著下降,相比栓塞前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犬双下肢表现正常,实验组栓塞后双下肢瘫痪。结论:该模型操作简单、结果明确,降低了动物的死亡率与副损伤程度,可为探寻脊髓缺血性损伤程度标准及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的动物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