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两个主要类型,两者的发病机制不同,治疗与预后也不相同.阿尔茨海默病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血管性痴呆则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目的对比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临床特点、脑电地形图和脑诱发电位的差异.设计以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为观察对象的回顾性分析.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1996-12/2000-12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住院或出院后复诊患者,病史提供均为本人或与患者共同生活的亲属.共有9例阿尔茨海默病、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入选.入选患者均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传播性疾病及卒中研究所、阿尔茨海默病和相关疾病协会和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关于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根据上述标准均诊断为轻、中度痴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以下分析指标①临床特点a.疾病进展过程.b.认知功能远、近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力、抽象思维能力、定时及定向力等.c.情感反应抑郁、焦虑、恐惧、欣快、强哭、强笑等.d.人格变化淡漠、主动性减退.②脑电地形图选择最能证明问题的异常段信号进行采样,计算得到1~30 Hz总功率的θ,δ,α和β4个频带功率值.③脑诱发电位选择测定事件相关电位P300-靶N1,P2,N2,P3潜伏期和靶P2,P3波幅.采用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比较.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特点比较.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特点比较.结果共有9例阿尔茨海默病和1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15例正常老年人的资料均纳入结果分析.①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患者疾病发展过程、认知功能和非认知功能比较阿尔茨海默病起病缓慢,血管性痴呆多数发病较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全面减退,包括记忆力减退和计算能力减退,抽象思维能力下降,定时及定向能力障碍;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以部分减退且呈间歇性阶梯状加重为特点,以记忆力减退和计算力减退为主要特征,但其他认知功能障碍不如阿尔茨海默病多见.阿尔茨海默病组患者的情感障碍以抑郁为多见;人格变化以主动性减退为多见;血管性痴呆组患者情感障碍以强哭、强笑多见,同一患者很少有2种以上情感障碍.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特点比较7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地形图表现为全头部θ频带功率增高,增高程度与痴呆的程度(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评分)一致,同时α频带和β频带功率下降,后期δ功率增高;血管性痴呆组患者脑电地形图表现为病变部位δ和θ频带功率增高,增高程度与痴呆程度不相一致.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特点比较两组患者脑诱发电位均表现为各波分化差,P300波幅降低,潜伏期明显延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异常程度更为明显,而血管性痴呆患者则相对少见.结论①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功能为全方面减退,血管性痴呆以记忆力和计算力减退为主;阿尔茨海默病的非认知功能亦较多受累而血管性痴呆则受累较少.(②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电地形图变化前者为全头部、后者为病变部位θ频带功能增高,前者改变与痴呆严重程度一致,后者则不一致.③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诱发电位改变相似,但前者受累比后者多.  相似文献   
2.
前庭性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表现为各种头晕 / 眩晕与前庭症状的疾病,发病机制尚 不明确,其患病率日益增高及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的疾病,复杂的 临床表现及阴性的各项检查结果,使得临床医生对前庭性偏头痛的诊断仍有一定的困难。神经影像技 术的应用极大地加深了对前庭性偏头痛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参与营养代谢、增殖、生长、转录、炎症等细胞活动,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文中介绍PI3K/AKT信号通路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旨在为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等方面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研究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卒中后抑郁及焦虑状态的严重程度与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性,为降低卒中人群社会医疗负担提供依据。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登记调查,病历资料采集。在基线期[(14±3)d]完善脑卒中生存质量专用量表,并在1、3、6个月进行随访。所有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9.0统计软件对其进行处理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调查109例急性卒中患者,共104例完成随访。随着时间延长,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渐恢复,生存质量逐渐提高(P<0.01);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与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显著相关(P<0.01);卒中急性期及发病1个月内卒中后抑郁发病率最高,卒中后抑郁影响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P<0.05)。结论卒中后活动能力的恢复可提高卒中患者生活质量。早期干预、积极治疗卒中后抑郁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当前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作为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 PSD 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诊断标准等尚不明确,PSD 患者极易被漏诊或误诊。近年来MRI 技术飞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成像技术,它们可以从血流灌注、生理结构、生物代谢等方面反映大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并且具有无创性、无放射性、时间空间分辨率高、脑功能区定位准确等特点,在PSD的发病机制、病理定位、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神经病学的特点,从神经病学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英语能力和临床沟通能力四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建立硕士研究生能力评价体系的目的与意义,描述了建立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初步确定了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8.
眩晕是全科医生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眩晕疾病诊疗的理论与实践中,课题组成员中的神经内科眩晕亚专业诊疗组医师,分析了眩晕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以多学科为基础,提出符合学员对疾病认识规律的“打牢基础、巩固强化、提升技能”三阶段教学模式并实施。帮助全科医生熟悉眩晕病因和诊疗路径,完善多学科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临床诊疗思维,提高全科医生对眩晕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取得良好效果,对改善患者预后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前庭性偏头痛为眩晕和偏头痛共存的良性复发性眩晕,发病率较高,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受到研究眩晕学者们的极大关注。与偏头痛一样,前庭性偏头痛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药物治疗方面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药物的有效性。临床研究、动物实验等发现前庭性偏头痛与偏头痛存在许多共性。电生理技术、神经影像技术及检验技术为前庭性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文中对前庭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偏头痛共病是指患有偏头痛患者合并其他疾病。研究提示偏头痛可与多种学科疾病共存,包括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耳科和内科,等疾病。偏头痛共病给社会及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负担。针对偏头痛共病的研究可能为阐明偏头痛病理生理机制及靶向治疗提供新的见解,以期在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进一步降低医疗保健服务的费用支出。文中将对偏头痛与其他系统疾病的联系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