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06篇
儿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27篇
临床医学   120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488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4篇
  1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6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验证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EC/SMC)移植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骨再生治疗股骨头坏死。方法先建立无水乙醇诱导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将制备的组织工程聚合物凝胶注射到骨坏死区域。分为未干预组、细胞/凝胶组、微球/凝胶组、细胞/微球/凝胶组,干预后第2、4、6周,通过影像学(X线和MRI)和组织病理学(HE染色)检测股骨头坏死后血管和骨组织再生。使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新生血管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X线、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均显示骨坏死面积缩小,新生毛细血管和新生骨修复坏死区域。图像软件定量分析细胞/微球/凝胶组的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各组。结论骨坏死区域形成稳定和功能成熟的血管网证明EC/SMC在治疗性血管再生的作用。局部注射组织工程化凝胶提供了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同时完成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双髋病变的临床效果与术后关节功能同步恢复等问题。方法31例双髋关节病变患者在全麻下行后外侧切口入路,同期置换全髋关节,采用进口全髋26例,国产5例,骨水泥型14例,非骨水泥型13例,混合型4例,随访6~2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双全髋关节一期置换手术顺利,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相对较长,但比分次完成费用明显降低。术后关节功能同步恢复好,且时间短,双下肢肢体均等长。结论有条件的医院和技术操作熟练的医师,选择合适的病例,一期完成双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3.
脂肪干细胞在体外特定培养液中向软骨细胞表型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转化生长因子β1,体外诱导脂肪干细胞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化软骨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卫实验室完成。①取大鼠腹股沟处脂肪,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体外传代培养。②取第3代细胞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诱导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③诱导后14d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进行阿辛蓝染色检测软骨基质的分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Ⅱ型胶原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诱导前后成软骨相关的Sox9,蛋白聚糖与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①细胞接种的最初几日,细胞呈圆形,1周后贴壁细胞呈长梭形,体积增大;14d后贴壁生长细胞基本长满单层,中心细胞排列紧密,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诱导培养后,细胞形态逐渐由梭型向多角形、多边形转变。诱导14d后多数细胞呈平坦的多边角形状细胞;其夹杂多角突起状或多角纺锤状细胞。②诱导后阿辛蓝染色示糖胺聚糖均匀分布于基质中。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基质中Ⅱ型胶原表达阳性。④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成软骨相关的Sox9、蛋白聚糖、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⑤Western-blot印迹检测细胞诱导后Ⅱ型胶原蛋白表达阳性。结论:脂肪干细胞在特定培养液的诱导下可向成软骨细胞表型分化,并能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ChinaGreat-WallSpinaSystem)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以探讨其对骨折后脊髓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采用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18例,并用X线检查评估Cobb角、椎体成角、上下终板成角椎体前缘高度。结果术后及随访期间拍X片测定Cobb角(由术前平均7.8°到术后平均1.3°)、椎体成角(由术前平均-17.2°到术后平均-3.2°)、上下终板成角(由术前平均-15.6°到术后平均3.9°)、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均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最后一次随访按Frankel分级评估,4例A级Frankel分级无改变,其余均改善1~2级。3例C级和4例D级恢复到E级,2例B级和3例C级恢复到D级,1例B级恢复到C级,1例A级恢复到级,4例A级Frankel分级无改变,但感觉平面有所下降。结论中华长城椎弓根螺钉系统(CGWS)能有效减轻胸腰骨折后的脊椎移位,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下腹正中切口(Stoppa入路)手术在治疗骨盆前环复杂骨折中的临床经验与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5月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1例骨盆前环复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按照Tile分类:B2型6例,B3型3例,C2型2例。手术采用Stoppa入路,其中4例采用前环钢板固定,4例采用前环钢板和外固定器固定,3例采用前环钢板和骶髂螺钉固定。结果 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2cm(10~14cm),平均手术时间100min(80~120min),平均出血500ml(300~800ml)。11例前环损伤均复位满意,无手术并发症。9例术后获得8~10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结论 Stoppa入路具有操作简单、解剖清晰、切口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在治疗骨盆前环复杂骨折时,Stoppa入路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hMSCs)为种子细胞体外构建“自组装”工程化软骨对应的合理细胞接种密度.[方法]体外分离与培养hMSCs.用含100ng/ml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differentiationfactor5,GDF-5)的软骨诱导液(chondrogenicmedium,CM)定向诱导培养第3代hMSCs,诱导3周后重悬细胞,分别以A组2.5×106/ml,B组5×106/ml,C组1x107/ml,D组2×107/ml四种细胞密度接种于2%琼脂糖包被的24孔板,每组设5个复孔.自组装培养3周后,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测并进行生化分析,比较不同组标本的软骨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结果]“自组装”培养3周后,各组都形成了软骨样组织团块,团块直径与湿重随细胞接种密度而增加.Bem评分结果显示C、D两组明显高于A、B两组(P<0.05),且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到C组与D组细胞外基质内有较强的阳性信号弥漫分布,蛋白多糖(GAG)含量C、D两组亦明显高于A、B两组(P<0.05),且C组与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一定细胞接种密度范围内,“自组装”工程化软骨的生物学特性呈密度依赖性增加.以1×107/ml接种时,可以获得具有良好生物学特性的“自组装”工程化软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钢缆螺钉及钢缆针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髌骨骨折患者应用钢缆螺钉及钢缆针治疗。结果 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4个月~2年。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8~12周。无骨折块移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出现,无钢缆或克氏针突出于皮下刺激皮肤等并发症发生。按Bostman标准评定疗效:优秀23例,良好9例。结论钢缆螺钉及钢缆针治疗髌骨骨折符合生物力学内固定的原则,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可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练,适应范围广,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三维培养体系中构建骨软骨复合体的可行性.方法 取10周以内流产胚胎组织原代培养人胚胎干细胞,按1×1O7个/ml细胞数植入自制的微流控支架三维培养系统,分别用相应细胞因子诱导分化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体外培养3 d后植入裸鼠体内,8周后取出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支架骨端孔隙率为45%,孔径为125~150 μm;软骨端孔隙率为85%,孔径150~250 μm.组织学检查显示再造组织形成了骨和软骨复合组织,但是两者之间仍有界限,完全融合失败.结论 三维培养骨软骨复合体,可成功再造出骨软骨复合组织,但是完全融合尚需增加支架软骨端的孔隙率和孔径,以及延长体内培养的时间.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on of bone cartilage complex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Methods The abortive embryos within 10 weeks were obtained for primary culture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 (hESCs). The hESCs about 1 × 107/ml were implanted into microfluidic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system. hESCs wer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osteoblasts and chondrocytes by cytokine respectively. After culture in vitrofor 3 days, the system was transplanted in nude mouse.Eight weeks after implantation, the specimens were harvested and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Results In the microfluidic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system, the porosity of bony part was 45%, and the aperture was 125-150 μm; the porosity of chondral part was 85%, and the aperture was 150-250 μm. In the newly formed tissue, it demonstrated the formation of bone cartilage complex tissue under the microscopy. However, there was still a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tissues. The perfect fusion of bone and cartilage became failure. Conclusion In the experiment, bone cartilage complex tissue can be reconstructed in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system, but the perfect fusion needs to increase the porosity and the aperture of chondral part, together with culture time elongation in vivo.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关节镜下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27例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进行手术,关节镜下将骨折复位后,从胫骨结节内侧向骨折块的两侧钻取两个骨隧道,使用2号Orthocord缝线固定骨折.结果 本组均得到随访,平均12.3个月(7~24个月),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术后末次随访L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