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少年L5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分析不同类型滑脱的矢状面参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青少年L5滑脱患者36例,男、女各18例,平均年龄14.1±2.5岁(10~18岁);按照Wiltse滑脱分型分为峡部裂组28例和发育不良组8例;按照Meyerding分度标准分为轻度滑脱组32例(Ⅰ度29例、Ⅱ度3例)和重度滑脱组4例(Ⅲ度2例、Ⅳ度2例)。在站立位全长脊柱侧位片上测量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其中滑移参数包括:滑脱率(slip rate,SR)、滑脱角(slip angle,SA);骨盆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腰骶角(lumbosacral angle,LSA)、骶骨平台角(sacral table angle,STA);脊柱矢状面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垂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对比研究峡部裂组和发育不良组以及轻度和重度滑脱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特点和相关临床意义。结果:峡部裂组SR=(13.7±8.1)%,PT=15.7°±8.3°,LSA=105.9°±11.8°,STA=102.8°±6.5°;发育不良组SR=(42.4±27.8)%,PT=34.2°±9.6°,LSA=78.7°±11.2°,STA=76.4°±9.5°;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滑脱组SR=(14.4±7.8)%,PT=18.1°±10.4°,LSA=102.1°±15.5°,STA=99.9°±10.8°;重度滑脱组SR=(65.0±19.6)%,PT=33.9°±11.1°,LSA=77.4°±6.7°,STA=77.7°±8.8°,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峡部裂组SA=2.6°±13.1°,PI=54.6°±9.0°,TK=23.5°±15.5°,LL=-53.0°±18.3°;发育不良组SA=11.2°±10.5°,PI=60.8°±14.5°,TK=21.5°±14.3°,LL=-45.3°±15.9°;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度滑脱组SA=3.3°±12.6°,PI=55.3°±10.4°,TK=24.0°±13.1°,LL=-52.7°±17.4°;重度滑脱组SA=14.5°±12.8°,PI=61.0°±12.2°,TK=14.8°±3.7°,LL=-40.0°±20.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青少年L5滑脱中,发育不良性多为重度滑脱,而峡部裂性多为轻度滑脱。发育不良性重度滑脱容易出现矢状面失衡和滑脱进展,其脊柱-骨盆矢状面呈现躯干前倾,骶骨垂直和骨盆后倾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术后椎管形态面积的变化,探讨间接复位效果及术后椎管重塑形现象。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9月,同组医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27例,其中L113例,L29例,L34例,T121例。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D级13例,E级14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取内固定行CT检查,测量伤椎平面的椎管面积及伤椎相邻上下椎管平均面积,计算伤椎椎管骨块占位率。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椎管骨块复位程度。结果 2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3例术前D级患者均恢复到E级。术后1周CT复查显示椎管骨块占位率由术前(30.9±13.8)%减至(10.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椎管骨块占位率减至(6.3±3.9)%,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能明显有效减少椎管内骨块占位率,经过术后1年重塑形椎管面积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X线与CT评估椎管内骨折块间接复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X线透视椎体标准侧位像上椎体后壁"一线影"与CT扫描对判断椎管内骨折块复位的价值,为术中X线透视即刻判断骨折块间接复位的程度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CT证实均为爆裂骨折,骨块占椎管中矢径比例平均35.2%.所有患者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间接复位,未行椎板切除减压.术中X线透视标准侧位像上骨折椎体后壁呈现连续、平滑的"一线影"时,即认为骨块已复位.术后均行CT扫描观察骨块复位情况. 结果 术后CT示骨折块占椎管中矢径比例由术前35.2%减少至8.6%,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2,P<0.01),达到椎管有效减压的要求.随访时25例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正常. 结论 标准侧位像上椎体后壁连续、平滑的.一线影"可作为判断椎管内骨折块复位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能为术中决定是否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骨块推顶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36岁.从4 m高处坠落致腰背部疼痛2 h入院.体格检查:神智清楚.腰椎叩击痛阳性,双下肢肌力正常,双膝反射存在,病理反射阴性,双下肢及会阴部感觉正常.腰椎X线片及CT扫描示L2~3骨折(图1),MRI T加权像可见L2、L3后部韧带损伤、出血,呈高信号改变.入院诊断:L2~3骨折(屈曲.分离型损伤).因患者拒绝手术,故予以卧床等保守治疗.2个月后,复查腰椎x线片示L2~3骨折线较前明显,无愈合趋势(图2).因患者仍不愿手术,予石膏腰围固定.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Chance骨折的特点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胸腰椎Chance骨折的损伤机制、合并伤及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Chance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16~56岁,平均31岁。重物砸伤9例,高处坠落伤7例,交通伤5例。Chance骨折发生在T11 1例,T12 3例,L1 9例,L2 6例,L3 1例,L2-3 1例。所有患者均无明显脊髓神经损伤。合并伤:高处坠落伤中1例合并踝关节开放脱位与颅脑损伤,1例合并跟骨骨折,另有1例合并T10压缩骨折;交通伤中1例合并肠系膜撕裂及脾破裂;重物砸伤中1例合并多根肋骨骨折,1例合并血气胸。所有患者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随访时间8个月~4.7年,平均3.1年,无并发症发生。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75.7±15.5)%恢复至术后(96.1±3.4)%(t=-6.61,P〈0.01),末次随访时为(94.8±3.4)%,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P〉0.05)。Cobb角由术前(10.71±8.51)。恢复至术后(-1.1±9.7)。(t=4.80,P〈0.01),末次随访时为(-0.7±10.9)°,与术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0.05)。随访时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为9.5(0~35)。结论 胸腰椎Chance骨折损伤机制较为复杂,不只是发生在系有安全带的交通伤中。不同的致伤因素引起的合并伤也不相同。Chance骨折是一种不稳定性脊柱骨折,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脊柱序列,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与邻近椎体楔形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2013年5月~2017年8月间因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接受手术的患者42例.收集并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结果 ,并与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对比.结果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椎体楔形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组(64.3%vs 28.6%,P=0.001);组间椎体楔形变的角度以及胸腰椎后凸角度差异显著(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椎体楔形变角度[OR=0.668,95%CI=(0.511-0.818),P<0.001]及胸腰椎后凸角度[OR=0.815,95%CI=(0.715-0.942),P<0.001]是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独立风险因素.椎体楔形变及胸腰椎后凸角度的临界值分别为5.13°(敏感性=0.822,特异性=0.791,AUC=0.892,P<0.001)和8.66°(敏感性=0.877,特异性=0.741,AUC=0.903,P<0.001).结论 椎体楔形变是症状性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独立风险因素,椎体楔形变角度>5.13°以及胸腰椎后凸角度>8.66°是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警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98年2月~2005年8月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性骨折22例.结果 随访8~76个月,平均(38±2)个月,按照Schtzker评分,优良率分别为AO/ASIF分类A型骨折87.5%,C型骨折81.8%.35例均达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4~22周,平均(17±2)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无深部感染、畸形愈合、主钉及锁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髁上髁间骨折具有良好的效果,骨折愈合率高且并发症少,结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能得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访观察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分析其治疗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随访该院自1998年至2002年间经后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对随访7~12年资料完整的52例进行分析。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和腰背部功能3个方面评定手术疗效。患者的腰背部功能状况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作出评估。结果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后存在复位值的丢失,主要发生在上位椎间隙,与损伤椎间盘退变有关。随访时患者腰背部ODI值平均15±17,其中优40例,良7例,差5例,76.9%的患者为优。ODI值的影响因素为术前骨折椎体前缘高度(AVH)百分比和末次AVH(均P〈0.05)。结论经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术后存在复位值丢失,主要位于损伤椎间隙。影响患者腰背部功能状况的因素为术前和随访时椎体前缘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BKP)后强化椎再压缩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行单节段BKP治疗的99例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VF)患者,将患者分为再压缩组和未再压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强化椎再压缩的危险因素。同时记录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数字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再压缩是否导致临床疗效的丢失。结果平均随访20.16±3.49月,14例患者14椎发生再压缩。再压缩组较未再压缩组椎体高度明显丢失,局部后凸角明显加大(P0.05)。椎体高度恢复、后凸角纠正及骨水泥分布类型在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均同再压缩显著正相关。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在各随访点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强化椎存在再压缩风险。椎体高度、后凸角纠正值、骨水泥呈团块型分布,都是强化椎再压缩的影响因素。在实施BKP手术时,不可使用较高黏度骨水泥,应尽量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充分弥散,尽量避免团块型骨水泥的形成;避免球囊过度撑开复位,椎体高度和后凸角的纠正不可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