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用VisuMax飞秒激光系统制作角膜瓣OCT临床观察的初步结果,评价其制瓣的精确性、可重复性、均一性和规整性,研究术后不同时间角膜瓣厚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拟行飞秒LASIK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38例(68只眼),根据术中设定角膜瓣厚度的不同分为100 μ,m组和105 μm组.术前术后患者行常规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于术后1周、1月和6个月测量角膜瓣厚度,取OCT图像中过角膜中央水平线,记录距离角膜中央1 mm、2 mm和3 mm及角膜中央共7个点的角膜瓣厚度和剩余基质床厚度.对术后不同时间及不同区域的角膜瓣厚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00 μm组和105 μm组中术后1周、1月和6个月时角膜瓣厚度分别为(107.92±5.56) μm、(108.79±4.78) μ,m、(106.69±5.74) μm和(109.36±6.26)μm、(112.21±4.37) μm、(108.53±7.27) μm.100 μm组和105 μm组患者术后1周、1月、6个月角膜瓣厚度值与设定瓣厚度值比较差异结果分别为(F =4.995,P=0.000;F=1.918,P=0.051;F=1.806,P=0.114)和(F=1.739,P=0.213;F=1.931,P=0.049;F=1.810,P=0.083).100 μm组和105 μm组患者术后1周、1月、6个月角膜瓣厚度的标准差分别为5.56 μm,4.78 μm,5.74 μm和6.26 μm,4.37μm,7.27 μm.100 μm组和105μm组术后1周、1月和6个月各点角膜瓣厚度比较结果分别为(F =5.410,P=0.000;F=8.914,P=0.000;F=3.084,P=0.052)和(F =2.000,P=0.143;F=3.431,P=0.048;F=1.786,P=0.211).100μm组和105μm组术后1周、1月和6个月中央、旁中央和周边区域角膜瓣厚度比较结果分别为(F=0.919,P=0.409; F=0.701,P=0.504;F=0.547,P=0.584)和(F=1.990,P=0.142;F =4.079,P=0.020;F=1.770,P=0.175).105μm组中术后1月时观察到上皮粗糙的有6眼,其角膜瓣厚度为(116.26±1.80) μm,与术后1月时角膜瓣厚度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48).术后6个月时角膜瓣厚度与相应时间视力和后表面Q值有相关性(P<0.05).结论 随着术后时间延长,飞秒制瓣术后视觉质量稳定,VisuMax飞秒激光制瓣表现出良好的精确性、可重复性,角膜瓣形态具有较好的均一性和规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近视眼患者角膜不同区域厚度及其差异与屈光度、曲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264例(458眼),男122例,女142例.应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近视眼角膜厚度进行测量分析,选取角膜顶点、中央、最薄点;角膜厚度及角膜前表面切线曲率测量均取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的2 mm、4 mm、6 mm、8 mm直径虚拟圆,以双眼颞侧水平设为0°,右眼顺时针、左眼逆时针递增记录可查位点的角膜厚度平均值及角膜切线曲率平均值.依据屈光状态不同分为低度近视组(屈光度≤-3.00 D)、中度近视组(-3.00 D<屈光度≤-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 <屈光度).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左右眼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位点角膜厚度相关性以及角膜厚度与其他因素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458眼角膜顶点、中央、最薄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529.58±22.38) μm、(529.75±22.51)μm、(527.78±22.71)μm.围绕角膜顶点的不同直径虚拟圆上角膜厚度最大平均值均位于90°位点,其平均值分别为(544.14±22.07) μm、(583.15±24.72) μm、(646.27±27.34) μm、(716.52±27.70)μm.围绕角膜顶点的2 mm、4 mm、6 mm、8 mm直径虚拟圆上角膜厚度最小平均值分别位于315°、315 °、337.5°、342°,其平均值分别为(532.48±23.51) μm、(549.24±26.97) μm、(590.02±27.06) μm、(657.37±32.03) μm.左右眼角膜中央、顶点和最薄点厚度呈正相关(r=0.768、0.548、0.671,P均<0.05).低、中、高屈光度与角膜不同区域厚度的平均值均无相关性,低、中、高屈光度组角膜厚度与切线曲率均无相关性.结论 近视眼患者角膜不同直径虚拟圆范围内,上方角膜厚度最厚,颞侧及颞下方角膜厚度最薄.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曲率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刘洋辰  王雁  李晶  左彤  王璐  鲍锡柳  魏升升 《眼科研究》2012,30(12):1096-1099
背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近年来新兴的屈光手术方式,其术后的视觉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散射光是一项评价视觉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不同屈光手术前后散射光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研究飞秒LASIK手术后散射光的变化对术后视觉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观察飞秒LASIK手术前后散射光的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1年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飞秒LASIK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55例109眼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6个月应用C—Quant散射光计量仪测量的散射光计量值变化进行分析,并分析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术前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和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关系,分析术后各时间点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残余角膜植床厚度(RBT)、RBT/CCT、切削深度、切削比、设定瓣厚度、角膜瓣直径、蒂宽、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飞秒LASIK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和6个月测得的散射光计量值分别为0.90_+0.19、1.10-+0.19、1.02_+0.18、0.96±0.16和0.94±0.15,各时间点间所测散射光计量值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99,P=0.000),术后1周的散射光计量值明显高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17),术后1个月与术后6个月术眼的散射光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79,P=0.437),术前和术后6个月散射光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7,P=0.062)。术前散射光计量值与年龄、等效球镜度、瞳孔大小和CCT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散射光计量值变化与切削深度均呈负相关(r=0.226、-0.228、-0.241,P〈O.05),与切削比均呈负相关(,=-0.149、-0.219、-0.255,P〈0.05)。结论飞秒LASIK术后1个月内散射光计量值增加,术后6个月恢复正常。术后散射光计量值的变化可能与手术中选择的多种参数和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光学与超声生物测量在观察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患眼视轴长度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5月1日至5月31日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玻璃体积血和(或)视网膜脱离的57例患者(共57只眼),患眼均未接受过眼部手术,否认眼部外伤史,排除其他眼部疾病。患眼中各种病因引起的玻璃体积血25只眼,视网膜脱离24只眼,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积血8只眼。术前24 h内为患眼分别采用Lenstar LS 900光学生物测量、浸润式B型超声(IB)及浸润式A型超声(IA)行超声生物测量以分别获取视轴长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所获取视轴长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部57只患眼均可获取IB及IA数据,测量结果显示IB与I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部57只患眼中,有36只患眼因严重屈光间质混浊无法获取Lenstar数据,测量结果显示IB与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21只患眼均可获取3组测量结果:IB大于Lenstar[(24.057±1.441)mm vs(23.470±1.7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9,P<0.05);IA大于Lenstar[(23.962±1.443)mm vs(23.470±1.77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3,P<0.05);IB与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玻璃体积血和(或)视网膜脱离患眼中,光学生物测量由于受到异常屈光间质状态的影响,存在视轴长度无法测量或测量结果偏差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应选择IA或IB作为优选测量手段以保障视轴长度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