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上海市2002-2019年交通意外导致死亡的人群特征,分析其发展趋势。  方法  通过上海市居民死因登记系统收集交通意外死亡人群特征,使用t检验及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比较不同组之间的死亡率差异,并通过Joinpoint分析交通意外变化趋势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 APC)。  结果  上海市2002-2019年交通意外死亡率以每年4.13%的速度下降。2019年标化死亡率为3.75/10万,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4.86/10万)高于女性(2.59/10万),>65岁老年人死亡率(18.65/10万)在各年龄组中最高,郊区死亡率(9.18/10万)高于中心城区(3.41/10万)。行人、自行车以及二轮、三轮机动车使用者占全部致死交通事故的84.06%。  结论  上海市应进一步构建安全的交通环境,尽早实现“道路交通死伤人数减半”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2013—2017年上海市每日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短期暴露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定量评估PM2.5浓度超标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数。   方法  收集上海市气象、大气污染和户籍居民死亡数据,采用差分整合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分析每日PM2.5浓度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的变化趋势,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PM2.5导致的人群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风险,估算因PM2.5浓度超标导致的人群超额死亡数。   结果  2013—2017年上海市大气PM2.5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有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季节性变动特征,历年浓度中位数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每日浓度限值标准(25 μg/m3)。 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与大气PM2.5浓度在长期性、季节性时间尺度均正相关。 大气PM2.5浓度每升高10 μg/m3,当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增加0.36%(95% CI: 0.10%~0.63%)。 2013—2017年上海市大气PM2.5浓度超标(WHO推荐标准)天数为1 382 d(75.68%),PM2.5浓度超标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数为611例(占呼吸系统疾病总死亡的1.09%),超额死亡数逐年下降。   结论  2013—2017年上海市大气PM2.5浓度及其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均表现出总体下降趋势,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产生较好的健康收益。 研究期间上海市每日大气PM2.5浓度超标比例较高,需进一步加强人群健康防护和疾病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02—2018年上海市户籍老年性痴呆死亡率的性别差异特点及其趋势,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出发为老年性痴呆疾病发生前后制定相应的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2—2018年上海市户籍死亡资料,对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范围为F03、G30.0、G30.1、G30.8、G30.9的老年性痴呆死因进行性别特征分析。按照世界标准人口标化率(ASR)计算老年性痴呆标化死亡率,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两性别间死亡率的差异,并用Joinpoint线性回归分析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结果上海市2002—2018年期间年均老年性痴呆粗死亡率为5.46/10万,男性3.50/10万,女性7.43/10万。总体标化死亡率为2.61/10万,男性1.67/10万,女性3.56/10万。17年间老年性痴呆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APC=-5.5(-6.5,-4.5)%,P<0.01];男性老年性痴呆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APC=-4.9(-6.2,-3.6)%,P<0.01];女性老年性痴呆标化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APC=-5.9(-6.9,-4.9)%,P<0.01];男性与女性老年性痴呆标化死亡差异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APC=-6.8(-8.2,-5.3)%,P<0.01]。女性老年性痴呆死亡率高于男性(χ2=33.63,P<0.01)。结论上海市户籍老年性痴呆死亡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男女老年性痴呆标化死亡差异随时间呈现下降趋势。性别间的差异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广州市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合并抑郁症状者中耻辱感、压力与抑郁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为改善HIV感染者抑郁症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8~12月对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部的300名HIV感染合并抑郁症状者进行电子问卷调查,收集感染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耻辱感、压力与抑郁情况等信息。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耻辱感对抑郁的影响机制。  结果  300名HIV感染合并抑郁症状者中,平均年龄28.2岁,92.3%为男性,抑郁量表得分M(P25,P75)为23(19,28)分,提示中度抑郁。对耻辱感与抑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显示,模型拟合良好(Chi-Square/df=1.52,RMSEA=0.04,CFI=0.98,SRMR=0.04)。中介效应结果显示,耻辱感与抑郁之间的直接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β=0.31,P < 0.001),压力在耻辱感与抑郁程度之间的间接作用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β=0.25,P < 0.001)。压力在耻辱感与抑郁程度之间呈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压力是HIV感染者耻辱感导致抑郁的重要中间环节,今后对HIV合并抑郁症状者的干预可以重点考虑对压力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海市城市发展与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预测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方法】利用1978—2017年上海市人口死亡率(TMR)、国内生产总值(GDP)及社会人口发展指数(SDI)等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评估城市发展对人口死亡率的影响程度。【结果】VAR(2)模型拟合的R2=0.92。GDP对人口死亡水平改善的短期效应为负,长期效应为正;SDI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均为负效应。到第10年,GDP和SDI对TMR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0.61%和27.25%。模型预测显示,至2030年上海人口死亡率为9.17‰。【结论】长期的经济增长可以有效促进人口死亡率下降,但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可忽视人口发展“高水平时代”下少子老龄化趋势对人口健康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